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試題及答案(2)
4、如果說50后、60后是“廣播一代”,70后是“電視一代”,那么80后、90后則是“網絡新一代”。有人說,與他們的“前輩”相比,“網絡新一代”其實是更有希望的一代。
過去很多做父母的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小孩子稚氣地向你提問:“我是怎么來的?”而今天,向家長提出這種問題的小孩子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網絡新一代”更愿意在網上尋找答案。實際上,自主的社會觀察是“網絡新一代”的普遍特點。網絡給青少年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渠道,也培養了他們自由探索的思維方式,因此,他們更愿意對社會現象和公共事件形成自主的觀察。
無疑這是一種社會進步的表現,但同時也給青少年的教育引導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網絡新一代”生活在-個傳統與現代交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激蕩的時代,這種社會現實為當代青少年提供了多元價值觀的選擇。同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并暴露在網上,這種情況下,在青少年中建構起來的主流價值體系、道德觀念將受到沖擊。
“網絡新一代”可以毫無顧慮的在網上批評任何人任何事,毫不掩地自己的觀點。他們在網絡上善于用最直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且在思想表達上形式活潑,善于使用諷刺和調侃。他們用自編或改造的歌曲、視頻以及網絡簽名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他們創作的許多段子在詼諧幽默中閃耀著智慧的光芒,表達出對人對事的鮮明態度,讓人拍案叫絕。
同時,正因為網絡表達的自由隨意,“網絡新一代”在網絡表達中偏激言論較多,甚至使用網絡暴力語言。有些人發帖時使用的過激言論和污言穢語,其惡俗裎度讓人震驚。
在有“印度硅谷”之稱的班加羅爾,有一家世界知名的軟件企業印孚瑟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現有員工12萬多人,平均年齡只有26歲。我國的互聯網行業也是如此,騰訊是世界排名第三的互聯網企業,其1萬多名員工,平均年齡也不過26、8歲。許多互聯網企業的創辦者和管理層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可以說,互聯網是真正由“網絡新一代”所掌握的產業。
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承認具有明顯的體力優勢和社會經驗優勢。而在信息社會中,對信息和新技術的掌握已經成為比體力、經驗更為重要的資源和力量,成人的經驗和體力優勢在青少年的信息和技術優勢面前,其比較優勢弱化甚至喪失了。相對于父輩,青少年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的水平普遍更高。
在近些年的一系列公共事件中,“網絡新一代”都顯示了自己的力量。在青少年經常使用的一些網站論壇上被頂起來的帖子,很快就會被幾十萬、幾百萬人看到,并迅速向整個互聯網傳播開來。隨身攜帶的手機或其他手持電子設備可以使青少年隨時隨地上網,任何時候都可以發出聲音、表明態度,并匯聚成強大的公共意見。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已經看到“網絡新一代”多次利用互聯網進行的成功動員。現在,網上活躍著數不清的規模不一的青年自組織QQ群、論壇、網絡游戲等。“網絡新一代”形成的新動員方式對我們的挑戰是巨大的,但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5、塑料的發明曾經給人的生活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塑料在垃圾中占相當一部分比例,而且大大增加了垃圾處理的難度和費用。由于廢塑料幾百年都難以降解,若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會給蚊子、蒼蠅和細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溫床;若埋在地下,則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礙植物根系生長,破壞土壤品質;若焚燒處理,將產生多種有毒氣體。“白色污染”已成為危害環境的一大公害。
汽車的尾氣、空調和電冰箱中的氟利昂都在破壞大氣層。埃博拉病毒的爆發和流行也使全世界更加關注生物安全問題,并將其作為國家安全的組成部分。全球數以萬計的原子彈更是高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20世紀的信息技術將人類活動的效率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另一方面,就像著名學者劉易斯·芒福德指出的那樣,為了獲得更多、更豐富的物質,人們犧牲了時間和當前的快樂,只是將幸福簡單地與擁有汽車、浴缸和其他機械產品的數量劃上等號,芒福德將之稱為“無目的的物質至上主義”。在計算速度越來越快、人工智能程度越來越高的潮流之下,人類的個性開始被故意忽略和遮蔽,陷入的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單向度技術目標的誤區。有評論家因此指出:“當發展著的物質科技生產力忽略、脫離開民眾精神力的時候,就會喪失它應受人控制并為人服務的真正本質,而變成與人對立的異化力量。”
觀察家認為,未來科技最關鍵的發展方向是走人性化之路。閃爍著“人性”之光的產品將越來越多地出現,高科技產品也將被進一步賦予靈動的生命,在科技和人性之間嫁接橋梁。人性化的科技反映的是人類以下的思考;科技產品如何為人服務?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一種新的積極的變化?科技如何人性化?在盲目的物質化導向這一危途中,人性化之路將賦予高科技產品以新的價值觀,那就是用大寫的人性的的光芒去逼視高科技這一之前高貴神秘,自視甚高的怪獸,使其形穢,讓普通人也能看到這中間的無知和愚蠢來。
人性化的科技因此是在科技和人文、個性化與大眾化、商業目標和社會使命之間去追求平衡,這種平衡不僅是一種美,也是一種智慧和態度。
6、日前,世界知名未來學家,《連線》雜志創始主編,被看作是“網絡文化”的發言人和觀察者的凱文·凱利接受了采訪,其間,凱利圍繞著自己的《科技想要什么》等在技術思想領域的重要著作,回答了“新技術”與“人性”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現摘要整理如下:
A、在《科技想要什么》中我想表達的是,我對技術本質的疑慮以及人與技術的矛盾關系。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技術誕生,但我們還沒有理論和框架,讓我們來理解科技面對的是什么。我們一直在發展科技,但我們是否要考慮:我們會不會有一天被科技征服?科技是宇宙的一部分嗎?它是好的那部分嗎?我們是該限制它還是要發展它?
B、正如哲學家海德格爾對于技術的批判理論所描述的那樣:這種貌似宿命的技術現實,本質上是人所無法控制的,但獲得拯救的機會也恰在于此:“救贖即植根發育于技術的本質之中。”技術元素向共生性發展,這種發展也推動我們去追逐一個古老的夢想:在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自主性的同時,使集體的能力最大化。
C、技術是進化的延伸,就像進化是宇宙的延伸那樣,我們會認為技術對生命是種挑戰,但事實上科技也是一種生命。技術也有像進化一樣的歷程,畢竟技術對宇宙、對生命都有積極的好處。技術具有生命的普遍特征,理解了技術的理論也就能理解進化論。
D、技術元素的確準備操縱物質,包括人類,重組各種內部結構,但是技術將為其注入感知能力和情感,注入更多“非工具性”的東西。我認為我們應該培養科技的感情。目前科技還不具備感情,但我認為今后我們會賦予科技感情。“科技的生命化”,已成為現實世界無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將具備人性。
E、科技是一種“新文化”,或者說,“科技是第三種文化”,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直接和大眾進行對話,而不是通過人文知識分子。傳統知識分子所占領的媒體一直控制著輿論方向--他們說:“認為是精彩的,科學是呆板的。”今天,倡導“科技是第三種文化”的思想家們卻更傾向于繞過中間人,致力于用關注知識的讀者們能夠理解的形式,向公眾傳達他們最深邃的思想。
F、在過去二十年,互聯網給人類的生活和知識帶來方便。而現在,是另一個起點。而今天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之前的所有成果都是今天的基礎,我想激勵年輕人現在就是創造新事物最好的時代,不僅是互聯網,對所有領域來說,現在都是創造新事物的最好時代,創造新事物,離不開技術創新。我在《科技想要什么》一書中,特別強調一句話:科技想要的。就是人類想要的。
下一頁更多有關“公務員申論試題及答案”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