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詳談
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一)
【例題】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根據“給定材料2”,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
(1)觀點明確,有理有據;
(2)論述全面,語言簡明;
(3)不超過250字。
第一步:仔細審題,形成思路。從題干中可以看出,此題要求考生“進行價值判斷”,屬于評論型綜合分析。這種題型與“理解型綜合分析”的區別在于觀點不明確,需要考生先進行價值判斷,因此,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提出觀點(是什么):對觀點做出明確的價值判斷;
2、論證觀點(為什么):證明所做出的價值判斷正確合理;
3、落實觀點(怎么辦):簡要闡述對策措施;
這一思路包括了綜合分析能力作答的三個階段“總——分——總”,體現特征一:作答對象更多元。
第二步:閱讀材料,把握要點。此題的給定資料較多,我們逐一梳理。
第一段:介紹背景,引出話題,無要點,提出疑慮“新技術有沒有可能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
第二、三段:“從理論上說,這非常有利于消除城鄉之間的社會鴻溝,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公正。”說明理論上新技術有助于突破社會結構屏障(支持,理由一)
第四段:馬太效應指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說明現實中,新技術在突破社會結構屏障上依然存在障礙(反對,理由一)
第五段至第八段: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突破新技術的屏障。
“就業求職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支持,理由二)
“獲得娛樂、消費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撫慰。”(支持,理由三)
“不僅擴展了視野,轉變了意識,而且有了表達的渠道”(支持,理由四)
“即時調用各種所需要的信息、知識以及各種經驗,他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沒有領頭人的情況下,用QQ群建立維權組織;同時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更容易取得外界的聲援和幫助。”(支持,理由五)
第九段直至結束:“也不可因此過度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因為線上和線下一定要結合起來才會有作用”(反對,理由二)
第三步:緊扣要求,整合要點。
理論上,新技術有助于突破社會結構屏障。但在現實生活中,還存在一定障礙。
其實給定材料的邏輯即是我們的作答邏輯“是什么——為什么”,我們只需透過現象推斷出對策措施“怎么辦”即可。
第四步:規范書寫,完美呈現。
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但是在現實中還存在困難。
具體體現為:一方面,新技術給社會底層的農民工帶來一些改變。一、給他們的生活。交往、求職帶來便利,成為他們的精神寄托和心理撫慰;二、使其拓寬視野,轉變意識,暢通了表達渠道;三、通過新技術自我維權,獲取外界聲援與幫助。另一方面,新技術會產生“馬太效應”,擁有更多財富和資源的人人從中獲取更多的收益;而且新技術要發揮作用還必須線上線下相結合。
因此,應合理看待新技術,不可過度夸大新技術的作用。
一、書寫時最好分三段,讓答案看起來更加條理;
二、注意邏輯詞“具體體現為,因此”的使用;
三、“價值判斷”是通過上述分析推斷而來,雖然材料中沒有,但不可不寫。
綜上所述,評論型型綜合分析題的作答思路可以概括為=價值判斷+分析論證+作出結論。
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二)
常見文章結尾方式
一、總結回扣式的結尾
總結回扣式雖然屬于比較基礎的一種開頭寫法,但是如果運用熟練、得當,不僅能夠讓你迅速寫出結尾,還能做到回扣文章主題,讓閱卷老師讀得清楚、明白。具體來說,我們可以重申總論點、分論點,后面跟上對主題的升華。比如說這樣的一個結尾:
“只要在樹立環保政績觀的基礎上,切實依法行政、依法治污,自我加壓,變被動為主動,堅持環保治污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搞長效治理,就一定能讓藍天持續地、長久地藍下去,最終變‘約談藍’為‘法治藍'’常態藍‘。”
上述一個結尾就是直接去重申了分論點,分別是“依法治污”、“變被動為主動”、“堅持環保治污的法治思維”,三個分論點對于總論點“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之后加上所要達到的效果,即“讓藍天持續藍下去”。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例子中,并沒有對治理污染進行過度拔高和升華,只是說要讓藍天持續藍下去,但是很清楚、很精彩作出結尾。對于總結回扣式結尾來說,重申分論點,之后跟上適度的升華就可以了。
二、案例式的結尾
對于一篇文章的結尾部分,除了能夠重申分論斷,還可以以案例引出總論點,然后在進行升華。如果案例用好了,能夠一下子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并且能夠作為總論點的有力論證。我們來舉一個案例式結尾的例子:
“2011年碘鹽有助于防止核輻射的網絡謠言,引發搶鹽風波;2013年女子郝某莉不堪網絡謠言攻擊,跳樓自殺身亡… …在某些情況下,網絡謠言會引起社會劇烈反應、市場大幅波動、個人聲譽嚴重受損。網絡謠言能不能根治,這是一個群體博弈的過程,這個博弈過程將長期存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盡最大可能壓縮虛假信息傳播,提升真實信息的觸達率和轉化率。”
開頭第一句引用兩個案例,都講的是網絡謠言,一個是搶鹽風波,一個是自殺身亡。案例在此的作用就是去印證總論點。在引用案例之后,跟上網絡謠言的危害以及對策。與上一個結尾一樣,回扣主題、論點即可,不用做過度升華。
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三)
三招妙答概括題
一、迅速瀏覽全文,尋找段落中心句
在大量的材料面前,考生想在有限的時間里一詞一句的吃透材料是不可能實現的。找出有用的信息點,挖出文章主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迅速瀏覽全文,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段落中心句直接指向段落的意思,往往抓住中心句,也就抓住了文段的主要內容,即答題的得分點。所以考生在閱讀材料時就要有意識的找出中心句。
【例一】2010年浙江《申論》試卷真題
隨著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生活需求呈多樣化發展,家用電器大量普及、更新,居民生活用能延續了2005年以來的快速增長態勢。根據浙江省能源監察總隊的監測統計,2009年1~9月份,全省居民生活用電同比增長8.7%.同時,全省汽車保有量在前兩年年均遞增19.1%的基礎上,2009年前三季度又增加了55.7萬輛,達到410.2萬輛。預計2009年全年汽車增加將超過20%,汽油用量將增加21萬噸,折標準煤30萬噸。省能源監察總隊總工程師介紹說:“居民生活用能持續剛性增長將給節能降耗帶來長期壓力。”
【分析】快速瀏覽段落,不難看出首句就是中心句,如果考生在遇到相關考題時能結合中心句答題必定不會得低分。
二、尋找關鍵詞,高度概括
申論答題一般都會有字數限制,要求考生語言力求簡潔。但簡潔卻也要全面,這時候關鍵詞概括法就十分必要。
【例二】
特別是像渤海這樣的內海,海水封閉性強,自身交換能力差,一旦被污染,它的自我更新周期至少需要15年。
【分析】這里上面這句話就可以通過找關鍵詞概括為:渤海是內海,封閉性強,交換能力差,更新周期長。
三、組織語言,同義替換
有些材料在描述時沒有中心句和關鍵詞,就需要考生自己組織語言來同義替換材料,對材料進行概括。但是在同義替換的情況下,許多考生,面臨的問題是知道意思,但是找不到合適的詞語概括,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考生在平時做題過程中進行積累和儲備。
【例三】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全國65歲以上的“空巢老人”有4150萬人,殘疾人有8500萬人,占人口總數的6.34%.82歲的劉老住在某市西城區一棟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老樓里。劉老身子骨雖然還比較硬朗,但走路基本靠助行器幫忙。年輕人走一步的距離,他要挪上四五步。三年前,老樓單元門出口處修建了無障礙坡道,劉老等老年居民特別高興,但這一項小工程卻曾引起不小的波瀾。由于三個無障礙通道要占用幾個車位,這就使小區原本就十分緊張的車位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居民持反對意見。最終,居委會只好拆除了兩個廢舊自行車棚以騰挪空間。43歲的按摩師羅先生說:“由于天生重度弱視,我很少出門,吃住都在按摩店里,連日常用品也由經理代購。”對羅先生而言,只有微弱提示音的紅綠燈、被機動車擠占的盲道、只有旋轉門的飯館……都是“地雷陣”.
【分析】本段除了“空巢老人”這個關鍵詞外,其他內容描述都很零散,通過材料分析,我們可以把本段概括為:針對老年人及殘障人士的設施建設不足。
看過“公務員申論備考經驗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