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熱點話題
公務員申論熱點話題(一):空氣污染治理
一、政策背景
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
國務院2013年6月 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會議認為,治理好大氣污染,當前必須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多管齊下、科學施策,把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保護環境生態結合起來,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會議確定了防治工作十條措施。
減低環境污染犯罪入罪門檻
環境污染犯罪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權利,因此,實現山清水秀美麗中國的最后一道保護屏障——刑事司法手段不能缺位。2013年6月18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司法解釋《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進一步降低環境污染犯罪的入罪門檻,嚴密環境保護刑事法網。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經修訂結束,并且獲得國務院原則通過,8月份將正式出臺。據透露,與國務院此前已對外公布的大氣污染治理“國十條”相比,上述行動計劃包含的目標將更加詳細,相對應的措施也更加嚴格。環保部將根據上述行動計劃,部署一系列行動來治理大氣污染,包括嚴懲環境違法行為,聯合多部門建立并完善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等。
《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
《重點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這是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大氣污染防治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重點區域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年均濃度要分別下降10%、5%。這份規劃最大的亮點,就是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PM2.5污染問題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環境權益。
二、落實情況
中國祭出重拳,強力治理大氣污染。從部署的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來看,重點領域是工業,包括火電、鋼鐵、水泥、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此舉將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轉型。 不過,我國日益突出的區域性復合型大氣污染問題是長期積累形成的。治理好大氣污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工業結構、能源結構、城市規劃、產業布局等方方面面,想要在短期內得到根治不現實。長期以來,我國城市建設與城市安全處于嚴重失衡的狀態,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正使我國城市逼近大規模生態危機的邊緣。
【百姓怎么看】
觀點一 整治大氣污染 人人有責
人民網網友追風逐洋:“整治大氣污染,匹夫有責”,解決問題的根本還是全民素質的提升。公眾自覺使用小排量代步車或公共交通工具;企業自覺不排污;政府不唯GDP論“英雄”。犧牲環境來發展經濟的模式已被證明不可取,整治大氣污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也可以走出新的路子。
觀點二 嚴控排污 加強綠化
人民網網友昆侖奴1007:工業污染曾經是不少國家或地區空氣質量的“頭號殺手”,在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同時,還必須加強城市綠化,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鼓勵綠色出行。
觀點三 治理空氣污染 全面行動
人民網網友巴蜀莠民:治理大氣污染切莫“雷聲大雨點小”,全國上下必須行動起來,拿出信心和決心。既要“節流”,治理“工業、尾氣、供熱、揚塵”四大污染源,抓好鋼鐵、火電等大氣污染“大戶”整治;也要“開源”,植樹造林、建設城周生態屏障,提升環境自凈能力。
【專家怎么說】
在短期內從根本上改變G D P導向指揮棒的難度很大,因此還要通過制度上制約地方政府的行為。首先要推進環境信息實時公開,制約地方政府對環境執法和環境訴訟的干擾;其次是強化地方黨政“一把手”的環保職責,要改革考核政績的傳統模式,實現環境保護一票否決制;還應打造要公眾深度參與環保公共事務的平臺,讓公眾對環保公共事務的每一次投訴或舉報件件有著落,第一時間處理,第一時間回復,讓公眾的監督落到實處。——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馬軍
政府應比個人承擔更大的責任。空氣污染的產生有諸多原因,政府要借鑒國外污染治理經驗,根據污染源制定針對性政策,制定更嚴格的各行各業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時地修訂更新相關規劃、標準,還要加大執行的力度,完善落實規劃。——能源基金會 趙立建
政府的政策在過去一段時間對大氣污染的治理力度的確不夠,具體執行的問題也有很多,但只要改善這方面問題,再增加資金和科技投入,藍天重回中國大部分城市的日子不會太遠。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例子,20年以內應該沒有問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潘小川
應增加相應規定,以加強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與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等環境經濟制度的銜接,并盡量使得制度設計具有“剛性”約束力,以便該制度將來對環境保護起到真正的促進作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竺效
【政府怎么辦】
[空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
一是減少污染物排放。全面整治燃煤小鍋爐,加快重點行業脫硫脫硝除塵改造。整治城市揚塵。提升燃油品質,限期淘汰黃標車。 二是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提前一年完成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十二五”落后產能淘汰任務。 三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重點行業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強度到2017年底下降30%以上。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四是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 五是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對未通過能評、環評的項目,不得批準開工建設,不得提供土地,不得提供貸款支持,不得供電供水。 六是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加強國際合作,大力培育環保、新能源產業。 七是用法律 、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制定、修訂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建議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強制公開重污染行業企業環境信息。公布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 八是建立環渤海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加強人口密集地區和重點大城市PM2.5治理,構建對各省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九是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根據污染等級及時采取重污染企業限產限排、機動車限行等措施。 十是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地方政府對當地空氣質量負總責,落實企業治污主體責任,國務院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倡導節約、綠色消費方式和生活習慣,動員全民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
[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
2013年6月3日,國家環境保護部、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近日聯合下發《關于2013年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的通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重點查處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污染和廢水污染地下水等環境違法問題。并決定于今年5月至11月在全國組織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 今年環保專項行動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查處群眾反映強烈的大氣污染和廢水污染地下水的環境違法問題。加強對電力企業燃煤機組、鋼鐵、水泥企業以及燃煤鍋爐除塵、脫硫設施運行的監管,加大對企業廢水排放的排查力度,嚴查利用滲井(旱井)、滲坑(坑塘)、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廢水的違法行為。 二是集中開展涉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排放的重有色金屬礦采選冶煉、鉛蓄電池、皮革鞣制和電鍍等重點行業的“回頭看”活動。 三是全面排查整治醫藥行業環境污染問題。嚴肅查處醫藥企業超標排放、偷排漏排、采用非法手段轉移偷排廢水、違反危險廢物管理規定等環境違法行為。
[嚴格控制PM2.5]
環保部提出了PM2.5污染防治目標:到2015年,建立有效的排放監控機制和考核機制,構建完善的政府和企業目標責任制,基本建立起重點區域PM2.5污染防治體系,并逐年減少PM2.5排放總量;到2020年,建立區域層面大氣污染監測、評估、監督體系,PM2.5排放總量顯著下降。 各地在開展PM2.5排放總量調查的基礎上,實行PM2.5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將PM2.5納入污染物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不斷削減排放總量,嚴格控制新增排放量,實施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PM2.5的產生和排放。
[權威論述]
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
大氣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經濟升級的重要抓手。當前必須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多管齊下、科學施策,把調整優化結構、強化創新驅動和保護環境生態結合起來,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務,確保防治工作早見成效,促進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
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必須要有所作為。我們一方面要加大環保執法和其他相關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醒公眾加強自我防護。這件事需要樹立全民意識,需要全民參與,共同治理。——
堅持努力不欠新賬、多還舊賬,加大水、空氣等污染治理力度,不損害民眾健康是環境質量的底線。——
積累問題是一個長期過程,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必須有所作為!我們一方面要加大環保執法和其他相關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醒公眾加強自我防護。這件事需要全民參與,共同治理。——
我們必須改變粗放的生產方式,生產、建設、消費,都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落后的生產能力應該淘汰,而且必須淘汰,要嚴格執法。同時,過度的消費方式也要注意。——
我們一方面加大環保執法和相關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面,提醒公眾有污染、損健康,要自我防護。這就需要有一個全民的意識,全民的參與,共同的行動。——
我們要抓緊修訂法律法規,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著力解決責任不落實、公眾環境權益保護力度不夠、環境違法行為懲處不力等問題。——環保周生賢
結語:
藍天白云是人們對美麗中國最樸素的理解,治理大氣污染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應出臺措施、打出重拳,彰顯出對遏制大氣污染,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生存環境問題的決心。
公務員申論熱點話題(二):遏制欺騙性乞討
最近,網上一張職業乞丐數錢數到手抽筋的照片又一次刺痛了社會的神經。照片中這位老人,蜷縮在郵政局的柜臺下,守著面前一堆小山一樣的零錢,不停地數著。他每月能往老家匯款萬元左右,逢年過節有時能有兩三萬。無獨有偶,央視《新聞1+1》也揭秘,河南鄭州繁華區一些職業乞丐,一天“收入”能有兩千元左右。隨著媒體對“職業乞丐”的報道,這一社會邊緣群體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并且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尤其是一些媒體在報道中對職業乞丐“月入數萬”“收入超白領”的表述,更是激起了公眾各種復雜情緒。乞討者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乞討者高收入超過城市工薪族,這種說法引起了社會不少爭議。
【標準表述】
現代意義上的乞討與傳統意義上的“要飯”早已相去甚遠,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乞討大軍早已涌進城市,討要的東西也不再是口糧,而是錢。一部分乞討者長期或者短期不從事社會生產勞動,不去創造社會財富,而是依靠他人的勞動果實為生,利用人們的同情獲得食物和錢財。這種現象的危害是巨大和顯而易見的,這種現象長期存在容易滋生信任危機與大眾冷漠,縱容好吃懶做,最終導致社會不公。職業乞丐高收入的現象傷害了社會的良心,有損社會公平與正義,令人憤慨。我們應該對這種現象加強管理、多方協作,完善救助體系,從根源上杜絕職業乞討的現象。
【具體措施】
一、用法律約束欺騙性乞討。
法律本不禁止乞討行為,但乞討也須遵守最基本的法律規則。然而,一些乞討者編織故事,如家人生病、錢包丟失等,這就是涉嫌詐騙;一些人故意將他人致傷致殘并逼迫其乞討,這更涉嫌多重犯罪,這都需要通過地方立法給出更為合理的界定。
二、用制度規范來管理乞討。
雖然現行法律已經對違法乞討有著不少規定,但執法卻依然形同虛設。在城市的天橋、醫院門口,我們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明顯乞討騙局,可是,并沒有任何一個部門進行干涉。因此,政府管理部門更應該責任明確,對于特殊地段加強監管。
三、用人心杜絕欺騙性乞討。
乞討者的弱者形象和強勢的高收入形成巨大反差,不得不說,民眾在行善的同時需要多一份思考和考量。同時,對于乞討者而言,更需要對自己的內心進行反省,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取財富而非簡單的騙取人們的善心。只有從根本上使人們的內心多一道自省的標準,使社會財富更好的分配,才能真正杜絕欺騙性的乞討。
五、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對沒有或失去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給以生活保障,讓其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幫助其尋找相應的工作渠道。
公務員申論熱點話題(三):垃圾分類
隨著城市發展的加速,城市垃圾越來越多,一些城市甚至出現了“垃圾圍城”的隱憂。垃圾分類投放和回收利用是減少垃圾和垃圾資源化的有效方法,也是城市垃圾治理的大方向。但自從提倡垃圾分類以來,出現了不少問題,垃圾分類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14年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廣州、深圳、廈門被確定為全國8個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14年過去了,試點還在“試點”,垃圾依然“分不清”。
2014年9月,北京市率先在位于西城的兩個小區試點,安裝綠色智能資源回收機,并現場發放環保卡。目前全市已經有100多個社區達成智能資源回收機的安裝意向,資源回收機、綜合回收屋等也在國慶節之后陸續在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上崗。預計兩年之內,北京所產生的生活垃圾將有5成以上被回收再利用。
2014年6月,杭州擬建垃圾焚燒項目,引發當地不少市民的反對。解決“垃圾圍城”難題已迫在眉睫,而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是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重要舉措,應該下更大力氣加以推進。
自2014年5月1日起,上海開始實施《上海市促進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辦法》一方面可解決上海垃圾分類方面的地方立法問題,另一方面,在生活垃圾的具體類比上,也有了較大進步。
【標準表述】
[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
在國際上,城市垃圾處理是長期困擾政府和市民的環保難題。一般來說,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是填埋和焚燒。
填埋
中國城市的垃圾處理起步很晚,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進行垃圾處理,之前,垃圾都是露天堆放。時至今日,國內大部分城市垃圾處理采用的方式仍然以填埋為主。
然而,雖然填埋方式被廣泛使用,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理想的垃圾填埋場卻越來越少,特別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填埋處理所占的比例已呈大幅下降趨勢。導致填埋場數量下降的原因有三條:舊填埋場逐漸達到其飽和狀態;新填埋場選址困難;由于環境保護標準不斷提高,一些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垃圾填埋場被迫關閉。
焚燒
焚燒,曾是世界上許多大城市的首選。通過焚燒垃圾來發電,既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垃圾的體積,又利用其產生新能源。
近年來,國內也有一些城市采用焚燒的方法處理垃圾,但就在垃圾焚燒廠遍地開花后,人們卻發現了比垃圾災難更可怕的二惡英——這是一種極危險的致癌物,在目前已經認識的環境激素中,它的毒性最大。
盡管如此,在土地填埋接近飽和后,仍有很多人將垃圾焚燒作為未來的發展趨勢,2014年4月國家又對垃圾焚燒的發電價格進行了調整,新規定的出臺對于行業長期發展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看過“公務員申論熱點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