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河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2017河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猶如人體的雙腿,任何一方面出現了問題,社會都難以在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不僅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健康道路背道而馳,也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社會安寧和諧之夢想更是難以實現。因此,必須立足農村實際,發展壯大公益事業,才能為打造幸福鄉村添磚加瓦。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經費困難,是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方面的最大“絆腳石”。就拿農村教育來說,盡管國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這并不足以掩蓋農村教育資金缺口的尷尬問題。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欠缺,就連“普九”這種理所當然的任務也變得踉踉蹌蹌,農村教育的發展簡直步履維艱。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財政投入比重,統籌城鄉發展,完善農村公益事業的硬件設施建設,并增加鄉村教師等鄉村工作者的學習鍛煉機會,提高福利待遇。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光陰荏苒,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干部在基層奉獻了青春,用一顆熱忱之心投身于農村的建設中。無論是普普通通的“原則書記”季宛沖,還是曾經解甲歸田的“書記”甘祖昌,無不告訴人們,農村事業的興旺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基層干部。基層領導人的思想的高度、作為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必須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基層干部,將更多、更強的人才投入其中,引領農村公益事業的快速前進。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推行科學管理機制。當下在聯產承包的大環境下,輕裝上陣的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實現了騰飛,而這卻給集體性質的公益事業帶來了難處,事難議、議難決等現象凸顯。而農村公益事業涉及醫療、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民生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其發展也必然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因此,要想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的管理機制作為有力保障,可建立“一事一議”管理機制,充分結合民意,并且增強議事透明度,依法議事,真正做到科學決策。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始終是黨和國家奮斗的目標,而農村落后的公益事業顯然不能滿足百姓的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關系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農村事業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竭盡全力將資金投入、人才建設和管理機制都做到位,才能實現幸福鄉村的美好愿景。
2017河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投身三農成就自己
“物有甘苦,嘗只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發展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攻堅克難,經濟實力迅猛增強;五年穩扎穩打,民生福祉大幅提升;五年革故鼎新,改革邁出有力步伐;五年勇擔責任,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五年從嚴治黨,黨風政風與日俱新。在歷史長河中,五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是在接下來大有作為的下一個五年——“十三五”期間,我們每一個普通青年都要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投身三農成就不一樣的自己。
一提到農村、農業和農民,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其實這只是傳統農業的“標準像”,而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用科學的理念來管理農業形態。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可謂“脫胎換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呼喚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投身三農。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不斬樓蘭誓不還”的韌勁。與車水馬龍、高樓鱗次櫛比的城市相比,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物質文化生活上都落后于城市,我國依舊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的時期,不少青年是生于城與城市的土生土長“城市人”,對于農村缺乏認識和了解,甚至投身三農后,因為條件艱苦而中途放棄。因此,投身三農憑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激情,更需要長久的堅持與付出。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打造“兩個文明兩手硬”的干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車諾的總括和結晶。縱觀古今、放眼中外,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漢唐盛世、康乾盛世,還是時間文明史上的古埃及、古巴比倫,都曾創造了強盛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而我們在改造農村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農民人均收入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我們卻面臨農村文化“失根”這樣的窘境,受城市文化的沖擊、空心村的影響,傳統農村文化在凋敝。習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文化的建設。
作為投身三農的青年中堅力量,在大有作為的廣大農村地區,我們不僅要推廣科學種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更不能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如:在村落建立“農家書屋”鼓勵大家農閑用閱讀來充實自己,逢傳統佳節,組織節慶活動,讓農村文化“活”起來等方法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農村生活,一直令人向往;若在其中加入書香的飄逸、節慶的歡騰則更會增添現代化農村的魅力。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這是國家意志,作為一名有理想的青年,我們更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用自己熱情似火的青春年華駐守農村,用自己揮汗如雨的實干精神助推農業現代化,用自己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帶動農民思想進步!
2017河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善求基層難題解除之道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柴米油鹽醋,萬事都纏身。”這句順口溜,說的是基層工作的繁難與辛勞。的確,基層難題紛繁復雜,既有多年歷史遺留的棘手問題,也有群眾利益交織的突出矛盾,加之相關部門權責有時難以厘清、法規條款滯后于社會發展現狀等,造成廣大基層干部決斷處理基層難題有時“力不從心”。
基層都是“小”干部,但這些小干部站在了政府社會治理“大平臺”的第一線,他們守土有責、責任重大,又往往編制有限、一崗多勞,每日服務群眾、直面矛盾,也會經常遇到兩難甚至多難選項不好抉擇。就拿北京中心城區“黑幼兒園”來說,一者“市場”確有極大供需矛盾,二來經營存在各類重大隱患,三是誰去牽頭執法責屬不明。對此多難命題,是繼續留給后任解決,還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是“以我為主,不推不靠”,還是“預案妥善,化于無形”?“關”與 “不關”考驗膽略和勇氣,“誰來關”與“如何關”體現擔當和智慧。
解除基層難題,首要在擔當。面對基層工作中的重大矛盾或安全隱患,不能簡單用一句“這不是屬地責任”來“退避三舍”,也不能打著“歷史遺留問題”的幌子為“不作為”找到合理借口。古人講,“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凡事出于公心、秉持公道、維護公平,才能在較真碰硬中“底氣十足”。基層干部要牢記 “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朝著問題走,迎著困難上”,不閃不躲,敢于碰硬,主動作為。其實,再難的命題也終會有解,只是過程注定不會平坦。常言道,“辦法總比困難多”。在工作中只要相信干部群眾的政治智慧和創新創造,以大局為重,互相理解,群策群力,永遠“不拋棄、不放棄”,堅決做到“不達目的不罷休”“不徹底解決不收兵”,難題就總有解決的那一天。
解除基層難題,當憑“創新舉措”發力。基層各種痼疾頑癥之所以遺留至今,往往確有其一定歷史成因和治理瓶頸。正所謂“事緩則圓”,我們不能只憑決心和熱情去蠻干硬上,關鍵要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充分梳理利害關系,科學評估破題招法,周密制定各項預案,特別是要摸透成因和弄清源頭,把握事物規律。在充分謀劃基礎上,就當“綜合施策”,基層屬地單位要主動積極請纓,牽頭搭建聯合整治平臺,集成并用足各種政策法規,廣泛借助外腦外力,提前爭取上級領導機關理解支持,充分調動一切有助于問題解決的有利因素,盡量滿足相關當事方正當利益訴求,集中力量下好先手棋、打好組合拳,做好準備拿下遭遇戰、打贏持久戰。同時,也要注重做好撫慰人心的工作,堅持適時適度適當范圍內公開信息、凝聚共識,加大宣傳、營造氛圍,引導輿論、強化攻勢,以期形成上下左右支持事業推動的最大公約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不避難,知難不難”,每當基層難題化解了,甚至是為一家一戶解決了一點點具體的生活問題,基層干部的難與苦也就在群眾的笑臉中升華了。
看過“2017河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