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
2017年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一)
從嚴格意義講,表面上的綠化,在許多情況下不僅不是綠色化,而且有悖綠色化。例如在華北地區種植高耗水的草坪,在只能種草的半干旱地區種樹,違背了生態規律,是一種“偽綠色化”。還有類似用仿真布遮掩枯萎的城市綠化帶,以形似“油麥菜”的綠色塑料假花充當綠化,確實可能起到裝點和扮靚城市的作用,但對凈化空氣、保持水土卻是在做無用功,也違背了綠色化的初衷。“偽綠色化”的出現,看上去做的是“表面文章”,其實也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的真實縮影。這些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并不是長久之策。相反,還會人為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鋪張浪費,助長勞民傷財的腐敗之風。既辜負了中央對百姓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政治承諾”,也切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經脈”。
糾正跑偏的綠色化,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瑞典著力開發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成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最老牌的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加快城市產業轉型,成功擺脫了“最骯臟丑陋”的鋼鐵城市稱號;丹麥從最初對國家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深化為可持續發展及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關注,將綠色發展戰略貫穿到國民教育中,強化全民環保意識。從這些意義上講,綠色化就是要有一種大生態系統的意識,必須統籌人口、資源、能源、環境,將生態文明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來建設。
我國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傳統。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老子的“道生萬物”、莊子的“天人合一”等就是尊崇自然的思想發端。生態文明要得以延續,就必須扭轉綠色化的錯誤傾向,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干在實處,才能保持經濟系統的“綠色增長”,提高社會系統的“綠色福利”,增加生態系統的“綠色財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2017年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二)
精準扶貧 要“輸血”更要“造血”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黨和政府始終追求的奮斗目標。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逾7萬人摘掉了貧困帽子。與過去相比,貧困面大幅縮小了,但當前要面對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條件最差、難度最大的“硬骨頭”。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精準扶貧就是解決問題的良方,要將精確扶貧進行到底。
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但長期以來,傳統的以地理區域為扶貧目標的扶貧方法存在著貧困人口底數不清、致貧原因不明、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導致“年年貧困年年扶,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尷尬。有些地方拿著國家大筆扶貧資金,在貧困縣修建“長安街”,到貧困鄉鎮蓋起“白宮”“天安門”,美其名曰新農村建設。部分貧困地區把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視作予取予奪的“唐僧肉”,扶貧資金被層層克扣挪用、扶貧對象弄虛造假等問題,不僅脫貧難上加難,而且顛覆了扶貧的本意。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扶貧工作也面臨著“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復雜現實。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啟動資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才能找到避免“水土不服”、適應當地實際的扶貧“土方子”“金點子”。
扶貧要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轉變,避免以往扶貧活動中出現的“投入偏離”現象,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要以“精準識別”為基礎,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基本情況;要以“精準施策”為前提,科學有效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要以“精準輸血”為核心,確保貧困地區均衡協調發展;要以“精準管理”為關鍵,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質量和水平;要以“精準考核”為保障,確保扶貧開發高效務實推進。
扶貧攻堅,任重道遠;造福百姓,時不我待。改善民生和扶貧攻堅是同步小康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讓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齊心協力打好攻堅戰,眾志成城啃下“硬骨頭”,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把扶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共同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讓貧困戶享受到更多的陽光雨露。
2017年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三)
穩增長考驗經濟發展質量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不僅有助于為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創造有利環境,而且對于保障改善民生、維護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隨著國際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導致外需大幅收縮,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趨緩,我國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明顯,穩增長的問題變得突出起來。從此前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看,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既是應對當前經濟形勢的重要舉措,也是今后一段時間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中央主動調低了經濟增速目標,為調整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預留一定空間,但同時強調,保持一定經濟增速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一個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環境做基礎,無論是調結構、控物價還是保民生、促發展,都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針對目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必將有利于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更好地實現年初確立的經濟發展目標。
增長只是手段,提升發展質量,讓發展成果惠及百姓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穩增長不僅意味著保持一定的速度,更需要在經濟結構更趨優化、民生保障不斷改善、社會和諧日益提升的過程中實現,從而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提高科學發展的水平和質量。
穩增長,關鍵在于怎么“穩”。是頭痛醫頭式的被動應對,還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正確處理保增長、調結構、控物價三者關系。在中國經濟保持三十多年高速增長,資源能源環境瓶頸約束增強,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穩增長的內涵關系到中國能否突破發展瓶頸、保持發展勢頭、順利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重大命題。
從這個意義上看,穩增長是挑戰,更是機遇。在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中,更加注重鼓勵和擴大消費需求,發揮消費對經濟拉動的作用,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更加注重穩定投資需求,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堅持有保有壓,用投資手段優化經濟結構;更加注重穩定外貿出口,完善出口政策,加快出口退稅進度,開辟多元化出口市場,中國經濟就能在嚴峻形勢面前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在競爭的風浪中茁壯成長,在市場的變化中把握良機。一次次危機挑戰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駕馭復雜局面,也一次次增強了我們承受壓力、解決難題的信心和本領。堅持中央宏觀調控的方向不動搖,堅定不移地圍繞主題主線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未來的發展空間一定會更廣闊。
看過“2017年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