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申論考試試題及答案(2)
資料6
在眾多的創業者中還有這樣一些與眾不同的人,人們把他們的創業形式稱之為社會創業。年輕女孩小丁,為了解決殘疾人和行動遲緩的老年人穿脫衣褲不便的問題,研發生產出了可拆卸的特制衣褲,并在這些特制衣褲上增加了加熱、中藥、磁極、按摩等輔助功能,患者試用后,好評如潮,目前產品已經投入市場。小丁還為此申請了專利,注冊了有限責任公司。
行為心理學認為,人對任何付出都是希望能有所回報的。一直以來,我國公益項目對捐贈人的獎勵多是精神獎勵,捐贈人的心理難以得到很好的滿足,影響公益事業的發展。小韓和小張創立了“路人甲”公眾小額捐贈平臺。他們希望把鼓勵捐贈行為實體化、物質化,能用商業的手段,解決這個社會問題。“路人甲”的“惠捐模式”在中國是首創,即用戶在捐贈10元后即可兌換一張答謝券,憑著這張答謝券可享受眾多合作商家的超值優惠和在線服務。這樣一來受助者有尊嚴,捐贈人有答謝,商家得客戶,捐贈人、商業機構和公益項目(或受助人)三者之間形成一個非常好的公益的價值閉環,互惠共贏,同時也挖掘了優質捐款戶背后的巨大價值。
著名經濟學家A:我所理解的社會創業家是新一代企業家,他們通常受過良好的教育,承擔社會責任,關注自然環境,擁有人文情懷,追求愿景理想,他們以創新的商業模式拓展可持續增長路徑,在為企業和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回應社會挑戰,貢獻社會進步。作為評委,我關注參賽者的激情與智慧、理想與務實的平衡。
資深財經評論員賽B:社會資源的發展有兩個終極目標,第一個是效率,第二個是公平。普通的創業者,一般的商業訴求是解決效率問題,并且通過提高效率來獲得商業上利潤的訴求,但是人類社會追求的另外一個目標就是公平。有的時候效率和公平之間是有矛盾的,社會創業家就是兼顧效率和公平的這樣一批創業者,他們和一般創業者最大的區別就是他們更多強調的是公平。對于整個社會資源分配當中一些處于弱勢的群體,通過商業的行為、商業的鏈條架構來提升他們的地位,我覺得這是社會創業家與一般創業者最大的不同。
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C:首先我不認為哪個企業家是和社會脫離關系的。他們不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提供服務,哪種方式都或多或少對社會產生了影響或創造了價值。如果有的創業家所做的事情是完全公益的,那么我佩服他。但是在毫不盈利的前提下,我并不建議這樣做。
風險投資人D:社會創業家創業的第一動機更多是想實現“改變世界或改變社會的目的,跟“發明者”和和“追夢者”類似,不是以傳統利潤模式導向,而是出于更高一層的夢想和驅動創業。這些創業者會比一般創業者對自己的產品、服務或項目設的禁區更多,但也比一般創業者對自己的夢想有著更超乎一般的執著和理念。用自己的優勢結合夢想找到一個更有顛覆性的產品和思路是很重要的。
甘客科技創始人E:社會創業者就是創業者中的NGO(非政府組織)。創業是源于為特定群體、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因此,他們的責任感、使命感更強,更有社會情懷,而非簡單地追求個人財富的積累。這是創業的新型價值體系,更具有社會公益意義。
資料7
在某大學生創業大賽現場,5名女孩準備籌集40萬元資金,到武漢近郊去承包50畝地,種植有機蔬菜。臺上陳述的女孩充滿激情和自信,臺下觀眾也不時報以陣陣掌聲。當評委問到“你們種過蔬菜嗎?”“你們的創業資金從哪里來?”“農民憑什么把土地轉包給你?”你們種出來的有機蔬菜準備賣給誰?”等問題時,她們的回答卻難以令人滿意。如今,創業已經成為青年人口中的高頻詞語,對大學生而言,創業正在變得“簡單”,曾經的理想似乎也觸手可及。
機械專業碩士小楊,進入杭州一家民營企業從事技術工作不滿半年,因沒有期待中的高薪,沒有理想中的激情,他開始琢磨創業。此后,他每天都在與人交談,項目、資金、人脈、經驗等問題弄得他頭疼,深感創業之艱的他最終放棄了創業夢。
某投資基金首席合伙人閻先生擁有20多年投資經歷,曾位列《福布斯》中國年度最佳創業投資人榜首。他參與過投資的企業包括完美世界、環球雅思、凡客、分眾傳媒、百度、阿里巴巴、巨人網絡等著名企業。在閻先生看來,當創業成了一種“時尚”和“運動”時,多數人都急功近利地把創業當成了投機行為。他說,“從時下來看,創業的動機大多是源自對財富和名聲的渴望。”
某著名網站策略營銷總監范女士認為,賺錢是創業的應有之義,但更多成功的創業者卻是從想要賺錢開始,“繼而”解決用戶需求,在解決用戶需求、創造社會價值這條路上不斷自我追問、探尋并最終走向成功之地的。如果僅僅停留在“為了賺錢”上是賺不到錢的。星巴克CEO舒爾茨曾說:為錢創業是膚淺的,應為夢想所驅動。在創業路上有太多誘惑,也有太多艱險,只有懷揣理想的人才能夠抵抗誘惑,才能夠不懼艱險,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百折而不回。諾獎得主菲爾普斯在《大繁榮》中指出:大多數創新并非是亨利·福特類型的孤獨的夢想家帶來的,而是由千百萬普通人共同推動,他們有自由的權利去構思、開發和推廣新產品與新工藝,或對現狀進行改進。正是這種大眾參與的創新帶來了普通民眾的繁榮興盛——物質條件的改善加上廣義的“美好生活”。大眾創新帶來國家繁榮。
某公司創始人盧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創業氛圍很好,但創業卻也成為一種時尚,仿佛不去創業就是落伍了。創業項目的選擇部分屬于異想天開性的,部分屬于復雜型的。而現實需要創新型、技術型的項目,那些通過移動互聯網,把原有商業模式去中間化,搞流量,然后再找商業模式,這樣的創新都是偽創新。僅懷著一腔熱血,就幻想著自己只要去創業就能成為下一個馬云,而對創業的概念,對行業隱形的壁壘和門檻卻知之甚少,這是許多大學生創業伊始的真實寫照。在國內的互聯網創業環境中,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特性就是抄襲成風。很多創業者雖有好的創意,但卻因為沒有好的原創保護制度來保護,導致被其他一些公司抄襲過去,這些公司憑借著更雄厚的資本實力,迅速把原創者打敗并擠出市場。
領英中國區總裁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用自身經驗闡述了關于創業的兩個公理:第一,創業成功是一個小概率的事件,每一個成功故事背后更多是失敗;第二,創業沒有失敗者。即使是創業項目失敗,作為創業者而言,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將促進個人成長,即可定義為成功者。他認為,創業是沒有失敗者的歷程。
資料8
喬治·馬洛里是英國探險家,他曾就讀于溫切斯特公學和劍橋大學,曾是英國著名公學查特豪斯的教師。馬洛里18歲的時候就喜歡上了登山,在那個被稱為“阿爾卑斯登山的黃金年代”的日子里,年輕的馬洛里并不是歐洲大陸最優秀的攀登者。然而,他對山有著巨大的興趣,1921年到1924年,喬治·馬洛里參加了人類前三次征服珠穆朗瑪峰的嘗試。當馬洛里隨著登山隊第一次來到珠峰腳下,第一次見到他心中的女神時,他將她描述為“夢境中最狂野的造物”,是那樣巨大、美麗而又可怕!這一次他們到達了海拔6985米的地方,由于缺乏地形知識,全隊處于極端疲憊的狀態,他們沒有向更高的地方前進,但是他們終于找到通向頂峰的路。除此之外,這次攀登讓他們在“阿爾卑斯攀登方式”之外,找到了更適合于8000米山峰的“金字塔攀登方式”。
馬洛里第二次攀登珠峰時,到達了8300米之處,離頂峰只有500米之遙。這一年最大的收獲是發現了氧氣的確切效用,并確立了高山氧氣設備的基本模式——氣瓶、氣管、面罩,后世的人們只增加了一個調節器。
1924年6月馬洛里斯辭去了劍橋大學講師職務,第三次來到珠峰的腳下,那一年他已38歲,有幸福祥和的家庭,有深愛著他的美麗妻子,有三個可愛的孩子。當《紐約時報》的隨隊記者在追問他“你為什么要攀登珠峰”時,馬洛里說,“因為山在那里!”。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真正創業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都聳立著一座高山,而生命不息,攀登不止,正是真正創業者的境界所在。
三、作答要求
(一)假定你是有關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準備將“比逗咖啡館”的創業經驗向廣大學生進行推介,請根據給定資料3~5,歸納總結“比逗咖啡館”的主要成功經驗。(20分)
要求:內容準確全面,總結有深度、有條理。不超過300字。
(二)給定資料6提到了“社會創業”和“社會創業家”兩個概念,請你根據給定資料指出:(1)“社會創業”的主要內涵;(2)“社會創業家”的主要特點。(15分)
要求:分析透徹、表達準確;不超過200字。
(三)假如你是某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受邀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做一次關于“創業”的專題報告,請你結合給定資料6,為其草擬一份講話稿。(25分)
要求:觀點明確,建議可行,語言簡潔,有邏輯性。不超過350字。
(四)參考給定資料,結合當前政府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形勢,圍繞“眾籌:金錢之外的價值”,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觀點明確,認識深刻,內容充實,結構完整,邏輯清晰,語言流暢。字數不少于1100字。
下一頁更多有關“公務員考試申論考試試題及答案”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