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范文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范文篇一 :讓法治思維深入城市血脈
法治思維能規范社會主體弘義行善。無論是“老人跌倒扶不扶”,還是“嫖宿幼女罪的廢止”,抑或是“收買婦女兒童一律按犯罪論處”。在一系列法律事件的背后,都深刻的凸顯出:一個法律制度的善與惡對社會主體行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其舊時的、愚昧的法律思維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形成“壞人得利、好人受罪”的惡性風氣。因此,要形成善的法治思維,堅決用法律的手段和途徑維護我們每個社會人的權利,讓罪惡得到應有的審批,讓良善得到肯定的褒獎。這才是社會和諧的應有之義。
法治思維能規范政府主體依法行政。當前,不少政府官員存在著“人治”思維,抱著“權利大于天”,“老子想怎么辦就怎么辦”的態度。各地曝出的釣魚執法、強拆民居事件,是缺少法治思維的集中體現。凡此種種,不僅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也損害了政府的權威和公信力,更割裂了黨群、干群關系,不利于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現代化。可見,法治思維對政府主體的建設,對構建法治政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要堅決落實立法、司法、執法各個環節的法治思維,讓法治思維成為政府人員辦事服務的根本指針。
法治思維能規范市場主體遵循規則。從我國企業越來越多的主動起訴國外企業;到位企業減稅減負、營造良好發展軟環境;再到對打車軟件運營商的整治,都折射出我國市場主體的行為在法治思維的軌道上,呈現出良性的發展態勢。市場主體往往存在著趨利避害的思想,在利益驅動的前提下,走入違法違規的死胡同中,這不僅對市場主體本身是一種傷害,無形中也擾亂了市場秩序,破壞了市場規律的正常運行。這就需要運用法治思維規范市場主體行為,營造公平有序、健康向上的發展環境。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常駐人口城鎮化率已超過50%。面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諸多“無法”行徑,我們要切實加強法制建設,讓法治思維深入城市血脈,用法治思維引導人們走健康積極的發展道路,要求社會主體弘義行善、政府主體依法行政、市場主體遵循規則。否則,就算為城鎮化披上了一層光鮮亮麗的外衣,也經不起法律缺失帶來的傷害。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范文篇二 :對循環經濟的思考
“發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引導下,我國在經濟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這繁華的盛世之后,我們忽視了換取繁榮的代價,是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得到的。這樣的發展的方式確實會帶來短期的效益,但是正如竭澤而漁,殺雞取卵不可長久。難道環境和發展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萬全之策么?事實上,若想兩全,只有發展循環經濟才是上策。
何謂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其實就是對資源的重復回收利用,在回收利用的過程中會釋放巨大的經濟價值。其現實意義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可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種綠色發展的模式之一,既符合國際形勢下發展要求,又能夠為兩型社會的建立提供發展理念。
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平衡經濟和生態的法寶,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的美好愿望。而這一種智慧,并不是現代文明所獨享的,而是從我國古代就已經擁有了循環經濟發展的雛形。著名的桑基魚塘,就是利用了魚、桑樹、蠶三者之間的循環利用,實現了最原始的綠色發展,收獲了巨額收益的同時,也減少了對自然的破壞,尋求真正的天人合一。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我們人類和自然是可以實現雙贏的。而且民眾的智慧無窮無盡,我們要善于向民眾問計,讓循環經濟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全民參與,為循環經濟發展鋪墊群眾基礎。古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積少成多是諸多社會問題能夠解決的關鍵。對于發展循環經濟來說也當如此。民眾力量雖然渺小,但若能萬眾一心去推動循環經濟的壯大,其作用是難以預計的。每個人都能行動起來,為循環發展獻計獻策,總比只依賴政府單干要有保障的多。因此,若想發動民眾參與其中,必先要從其意識的提升開始,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引導民眾在現實生活中加以踐行,才能真正讓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群眾的沃土中,生根發芽。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作為發展基礎,是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正所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就能保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所以只有將循環經濟貫徹落實到實處,抓常抓細,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的夢想。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范文篇三 :從分享“人口紅利”到釋放“人才紅利”
指出:“中國過去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靠‘人口紅利’,也就是中國人的勤勞。”金融危機后,《時代》雜志選擇中國農民工作為封面人物也充分肯定了中國人口紅利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然而,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到來,人口紅利正在衰減,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不足的現實已不適應時代要求。因此,必須要從分享“人口紅利”轉化為釋放“人才紅利”。
釋放“人才紅利”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的有效舉措。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人口老齡化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直接影響就是勞動力的老化。“未富先老”的現實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廉價的年輕勞動力越來越少,“人口紅利”正漸漸消退,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競爭優勢日益不足。沿海勞動密集型企業“招工難”、“用工荒”等問題凸顯,企業原先的競爭優勢已蕩然無存,經營成本逐年上升。因此,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挑戰,必須要從原先依靠大量而廉價的勞動力轉向提高勞動力素質,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釋放“人才紅利”是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必然要求。中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需要提質增效升級。出于經濟發展需要,我們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廉價的優勢,著力發展加工貿易,甚至引入發達國家已經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高資源依賴型的產業。在經濟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惡化了生態環境,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在國際貿易分工中,跨國公司始終掌握著核心技術,而我國則缺乏核心競爭力,處于全球貿易價值鏈的最低端。因此,要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必須挖掘人才富礦,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釋放“人才紅利”的關鍵在于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從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依靠大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人才紅利”,關鍵在于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通過職業教育培訓,實現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勞動力素質,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智力支撐和人才儲備。為此,要加大對于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通過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施校企合作培養、國際交流與合作、調整專業設置等,培養既掌握基礎理論,又具備專業技能,既具備創新意識,又具備職業道德的高素質人才。
從原先主要依靠大量廉價勞動力的“人口紅利”,到現在充分釋放大量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人才紅利”,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社會挑戰的有效舉措,是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體現了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特征和要求。而只有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有效提升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和創新意識,才能實現從分享“人口紅利”向釋放“人才紅利”的轉變。
看了“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