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江蘇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保護文化內涵打造精品城市
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縱橫發達的交通網絡,川流不息的各色車輛……這一幕幕勾勒出我們城市發展取得的成績。然而我們必須看到成績背后的不足:從中國式過馬路屢禁不止到違章停車隨處可見;從建筑風格雷同到城市格局單一;從人們休閑方式的匱乏到城市發展缺乏后力……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其問題也愈加凸顯。分析這些“城市病”,我們能發現其病灶在于城市文化內涵的缺失。要提高城鎮化質量,打造精品城市,必須在城鎮化過程中保護和凸顯文化內涵。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保護和凸顯文化內涵,能夠提升人們文明素養,改變城市面貌。當前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市里樓越來越高,路越來越寬,車越來越多……但是這種城鎮化只是一種低水平的城鎮化,人們的文明素養并未跟隨著城市的硬件設施同步發展。這不但嚴重影響市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指數,更嚴重影響我國城市的健康發展,甚而影響我國的國際形象,極大違背了我國大力發展城鎮化的初衷。在重重問題背后所潛藏的深層原因則是文化建設不足所導致的公民文明素養低下。試想,如果執政者在城市管理過程中能夠將文化建設放在首位,這些問題還會像烏云一樣籠罩著整個城市嗎?答案不言自明。因此,要建設精品城市,就必須將文化建設全面融入城市建設中,不斷提高民眾的文明素養。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保護和凸顯文化內涵,能夠形成獨特的文化名片,提升城市魅力。“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因剪紙蔚縣蜚聲中外;“大好河山張家口”讓“邊地”張家口聲名鵲起;完整的水鄉古鎮風貌讓烏鎮成為旅游者心中的天堂。這些城市之所以能夠獨樹一幟,是因為它們獨特的文化內涵。而文化保護工作的成功一方面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高瞻遠矚,不管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整體規劃,政府都給文化保護留出足夠的空間,將文化作為城市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則歸功于民眾的積極參與,近年來我國民眾文化保護意識逐漸提高,積極響應政府的各項文化保護政策,成為城市文化保護工作的主體。政府與民眾的協同努力,使文化之花綻放在各個城市,這也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借鑒。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那么如何才能讓城市發展得更好,為人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呢?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不斷保護和提高城市的文化內涵。只有文化才能讓城市如花朵開放在廣袤的大地,如星辰閃耀在暗色的夜空,如浪花奔騰于靜謐的海洋,充滿美感與生命力。
江蘇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
--努力實現現代化成果城鄉共享
遙想中國幾千年的農村發展史,令人感慨萬千。古人所說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已經成為現代人的追溯和想象。及至二十世紀初,魯迅、蕭紅等一大批鄉土文學作家揭露了中國農村昏暗愚昧的現狀,在他們現代化思想的燭照下,農村幾乎成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詞。由此,中國鄉村的現代化大幕徐徐開啟。然而,反思中國近一個世紀以來跌宕起伏的現代化進程,我們不禁要問,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真的已經實現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說中國現代化的質量遭受了廣泛的質疑,單就從城鄉二化化這一公認的事實,從中國當前農村種種堪憂的現狀,我們便能一窺中國鄉村現代化的全貌。正因為此,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三農”建設,推進農村現代化的進程。這是向農村現代化吹響的開戰號角,推進農村現代化,刻不容緩。
兼容并包,實現農民思想現代化。魯迅筆下閏土、祥林嫂、阿Q等等經典形象,或許很多人都認為已經成為了遙遠的過去。但是,事實上,他們身上的某些特質,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廣大的鄉村,他們的幽靈依然徘徊于中國大地的上空。更有甚者,在市場經濟功利主義的侵蝕下,人際利益化、人情冷漠化等等現象開始顯現。因此,要實現中國農村的現代化,“立人”成為了重中之重和首要前提。只有除舊布新,更新觀念,才能使農村文化和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在這個過程中,要用好“拿來主義”,充分吸收傳統文化、現代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先進成果,同時,要堅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民主集中,實現農村政治現代化。只有實現基層民主才能實現最廣泛的民主,畢竟,人民群眾在基層,人民的民主權利要靠基層民主才能實現。同時,我們也不能否認,人民民主權利是否實現是檢驗現代化水平的試金石。然而,從這個層面來看,現狀依然令人規堪憂。當前,村霸、一言堂、宗族勢力、變相選舉等等現象依然層出不窮。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等等著作便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幕幕慘痛的現狀。是故,要大力發展基層民主,喚醒農民群眾的民主精神,同時,注重開拓創新,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推動基層民主形式的多元化,使農民的權利得到更廣泛更深刻地實現。
開放多元,實現農業經濟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說到底要靠經濟。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孕育了一成不變的小農思想,因此,要實現農村之變,也要從經濟層面著手,大力引入現代化經濟發展方式。只有引入現代化經濟,才能實現農民思想和農村政治的轉變,為農村現代化推進提供基礎。一方面,要鼓勵創新,大膽引入,充分吸收城市現代化成果,打破簡單的家庭聯產承包制這一單一的發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結合地方特色,發展特色經濟。最后,要特別注意資本對農村的控制,堅持經濟發展為農民服務這一宗旨,確保群眾利益不被侵犯。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全面實現中國現代化,不能丟下農村。只有實現城市與農村的雙輪驅動,實現農村思想、政治、經濟的全面現代化,才能構建真正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說的,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江蘇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以人為本”促城鎮化發展
進城務工就業難,留守老幼問題現。近年來,我國雖不斷推進城鎮化發展,但部分基層政府忽視“以人為本”的執政精神,導致我國部分地區城鎮化工作“帶病推進”。這不但違背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建設初衷,更由此引發了部分村民對新型城鎮化的質疑。
當前我國城鎮化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究其原因,實際為部分政府工作囫圇吞棗,盲目追求城鎮化率所致。對此明確提出“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就是要求各級機關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中,要切實注入“以人為本”的執政精神,保證城鎮建設質量齊升,實現人的城鎮化。
實現人的城鎮化,要開展技能培訓。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大批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極大地滿足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人力缺口。但就實際表現來看,務工人員滿含希望,但知識技能缺乏,只能從事基礎性工作。辛苦勞作僅得溫飽的現實令他們喪失了工作的熱情。其實,我國人口紅利正在不斷減少,轉型升級已是必然方向。當前各大企業不斷提出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發展思路,正對技術生產人才思賢若渴。政府就業指導部門如果可以緊緊把握這一“東風”,以外來人口居住社區為單位,定期開班聘請企業生產能手和技校培訓講師傳道授業,以此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能力,相信一定可以為他們提供實現夢想的力量。
實現人的城鎮化,需建成新型社區。“創新服務是政府工作的靈魂,是完善社會管理的不竭動力。”城鎮化日漸加深鄉村“空心”難題。無人照顧的老人日漸衰弱,缺乏陪伴的兒童屢遭侵犯。我國城鎮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勞動力的支持,而我國尊老愛幼的傳統道德,更在提醒我們需盡快解決空心村留守難題。基層鄉鎮身處一線,當地管理部門需將留守老幼幫扶列為工作重點。各地需積極學習城市養老社區的建設經驗,創新運用數字化管理模式,將傳統村鎮留守人員的家庭信息準確登記,定期上門排憂解難。同時教育管理部門要倡導學校擴大管理范圍,兼顧教育培養與人文關愛,幫助孩子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將“舊鄉村”建成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桃花源”。
曾多次指出:推進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更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為保證這一工作的良好推進,我們唯有堅持“執政為民”的工作要求,憑借以人為本的執政精神,促使新型城鎮化發展質量齊升。
看過“江蘇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