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福建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很多農村人涌入城市。農村人進城已經由變成了拖家帶口,這樣很多人就有了兩個家,一個家在鄉下,一個家在城市。但尷尬的是,這兩個家都不太像家——他們大部分身在城市,但是卻沒有融入城市,在心理從來沒有認同城市;農村的家雖然在心理上受到認同,但是卻不是生活的地方。很多人都過著身心分裂的生活,長期“生活在別處”,有人把這稱為“失根”狀態。
這種“失根”的狀態和我們的一些城市缺乏包容性有很大關系。這種包容性的缺乏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我們的制度設計。這些制度集中體現在公共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外來人口的子女不能進入公立學校念書,生病不敢在當地的醫院看,經濟適用房輪到不自己,連住廉租房的資格都沒有……。在這樣制度設計下想要外來人口有歸屬感實在很難。城市的制度設計難道就不能更具有包容性一些嗎?是的政府有政府的難處,制度設計包容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外來人口會擠占本地人的公共資源,稀釋本地人的福利,此外還會抬高本地人的生活成本、增加本地人的就業壓力等等。以廣州為例,本地人很多都成了“包租婆”、“包租公”,自己卻可以住在政府補貼安置房里。如果一旦讓外來人住上廉租房,本地人的房子租給誰?
城市制度設計的包容性需要重新調整利益分配格局。如果當地政府設計更加包容會有一些當地老百姓反對。但是如果不包容則有失公平——當地人的良好的福利很多本來就是外地人創造的。面臨這個兩難我們的政府要有勇氣和決心作出選擇。政府自己要看到制度設計包容性不僅是對外來人口,而且對當地人和整個城市的整體長遠發展都是有好處的。制度包容性可以讓外來人口有安全感,讓他們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城市的建設中,創造巨大人口紅利。制度的包容性可以改變一些當地人好逸惡勞的不良作風,迫使他們的積極參與社會競爭,不僅可以提高他們自身的能力,同時也能夠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制度設計的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可以讓城市更加和諧……。廣東省的深圳市被稱為中國最有活力和潛力的城市之一,很大程度上就和它制度的包容性相關。美國作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國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其制度設計的限制少,能夠吸引到全世界的人才。
中華民族從來都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中華文明也是具有包容性的文明,我們的城市也應該是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我們要把這種包容精神落實到生活中,落實到我們的制度中,為推動城市化進程,為流動人口找到自己的家園奠定公平的制度基礎。
福建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汽車文明的構建
構建汽車文明,是每個公民便利出行的基本保證,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更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然而,我國在進入汽車社會之后,并沒有隨之建立汽車文明,導致交通擁堵、事故頻發,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出行以及生命安全。而單純依靠重罰無法奏效,真正實現汽車文明,還需剛柔并濟。
毋庸置疑,對于當前交通不文明行為,采取重罰不失為有效的解決手段。一方面重罰可以大大降低由于闖黃燈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警示作用,提醒司機加強安全意識。不過,僅僅依靠重罰,對于構建汽車文明只是杯水車薪。重罰不僅缺少對非機動車以及行人的約束力,而且缺乏相關的設施,以致處罰流于形式。故此,在重罰之外,還需從提升民眾意識、完善交通設施、加強政府管理三方面落實,以實現剛柔并濟,構建汽車文明。
構建汽車文明需完善交通設施。交通設施是保障城市正常運行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城市運行的血管,血管健康才能血脈暢通。保證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正常運行,可以最大程度減少交通方面的不文明行為,進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反之,如若交通基礎設施支離破碎,則必然導致交通的無序,并且讓重罰變成一紙空文。故此,當務之急必須完善交通設施。政府需加大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保障設施的正常運行,并且對其進行人性化設計,從而夯實汽車文明的根基。
構建汽車文明需要提升政府管理水平。解決交通擁堵,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政府的管理也應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如杭州通過自主研發,建立數字勤務室,極大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并且使得管理效能大幅提升,可見,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對構建汽車文明的重要意義。故此,各地方人民政府,需學習借鑒杭州的成功經驗,下大氣力通過創新,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并且落實政府責任,對于重點地段,加大人員的投入,進行疏導,并且通過警車專項整治,親身垂范。
構建汽車文明需提升安全意識。當前交通問題突出,占用應急車道、肇事逃逸、酒駕、疲勞駕駛,這些違法違規行為,是交通事故頻發的原因。究其根源,都是由于駕駛員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而造成的。另外,重罰對于非機動車與行人約束力不足。要想解決這些問題,為今之計唯有提升全體市民的安全意識。政府可以通過招募志
愿者進行安全宣傳,并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交通文明在行動”活動,提升全體市民的安全意識,從而正本清源。
保障交通通暢是政府的應盡之責,讓人民順暢出行是黨的莊嚴承諾。這就需要在重罰的同時,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完善交通設施,提升居民安全意識。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剛柔并濟,才能讓汽車社會與汽車文明比翼雙飛。
福建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和諧拆遷 保障群眾合法權益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掀起了長久不衰的投資熱和建設熱,因而不可避免要征收大量的土地和拆遷大量的房屋。然而,當征地拆遷變相成為利益集團和個人謀利手段和官員政績時,就會發生扭曲,近社會的穩定發展,和諧拆遷已成為時下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殷望的主題。
年來頻頻爆發暴力拆遷事件就是證明。這種強制拆遷的野蠻行為勢必會影響征地拆遷工作室城市改造的開始,是城市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是一項政策性、社會性、群眾性極強的系統性工程。之所以會發生強制拆遷的不和諧事件,不僅因為當前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備,缺乏相配套的制度,加上一些地方政府過分追求發展速度,重建設輕民生的觀念嚴重,濫用行政權力進行拆遷工作,嚴重侵犯了群眾的利益,最終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惡性群體性事件。
新形勢下和諧拆遷已具有現實意義,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保障社會安定團結的內在要求,還是促進城市化健康發展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和諧拆遷工作應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健全征地拆遷法律法規,制定出配套的法律制度,為拆遷工作注入法治文明的基因。及時彌補有關程序法律規定方面中的不足,使拆遷工作進入公開、透明的法制軌道。同時,各級政府應加快拆遷制度建設,完善各地的拆遷條例。因勢導利、趨利避害地制定出一系列的制度,如拆遷公示制度、聽證制度、由被拆遷人組成的拆遷理事會制度等,實行人性化的拆遷。
其次,應樹立起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以人的尊嚴和生命安全為先,將切實保障好群眾合法權益貫穿于整個拆遷過程中。明確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能,切實轉變發展方式,理順拆遷各方利益關系,扼制"拼命搶拆"的不科學行為。
再者,拆遷前要嚴格按照規定程序,及時就征地補償安置標準和政策征求群眾意見,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拆遷后采取相關優惠政策加大對被拆遷人的補貼,確保征地補償費用及時足額支付到位,并引導其合理分配財富。充分關注被拆遷人的生產和生活問題,積極組織就業指導和培訓,落實相關社會保障措施,解決被拆遷人的后顧之憂。
最后,加強拆遷管理,規范拆遷行為,確保拆遷工作有序進行。建立起長效的治理機制,暢通民眾利益訴求的綠色通道,并發揮媒體輿論宣傳的作用,及時公布房屋拆遷信息,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監督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任何發展,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嚴,離不開社會的公平正義,都不能容忍對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的損害。堅持和諧拆遷正是體現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學發展思想,是推進城市化進程中保障群眾利益的有效途徑。
看過“福建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