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申論真題介紹(2)
4、越是上學難,有些農民卻越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上學受教育上。如F村各家相互攀比“不惜血本供孩子讀書”,以至出現了忍饑挨餓、傾家蕩產供孩子讀書的“英雄”。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有社會學家計算過,一個大學生4年學費大約相當于一個農村居民20年的純收入。不用說西部貧困地區,連基本脫貧的東部地區的農民孩子的“大學夢也越來越遠了”。實際上,新世紀以來,農村孩子在大學生源中的比例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幾乎下降了一半,這就意味著“通過高考,農村孩子向上流動的渠道”正在“縮窄”。貧困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仍相當大,也就是說,農民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發展;而現在一旦出現了大學生就業危機,貧困農民家庭所受的損失將是巨大的。
在當下中國農村出現了必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的現象:H省的一個調查表明,個別地區的農村貧困生的失學率高達30、4%,輟學的學生基本上都是20世紀9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他們的父母有的過去還能讀到高中畢業,而他們之中有數量可觀的人初中還沒有讀完,由此導致的勞動者文化素質的下降,對未來中國發展的影響,確實令人擔憂。有社會學家指出,“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明顯的因教致貧、因教返貧的現象”,“G省的抽樣調查顯示,由于教育因素返貧的農戶,占返貧總數的50%”。農民寄希望于教育使他們的子女另尋出路的想法靠不住了,于是“輟學”之風抬頭,用一著名作家的話來說,就是用輟學來“保護人心,保護土地,阻止下一代向充滿著蔑視、冷漠以及焦灼不寧的慘淡日子滑落”。但也如這一作家所說,這樣的選擇既顯得“荒唐”,又有些無奈。而且也還有許多農民幾乎是孤注一擲地仍然將孩子的教育放在生活中的第一位,這樣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確實給人以悲壯感。一位下鄉支教的大學生說,這是“困境中的不絕希望”。如果不對農民寄以希望的教育(包括農村教育及城市教育)進行新的反思與改造,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與農民子弟就業難的問題,恐怕很難實現他們可以看到并應享受的教育,即廣大農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5、柳延希望小學是李某當村主任的時候籌資修建的,可惜只用了七八年就撤了,留下了空蕩蕩的校園。上世紀90年代,和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李某所在的棗園鎮延店則村,也經歷了轟轟烈烈的建校潮。然而時隔幾年,新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又讓很多農村小學陷入“沉睡”狀態。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學。
柳延希望小學的幾間教室已被村委會用做辦公室。當年的籌建者、已不再擔任村干部的李某,如今也搬到學校住。他的任務是看守校產,清除雜草。
如今,村里還有50多個孩子在鄰村的裴莊希望小學上學。由于路有點遠,又不能住校,大人們只好每天騎車接送孩子。“現在除了房子,什么都沒了。”在校門外的一堆磚頭瓦礫里,李某找到了唯一能見證這所學校歷史的一塊石碑,那上面蓋滿了泥土,看不清碑文。他讓孫子端一盆水過來澆在石碑上,然后用手慢慢地抹去碑身上的泥土,這才露出了清晰的字樣:延店則村希望小學占地1260平方米,共建教室10間……
和李某不同,同樣是校園看護人的向老師不甘心學校就這么閑著,他在已經撤掉的學校里辦起了幼兒園。撤校前,向老師是校長。學校原來只有12口窯洞。2004年3月,經聯系,香港某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先生捐贈20萬元,為學校修建了一棟兩層教學樓。然而,當教學樓建好投入使用時,四至六年級的學生卻并到了鄉中心小學。學生一下子少了一大半。“這一并,低年級家長的心就動搖了,學生哪里多就往哪里送。”向老師說,2007年后半年,就沒有學生了,學校也就撤了。于是,幾個村民又找到向老師,鼓動他在學校里辦一所幼兒園。他雇了一名老師,一名司機,還買了一輛面包車用來接送孩子,辦起了幼兒園。可一年多后,向老師又開始發愁了,“娃娃少,成本太高了”。原來,每個孩子一學期1000元,每天上下學接送不說,中午還管一頓午飯。每個月還要給請來的教師、司機開工資,不賺錢不說,還賠錢了。幼兒園再往下辦,也很難了。
6、2009年是希望工程實施20周年。20年來,希望工程共募集資金56、7億元,資助346萬名家庭困難青少年繼續學業,資助建設15940所希望小學,為支持經濟落后地區基礎教育事業,促進青少年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從1999年開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經過調查論證后,開始實行希望小學戰略重點轉移:從過去對貧困失學兒童的普遍救助,轉到對優秀受助生的跟蹤培養;而希望小學也由起初的硬件建設為主,轉向教師培訓、現代化教育實施軟件建設為主。
依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07年全國小學在校生10564萬人,而1998年全國小學在校生是13953、8萬人,9年間減少了3300多萬人。伴之而來的是鄉村小學數量的銳減,20余年間,中國的鄉村小學從1985年的83萬所,至2007年已撤并至34萬所。這其中包括部分早期建設的希望小學。
據2010年10月25日報載:截止2008年12月,G陽縣76所希望小學有53所被廢棄。這樣的情況隨著“撤點并校”的政策大規模推廣,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很多希望小學被撤銷,要求與鎮小學或中心小學合并,因個別條件無法合并的,直接被閑置。部分校舍被當地村委會再利用,作為臨時教育點等,服務于周邊村民。但更多是被閑置下來,甚至直接被用作倉庫,有的操場被翻墾成了田地,準備種上苞谷,有的學校甚至養起了豬和雞。
來自Y市共青團希望工程辦公室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8年4月25日,Y市某區運行的希望小學有119所,撤并38所,其中最早興建的京溫希望小學,已經變成了紅棗產品加工廠。這里原來每個行政村都有一所小學,可如今只剩下3所了。教辦主任張某介紹:本世紀初,生源開始銳減,2001年,有一個鎮在校學生2400多,可現在不到1100人,這個鎮流動人口占到一半左右。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外出務工,部分學齡兒童只好隨家長走,異地就讀。記者采訪過程中見到了不少“空巢村莊”,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農村稅費改革后也引發了農村學校經費的緊張。2001年,我國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取消了原來的教育集資和教育附加,學校的經費由財政支持。而學校過多讓有限的經費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樣,有效投入降低,于是進行大撤并。撤并之后,留下了大量校舍,在有些村子,學校校舍依然是最漂亮的建筑。可這些校舍有的被用做村委會辦公室、黨員或者群眾活動室,有的被村集體租賃出去成為廠房或倉庫,還有一部分仍處于閑置狀態。
7、鄉村文化的衰落,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擔憂和焦慮。這些學者有不少出身于農村,他們有著自己的鄉村記憶,和對現實鄉村的直接觀察和體驗。因此,他們的憂慮就特別值得注意。故鄉的傳統生活方式正在消亡與崩潰。這里既有傳統的以民間節日、宗教儀式、戲曲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經相當活躍的、與集體生產相伴隨的農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識字班、電影放映隊、青年演出隊)的消逝,更有在純凈的大自然中勞作和以家庭、家族、鄰里親密接觸、和睦相處為特點的農村日常生活形態解體的征兆和趨向。生態環境的惡化,家庭鄰里關系的淡漠和緊張,社會安全感的喪失,使鄉村生活已逐漸失去了自己獨到的文化精神內涵。賭博、暴力犯罪,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鄉村社會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于是,有研究者產生了更深層面的焦慮:“傳統鄉間倫理價值秩序早已解體,法律根本難以進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價值秩序又遠沒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錢與利益。”一些農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完全趨于利益化,錢成了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消費文化已經成為農村社會的主宰性的意識形態,它對生活以及人生意義的設定已經主宰了許多農民尤其是農村里的年輕人的頭腦,由此帶來的問題自然是十分嚴重的。于是就有了“作為文化——生命內涵的鄉村已經終結”的這一根本性的憂慮。而鄉村作為文化存在的虛化,直接導致鄉村少年成長中本土資源的缺失,如今的鄉村少年,他們生活在鄉村,卻根本無法對鄉村文化產生親和力、歸依感,然而,城市文化對他們又是那樣遙遠,這樣,他們生命存在的根基就極易發生動搖,成了在文化精神上無根的存在——鄉村文化的危機和鄉村教育的危機,就是這樣相互糾結著。
這一切,對那些曾經感悟,至今仍依戀鄉村文化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有位知識分子說:“我已經無家可歸,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鄉成了異客”。這樣,無論在鄉村少年身上,還是農民工那里,以及這些出身農村的知識分子的群落里,我們都發現了“失根”的危機。鄉村文化的衰落,鄉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對我們究竟意味著什么?這是我們應當思考和追問的。
作答要求
一、認真閱讀“給定資料”,簡要回答下面兩題。(20分)
1、“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集中反映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的諸多問題。請根據這兩則資料,對這些問題的具體表現進行概括和歸納。(10分)
要求:準確、全面、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2、根據“給定資料4”中的有關內容,談談對文中“困境中的不絕希望”這一表述的理解。(10分)
要求:準確、簡明。不超過150字。
二、L縣政府擬進一步宣傳寄宿制學校的辦學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辦學效益和質量。請根據“給定資料3”,以縣教育局的名義草擬《給各村中小學生家長的一封信》。(20分)
要求:
1、內容具體,符合實際;
2、用語得體,通俗易懂;
3、不超過400字。
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農村的支教人員,請根據“給定資料”簡要分析希望小學遭廢棄的原因,并提出解決希望小學遭廢棄問題的具體建議,供上級有關部門參考。(20分)
要求:1、對原因的分析準確、全面;不超過100字;
2、所提建議具體、有針對性、切實可行;不超過300字;
3、條理清楚,表達簡明。
四、“給定資料7”的畫線部分寫道:“有位知識分子說:‘我已經無家可歸,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鄉成了異客’。這樣,無論在鄉村少年身上,還是在農民工那里,以及這些出身農村的知識分子的群落里,我們都發現了‘失根’的危機。”請結合你對這段話的思考,參考“給定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立意明確;
2、聯系實際,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語言流暢;
4、總字數800-1000字。
看過“國家公務員申論真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