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西藏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發揮新時代的工人力量,需要加大對工人的技能培訓,提升其安身立命的本領。技術性工人是創造力的源泉,也是新型企業用工的一種方向。中國新時代工人沒有得到社會的尊重和時代的認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只是流水線上的代名詞,是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廉價勞動力。因此,要加大對工人的培訓力度,建設優秀的職業培訓院校,讓每一個工人都掌握過硬的技術,不僅可以擴大他們的生存空間,更可以讓他們成為社會高端人才,擺脫廉價勞動力的名號。
發揮新時代的工人力量,需要提升工人的社會地位,形成全社會對工人的職業認同。“中國制造”曾經瘋狂席卷全球,阿富汗人騎的自行車,越南人騎的摩托車,巴基斯坦小店里擺放的文具用品,美國人看的電視機和穿的衣服,歐洲人用的家電和玩具,都貼著“中國制造”的標簽,中國一度成為了“世界工廠”,而這個稱號的背后是成千上萬個中國工人的辛苦和換水換來的。政府要充分利用媒體社會上大力宣傳工人的突出貢獻,肯定他們的能力。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理解中國工人的付出給我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我們應該認同他們的成績,尊重他們的地位,和他們共同成長進步。
發揮新時代的工人力量,需要建立健全創新機制和創新激勵體系,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寶鋼模式告訴我們中國工人在任何時代都是有力量的,關鍵在于怎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工人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的經驗是豐富的,對于生產的理解甚至超過一些專家。企業作為實際管理者,也應該在本身的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口,應建立相關激勵制度,把工人這些生產經驗或者是建議收集起來作為改進方向,一方面加強企業的生產能力,提高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工人的榮譽感和企業歸屬感,對企業穩定發展有巨大的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工人不僅要安身立命,在城市里穩定的生存下去,也應得到時代的認同和社會的尊重,更應該在有理想的時候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樣才可以更大的激發工人的潛力,以促進中國工業化的轉型升級。
西藏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提升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從文化視角看,也存在追求浮華、模仿西方、刻意標新等誤區,需要加以改進和規避,進一步提升我國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
糾正追求浮華的偏向。一些城市建設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亞洲之最”,這種追求浮華的做法是錯誤的。表面華麗氣派但缺乏人文含量的城市,顯露出來的往往是單調、淺薄與浮躁。相反,像倫敦街頭隨處可見新舊磚塊拼接而成的路面,卻絲毫沒有影響其作為國際知名都市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城市建設除了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優化上下足功夫,還要在挖掘城市文化底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應堅持精約簡省原則,在就地取材上多動腦筋,在因勢利導上多想辦法,學會“花小錢辦大事”;杜絕花里胡哨的做法,積極踐行簡潔洗練、辭約意豐的城市建筑理念和風格。當然,精約簡省不等于簡單粗放,宏觀構想要科學、微觀設計要到位是其基本要求。
糾正模仿西方的偏向。有些城市熱衷于模仿西方做法,過度重視引進國際元素,企望借此邁向國際都市。這也是不對的。在城市建設中適當吸取西方先進理念和文化精華并沒有錯,但唯洋是舉容易食洋不化。實際上,越是想贏得國際注意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就越是要珍視和展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東施效顰只能落得個貽笑大方。同時應看到,城市建設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策略,而且是擔當,我們有責任把每座城市都建成展現中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鮮活載體和平臺。還應注意,城市建設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如果城市規劃建設只知“攤大餅”,修建政務大樓只選“寶塔官帽”造型,改造廣場只懂布設音樂噴泉,那么這座城市必將淹沒在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一座城市只有充分挖掘人無我有的地方文化,積極嘗試從歷史傳統、地理位置、建筑形式、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等入手,表達和展現地方文化與城市特色,才會脫穎而出。
糾正刻意標新的偏向。近年來,人們保護歷史建筑和古跡的意識明顯增強,但依然存在未將歷史建筑和古跡納入城市建設考慮范疇、為提高任期政績而無視保護工作以及不懂得如何保護等問題。有些城市為標新立異而大拆大建,甚至“拆真古跡、建假古董”“復制古城、搞濫經典”,毀壞了大批歷史建筑和古跡等城市文化元素。世界各國實踐經驗表明,保護歷史建筑和古跡與推動城市設施更新、功能完善并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其解決方案是踐行“立新而不破舊”原則:為滿足現實需要而適當做加法,為保護文物需要而盡量不做減法。這樣就能確保歷史文脈以建筑和古跡等形式被保護起來、延續下去,實現“記得住鄉愁”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千年古屋才是保護對象,也不只是名人故居才應得到保護,不同時段、不同類型的歷史建筑和古跡都應納入保護范圍。這是因為,過去是現在的歷史,現在是未來的歷史,而多樣性和豐富性正是城市文化完整圖景的真實底色。
西藏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用正確信仰為人生導航
羅曼·羅蘭曾說過:“信仰在于心連心地擁抱世界,在于不滿足于感覺的灰塵”。堅定信仰能夠幫助我們開始認識內在的自己、洞悉人生的使命、追求價值的自我實現。無論是舍身堵住敵人槍口的黃繼光、不顧自身安危炸暗堡的董存瑞,還是奉獻小家成就大家的毛澤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這些前輩的豐功偉績都印證了信仰之于個人、國家乃至社會的重要性。
然而,羅曼·羅蘭又說過:“沒有信仰世界就會頓時毀滅,沒有信仰的人就會沉淪”,如以“莫須有”罪名坑殺岳飛的秦檜、又如把持朝綱貪腐弄權的蔡京、再如投敵賣國、甘當漢奸的汪精衛.....古往今來很多失敗教訓都警示我們——沒有信仰或者信仰錯誤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堅定正確信仰刻不容緩。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臥龍先生之言足見惟有心靜方能修身、方能養德、方能立志,三者齊備之后才能談信仰。故此,堅定信仰需先還內心一片寧靜。姜子牙渭水河邊垂釣因有“愿者上鉤”的心境,才有助武王伐紂的不世之功;諸葛孔明因有“兵臨城下空城獨坐”的心境,才能助劉備匡扶漢室、成三足鼎立之勢,古圣先賢其信仰之高、理想之大、功業之偉皆從心靜而始,所謂境由心生,如何實現呢?《菜根譚》早有勸言,即從濃艷場中試淡泊之守、從紛紜境上勘淡定之操。
習北大之行意味深長,他的“人生扣子論”告誡青年在當下一定要樹立正確價值觀。因此,堅定信仰需扣好人生第一個扣子。王陽明身處理學、八股的禁錮卻能恪守心學,毛澤東生逢價值多元化的時代卻能堅守馬克思主義,蔡和森在無政府主義的巴黎卻能堅定革命的力量,前輩先驅的信仰之所以堅定在于他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正確了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身處文化價值多元化的今天,快餐式的文化、速成式的思維、功利化的心態都令很多人的價值觀陷入迷茫,首當其沖必須找對價值觀方能為堅定信仰裝上定盤星。
俗話說:“成功的捷徑就是錯誤是別人的一半”。因此要堅定信仰必須在人生觀、價值觀上少走彎路、少走錯路、不走絕路。而歪曲的人生觀倘若不除必然會促發一系列的“蝴蝶效應”。馬加爵因錯誤的價值認識對他人、自身、家庭都帶來了惡果,墨索里尼因法西斯主義、田中義一因軍國主義、阿道夫希特勒因納粹狂熱更對世界人民都產生巨大災難,當前的邪教組織時有出現,如全能神等等都對信仰的堅定造成不容小視的影響。有鑒于此,必須以燕子壘窩的恒心、獅子率隊的狠心、壯士斷腕的勇氣摒棄錯誤的、邪惡的、歪曲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才能為堅定信仰搬去絆腳石、除去攔路虎。
契訶夫曾說過:“信仰是精神上的能力,只有高度發達的生物才能有信仰。” 堅定信仰走向成功需還內心一片寧靜、扣好人生第一個扣子、摒棄歪曲的人生觀。唯有如此,方能克服人性冷漠、方能為經濟社會轉型期良性運轉添磚加瓦、方能為“講文明樹新風”引來活水之源。
看過“西藏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