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吉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
2017吉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一)
“糧穩則天下安”,而“糧穩”要建立在穩定的農業生產能力之上,建立在中國九億農民穩定的種糧積極性之上。轉型中的中國農村正在經歷空心化和老齡化的進程,農業對青壯年的吸引力不斷弱化,再加上近年來糧價持續走低,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第一產業可能產生的動蕩可想而知。因此,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最終要靠農民,要切實保障農民權益,解除糧食安全問題,鞏固農業之基地位。
2015年中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糧食價格卻出現了持續走低,糧食增產和農民減收構成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復雜景觀。一畝水稻,能打多少干糧;一斤玉米,能賣幾塊錢;一個農民家庭,能否在秋收后盤算出明年開春的種子、化肥、租地、農機錢,這些細瑣的田間事兒,一筆一畫地寫出了“糧食安全”四個大字。而目前,不管是關于糧食收儲資金的保障還是硬件設施的提升,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策。但保障農民的核心利益,要讓種田變成一個富裕、體面、有穩定預期的職業,還要靠轉變農業的發展方式,建設現代大農業。
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傳統耕種模式極易受到糧價波動的影響,幾乎是糧價下跌最大的受損者,完全沒有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而成規模的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卻因為種植結構的多樣、經營方向的多元或者高端有機食品的生產,能較好地消化市場風險,自我止損。以現代公司制度組織規模化和合作化的經營,是提升農業生產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農民增產增收的長遠之道。因此,要積極加快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進程,由傳統模式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轉變,構建農業經營體系。
延長糧食生產的產業鏈、價值鏈,建立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當前,農民收入單純靠售賣原糧或初級產品,因此造成糧食的附加值極低,收入與原糧收購價格之間的黏附性極大,農民增收困難。只有形成糧食生產、加工、倉儲、銷售的鏈條,引入管理、技術、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打造農產品加工企業、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農業的價值鏈才能延伸到第二產業甚至第三產業,讓農民家庭不會再因為一次原糧價格下跌就被拋入生活的谷底。因此現階段增加糧食附加值,延長糧食生產產業鏈,成為助推農民增收、保障農民權益的當務之急。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在穩定農民土地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土地經營權。放活土地經營權,是實現糧食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要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最核心的權利所在,經營權的流轉在任何地方都是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最充分地保障每一位農民的權利。
中央一號文件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明確要求,農民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只有切實保障其權益,激發其生產積極性,才能順利解除糧食安全困境。從這個角度講,必須要切實促進生產集約化、農民職業化,實現糧食生產的深加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
2017吉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二)
敬畏傳統 弘揚家風
都某個家庭而言,家風往往體現在某一個具體的規定和行為,而作為擁有數千年傳統的中國社會,家風蘊含著深厚的傳統,其實是一種文化基因和民族魂魄,需要每個國人深深敬畏。在走向創新型社會的今天,堅守傳統,傳承家風,尤其意義深遠。
敬畏是對傳統的堅守,是弘揚家風的基礎。這是一個過分娛樂化的時代,很多青年不能理解在奏國歌時每個人都要莊重起立,不理解敬畏和莊嚴是一個民族傳統和文明的基礎。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是我們對待世界、對待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正是這種來源于傳統的文化態度,將友善、忠誠、堅毅等優秀的文化基因注入我們的家風,我們的內心。敬畏是一種忠誠,正是這份忠誠,無論是異族侵略,還是敵國入侵,中華文明總能以自己的方式延續、流傳。同樣,也只有堅守這份敬畏,也才能將純正優秀的文化傳統注入我們的家風,傳承到每個人的心中。
弘揚是對家風的實踐,是敬畏傳統的善果。這也是一個高速變化的時代。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在快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這種改變,呼喚的,是個性和底蘊,而傳統文化、家風是獨特的東方文化的淵源。敬畏是為文化保真,是在堅守文化的本色,而弘揚則是讓中華文化真正成為國家軟實力的有力保證。當年徐悲鴻大師經常在內心呼喚中國也要有一場類似于西方的文藝復興,大師呼喚的,正是對中華文化傳統的傳承以及由此對社會的偉大變革。而這個偉大變革必將在我們青年一代成為現實。
堅持敬畏和弘揚,才能推動社會的真正進步。敬畏是一種文化態度,弘揚是一種文化方向,高速變化的社會需要的,更是由此推動的真正的進步。敬畏傳統,為傳統文化守住本色,才能讓傳統的優秀文化在家風中得以傳揚。同樣是農家子弟,心中有了敬畏,就會堅守底線,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心懷善良;而如果心中對了敬畏,即便再飛黃騰達,最終都會走到自己事業的盡頭。心中有了敬畏,整個社會才會規范有序,文化中有了敬畏,企業才會堅守自己的原則,為客戶提供最優秀的產品和服務。無論是對于家庭、企業和社會,有了敬畏的規范,才能弘揚科技和文化,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推進社會的進步。
家風,不僅僅關乎一個家庭的現狀,更關乎整個社會的活力,它看似古老甚至陳舊,但其中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傳統。以敬畏呵護傳統,才能讓文化滲透進家風,在文化創新的時代,以文化軟實力推進中國的現代化。
2017吉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三)
補公共文化服務短板 建文化強國
人類的發展,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中包括著文化需求。曾經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保證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構建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事關廣大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是一項關系民生的基礎工程,也是一項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基礎工作。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時期。當文化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文化的繁榮發展,談不上文化惠民,更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就無法實現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
但多年來,我國經濟勃興,文化衰微。顯見的現實是,農村一些鄉土文化淪為“非遺”古董,逢年過節,傳統的扭秧歌等鄉村演出已非常罕見;企事業單位原先辦得紅紅火火的各種文藝隊、體育隊也早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加班、再加班;中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不是被拆遷,就是改為他用,偶爾能有幾次文化演出,但“天價門票”只能使其變為權貴者的“盛宴”。一些地方動輒提出“文化搭臺”,而“唱戲”的卻是經濟;文化只是媒介和裝扮,而非涵養公眾的思想文化的有益養分。而這種文化事業滯后于經濟發展已成為影響我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相對滯后。在這種形勢下,補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勢在必行。
政府部門必須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要適應形勢變化和順應群眾期盼,增強文化惠民的滲透力,堅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讓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向普通百姓傾斜,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保文化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要不斷探索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新形式、新途徑,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激發農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農民自辦文化。
一個社會群體健康成長,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一個國家的富強,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對提高,與此相應的,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此,我們要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落到實處,在豐富他們文化娛樂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時,向文化強國繼續邁進。
看過“2017吉林公務員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