國家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
國家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文化自信”三喻
對于我們,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孕育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近百年來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中華民族深層精神追求的結晶,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涵養我們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源通流暢、源遠流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礎。
文化,可喻之為山。壁立萬仞,挺拔巍峨,為地之鎖鑰,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樹參天,也有溪流邊野花爛漫,可曲徑通幽,更可登臨遠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遠之處、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間樹立文化的坐標。
對于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劃定時代的價值航標,是人生奮斗的夢想之舵、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鈣、當代中國的興國之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流淌于歷史與現實的精神潛流。奇偉瑰麗、高邁超絕,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
文化,也可喻之為海。萬川涌入,涓流匯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豐富而成其廣。可載大舟,亦可浮一葦,“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發展文化,就需要發展其多元、多樣,其寬容、寬廣,才能在兼容并蓄時更新文化的血脈。
對于中國,歷史之船已經駛入“世界歷史”的廣闊海洋,“文化的對話”成為必然和必須。一方面,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吸收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也要以中國文化豐富人類文明的基因庫。不拒眾流、揚帆出海,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前行方向。
河、山、海,是“應然”境界,“實然”卻常遇尷尬。或是矮化、僵化傳統文化,解構、消減革命文化,截斷了河流的脈絡;或是抱殘守缺、食古不化,既不“引進來”也不“走出去”,封閉了海洋的疆界。復興之路上,增強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遠。
國家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俗話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些俗話說出了這樣的為官為政之道:做官就要做出政績來。當今社會,在各條戰線,我們黨有一大批領導干部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出了實實在在的政績,涌現出了像鄭培民、牛玉儒、任長霞、宋魚水這樣的優秀典型。他們無私奉獻,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人民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正確的政績觀是我們黨在無產階級世界觀和價值觀指導下所形成的對政績的根本看法和系統觀點,是黨的領導理念和執政理念的實踐體現。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然要求。為誰謀求政績,依靠誰創造政績,由誰評價政績,是政績觀的基本問題。堅持正確的政績觀,就要堅持為人民謀求政績、靠人民創造政績、由人民評價政績。為民,是正確的政績觀的本質和靈魂。
不符合“正確的政績觀”的表象:
在理解正確的政績觀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干部,在如何對待政績這個問題上,存在著一些認識誤區甚至是極端錯誤的看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近輕遠。注重多出政績、快出政績,對長遠發展缺少統籌謀劃。
二、重表輕里。習慣于做表面文章,對一些實質性的問題不夠重視。
三、重虛輕實。不靠艱苦奮斗、真抓實干,而靠欺上瞞下、弄虛作假。
四、重顯輕潛。熱衷于干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忽視短時間內無法顯現成效的工作。
五、重硬輕軟。喜歡追求硬指標,輕視不易量化的工作。
六、重物輕人。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較少顧及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質量。
七、重局部輕全局。只從局部利益出發,不從全局考慮問題,甚至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犧牲全局利益。
八、重投入輕收益。只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了多少,招商引資了多少,不看施政成本,不考慮投入與產出比。
由于錯誤的政績觀,造成了許多問題和矛盾,概括起來主要是:
一是虛名招致實禍,誤黨又誤國。虛假的政績妨礙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同時導致信息失真,決策失誤,造成人、財、物和寶貴時間的大量浪費。
二是嚴重損害黨群、干群關系,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一些干部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上,不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增加群眾負擔,需然引起群眾反感,傷害群眾感情,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
三是腐蝕干部隊伍,敗壞黨風和社會風氣。虛假政績,需然會誘發干部懶惰思想和投機心理,助長黨內和社會上的弄虛作假行為和浮夸之風,挫傷真抓實干者的積極性。
國家公務員申論寫作范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