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務員申論模擬題及答案(2)
湖北公務員申論模擬題答案
(一)結合“給定資料8~10”,你認為公眾對“加強法治建設”還有哪些方面的期待?(20分)
要求:概括準確,內容全面,條理清晰。不超過300 字。
【參考答案】
公眾對法治建設的期待有法律健全、法律至上、公平正義、保障人權、權力制約五方面,具體表現在:、法律健全:建立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的約束力,樹立法律;第二、法律至上:任何人或組織都要依照法律辦事,要在法律容許范圍內活動;第三、公平正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對所有社會成員一視同仁、以同樣標準對待,就是要在全社會實現公平正義,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第四、保障人權: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在執法活動中要依法保證公民的各項權利和自由。第五、權力制約:權力要受到合理、合法的限制,用權力來限制權力,用法律來制約權力,并監督公權力的依法使用,防止權力濫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
(二)給定資料下劃線句子提到“現代公共治理,因為利益多元、社情復雜,日益呈現出“兩難”境況。請結合給定資料中出現的“一夜限購”事例,對“兩難”境況進行分析。(20 分)
要求:1.指出其中矛盾做簡要分析;2.提出化解的思路;3.分析透徹,層次清晰,表述簡潔。不超過400 字。
【參考答案】
“兩難”是指政府突發的公共決策和公民利益之間存在矛盾,有時很難在公共利益與公民權益之間作出恰當的平衡。一方面,政府在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嚴重的情況下,為了治堵治霾、防止污染,為了防止部分市民囤積取巧,為了長遠公共利益而“突然”發布決策,從政策本身來看這是為公眾謀福利,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到政府的“突然”決策損害了老百姓的合法權利;不但沒有避免一些市民投機取巧的行為發生,反而還遭到了百姓的質疑,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兩難”問題出現原因在于:某些地方政府存有權力至上思想,法治思維缺乏,未依法辦事,制定的決策違反了正當程序法則,終導致公共政策讓民眾措手不及,政府也陷于失信于民的境地。因此,為了避免“兩難”境況再次出現,各地方制定政府重大決策時,應征求公眾意見,問計于民,讓權力的運行嵌入法律的邏輯中,從而實現政策和權益之間的雙贏。
(三)某社區為了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識,讓居民更好的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決定要制作一份手抄報,假如你是社區的一名工作人員,請你根據“給定資料4~6”對該手抄報的內容進行設計。(20 分)
要求:1.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進行分類概括,全面細致;2.不必考慮行文格式;3.語言流暢,通俗易懂;4.切合題意,針對性強。不超過600 字。
【參考答案】
一、公民擁有的權利: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年滿18 周歲的公民,要充分行使自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若是公民的選舉權被剝奪,請及時向選舉委員會提起申訴。
第二、人身自由和安全保障權,公民享有人身不受任何非法搜查、剝奪的權利。一旦受到傷害,要懂得依法追究對方對法律責任,以討還公道和獲得賠償。
第三、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權利。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一旦遇到消費歧視,人格尊嚴受到傷害時不能自認倒霉,一定要消協、市場監管部門等投訴反映問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四、勞動者享有權利:勞動者不僅享有休息的權利,還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勞動者應該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并應加強自我保護,積極維護自身正當的勞動權益。
二、公民履行的義務:
、成年子女有瞻養扶助父母的義務。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若不遵守法院可依法強制其履行贍養老人的義務。
第二、公民有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公共秩序的義務。我們自己應該愛護各種公共設施、比如電話亭、垃圾桶,公交站牌、公園的建筑雕像等,同時公民也要加強監督,若見到別人有破壞公共財產和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也可鄉當地公安民警舉報,杜絕各種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四)請結合對全部“給定資料”的理解與思考,以“培育法治精神建設法治國家”為題,寫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觀點鮮明,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流暢。900 字左右。
【參考例文】
培育法治精神 建設法治國家
法治精神是植根于人們內心的對法治理想的向往,是人們對法治的自覺認同并由此產生的信仰。伴隨著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公民的法治意識日益增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法治精神缺失的狀況仍然存在,對法律缺乏敬畏和信仰,不依法辦事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實踐表明,加快法治國家建設,要注重制度建設,更要重視精神層面的建設,使法治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施獲得強大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動力。
法治精神是法的價值的體現,是法治實踐必須奉行的基本原則。在經濟繁榮和生活幸福之后,我們的法治昌明,應該是中國人民更高的期待和理想。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蘊含著許多先進的價值理念,其中包括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和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權利和自由等等。法治精神的形成和弘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具有歷史必然性。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成為人們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能夠促使人們重視和踐行法治,從而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弘揚法治精神的根基在于社會公眾,弘揚法治精神的關鍵在于國家機關。只有把尊崇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全體公民的血脈之中,才能可以更好地滿足公民的合法需求和期待,給公民帶來更多的好處,使更多的人珍視和尊崇法治,從而使法治精神真正成為一種公共精神。只有以國家公職人員的模范行為彰顯法治價值,才能以依法治國的鮮活實踐滋養法治精神。國家公職人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肩負著依法行政和治國理政的重任,如果他們能夠堅守法治精神,切實履行法律賦予的職責,就能夠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加快推動法治國家建設。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當法律制度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以法治精神為紐帶,形成社會的凝聚力,建設人人有尊嚴、人人享受平等的和諧社會。無論是國家自上而下的推進,還是民間自下而上的覺醒,目標都指向法治精神的鑄造。只有讓法律抵達人心,只有在全社會高度弘揚法治精神,法治方能“形神兼具”。我們期盼著那一天,法的精神浸透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法治不再只是一種策略、一種手段,而自然衍生為我們引以自豪的生活方式。在這一點上,未來的中國不應該只是經濟大國、經濟強國,更應該是法治的理想國。
看過“湖北公務員申論模擬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