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警考試申論寫作熱點推薦
招警考試申論寫作熱點(一)
醫保基金并非承受不了。云南乙肝、肝癌患者不在少數,一些地區的女性肺癌發病率甚至居于世界前列,但當地新農合部門詳細測算后發現,將談判藥品納入大病補助項目,或是進入門診大病統籌,基金仍然可以負擔。城鎮醫保籌資水平更高,總量比新農合大,承受能力更強。實踐證明,在那些談判之前就已將吉非替尼、埃克替尼兩個腫瘤靶向藥物納入醫保的地區,降價后的藥品可以為醫保節約大量支出。
統一談判藥價的改革方向值得肯定,這也是國際上廣泛采用的辦法。美國、英國、德國、我國臺灣地區等,用藥的部門如醫院,或是管錢的部門如財政或保險部門,會采集一個參考價,與藥企或醫藥行業代表進行談判,此后再根據市場競爭情況或是藥企銷售利潤空間等進行微調。秉承了“誰用誰談、誰花錢誰談”的思路,這些部門有動力有砝碼去談下合理的價格,并協調好各方的利益。
以國際經驗對照我國首輪藥價談判的實踐,結合我國國情,各聯席部門應總結經驗,建立明確的分工責任制,比如藥企協調、患者篩查、藥品評價、資金準備、價格拍板、醫保銜接等明確負責部門,建立良性的談判運行機制,并形成剛性的落實制度,促使各地盡快執行談判藥價,讓患者盡早享受到實惠。
在病魔面前,誰都無法逃避,卻可以共同面對。救命藥品作為戰勝病魔的重要武器,攸關百姓性命。讓有需要的居民都能用上藥品,是一個國家社會保障功能的底線。各部門、各地方理應擯棄利益短見,站在同一個戰壕里,攜起手來應戰病魔,讓更多患者買得起、用得上救命藥,延長生命時間,改善生命質量。
招警考試申論寫作熱點(二)
此次改革旨在推動科研經費與科研人員之間關系的轉變,將“人圍繞著經費轉”,轉變為“經費以人為核心”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了一份文件,在很多高校教師、科研工作者的微信朋友圈中“刷屏”。這份《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被冠以“科研經費大解放”這樣興高采烈的標題。人們期待,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和落實,能進一步解放中國的科研生產力,釋放科研創新的巨大活力。
一直以來,各種繁瑣的科研資金管理程序,讓很多學者望而生畏。就在這份中央文件出臺前不久,一位海歸青年教師的“吐槽”還在學術圈廣為流傳:這位教師邀請海外學者來校短期訪學,為了經費等問題,在多個部門間周旋奔波了數月之久,歷經35道關卡才辦完各項手續。在整個辦理過程中,他甚至感到自己被當作“借機腐敗”的人員一樣對待。而類似的經歷,許多科研工作者都曾程度不同地經歷過。此次出臺的文件,有望從根本上改善這一現狀,助推中國科研新氣象的形成。
總體而言,此次出臺的《意見》旨在推動科研經費與科研人員之間關系的轉變,將“人圍繞著經費轉”,轉變為“經費以人為核心”。科研工作者只有掌握了經費使用的自主權,才可能掌握對科研活動的自主權,科研活動才不至于陷入僵化和停頓。具體而言,《意見》首先改變了“經費指揮人”的局面。比如規定,項目承擔單位可以根據科研活動規律和特點,自主調整部分科目預算,“原定打醬油的錢也可以買醋了”。其次是體現了科研人員的價值,規定了科研經費的績效支出。以往,一些科研經費分配制度忽略了人的價值,研究者被定位為經費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卻往往不是受益者。現實則是,使用科研經費越多的人,越需要投入更多勞動,也越有可能產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因此也理應獲得更多激勵,《意見》對此進行了明確。
現代科研不是單個研究者“孤獨的旅程”,而講究團隊作戰。重視科研團隊的建設、激發團隊的積極性,是科研經費改革的另一側重。以往,受制于科研單位的用人政策,科研經費并不能用于聘請專職的科研人員,只能采用合作或是臨時勞務的方式組建科研團隊,許多科研團隊常常出于人事或是利益原因而發生變動。此次文件提出,科研經費可以用于聘用研究人員和科研輔助人員,甚至可以支付社會保險補助等。這意味著,科研項目帶頭人也可以利用科研經費聘請和組建相對穩定的科研團隊。這項改革甚至可能改變科研人員的就業模式,提高科研人員的流動性,提高高校與科研單位用人的靈活度,從而為科研創新提供激勵。
科研經費使用自然少不了監督和約束,但另一方面,科研是一項自發而自由的探索,只有在合適的制度和學術環境下,才能繁榮興旺。因此,如何既能管好經費,又能避免“壞人推定”,不讓科研人員像上述那位青年教師一樣感覺“時刻被提防”,考驗制度張力。而解決之道,正如《意見》所規定的,就是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取消各種不必要的限制和拘束,將每個學者都預設為悉心科研、熱切探索的研究者。科研活動中,人是最大的生產力,優秀的科研成果總是與優秀的科研工作者結合在一起。所以,將科研工作者從繁瑣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中解放出來,就是解放了科研生產力,使科研經費真正成為學術創新的助推器。
同志不久前指出,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必須擁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研究型大學、創新型企業,能夠持續涌現一批重大原創性科學成果。實現這一要求,除了科研經費管理這一內部改革之外,還需要從科研課題立項、學術成果發表與評價等方面入手,構建健康有序的外部環境。通過科研內外環境的共同改善,促進學術市場真正實現繁榮。
招警考試申論寫作熱點(三)
戰場勝負可能只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但決定勝負的力量卻消長于朝朝夕夕的改革與建設之中
穿過崢嶸歲月,走過風雨征程,人民子弟兵在盤馬彎弓、變革圖強中迎來了第八十九個建軍節。
強國必先強軍,強軍必須改革。八一前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深刻論述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意義,高度肯定這輪改革“解決了一些多年來想解決但一直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許多過去認為不可能解決的問題”。
一個雞蛋從外破殼,是毀滅、是終結;從內破殼,是突圍、是新生。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我革命,目的是為了設計和塑造軍隊未來,對軍隊組織形態、指揮方式、管理模式等“上層建筑”,進行一次全方位、立體式的重塑。
按照總體目標要求,2016年,組織實施軍隊規模結構和作戰力量體系、院校、武警部隊改革,基本完成階段性改革任務;2017年至2020年,對相關領域改革作進一步調整、優化和完善,持續推進各領域改革。政策制度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改革,成熟一項推進一項。這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目標,也是向全國人民和全軍官兵明確的改革時間表。可以想見,未來的人民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必定更加高效,權力運行體系必定更加嚴密,力量規模結構必定更加優化,軍事人力資源必定更具活力,軍民融合發展必定更加深入。
有人說,衡量一次軍事改革是否成功,標準可能有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一條是看經過這種改革的軍隊能否經受得住戰爭的考驗。軍隊是為保家衛國而存在的,能打仗、打勝仗是軍隊的最大價值,是人民群眾的最大期盼,也是這輪改革的核心指向。翻開我國歷史,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秦國商鞅變法獎勵軍功、漢武大帝改革軍制大興騎兵,都極大地提高了軍事實力。在當前進行的這輪改革中,無論是打造靈敏高效的“中樞神經”,還是把“軍區”改為“戰區”;無論是優化規模結構,還是發展精銳作戰力量,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斗力,提高我軍實戰化水平。
如果說前一階段領導指揮體制改革是動“上頭”,接下來的軍隊規模結構和作戰力量體系改革則是動“大頭”;前一階段是動“棋盤”,接下來則是動“棋子”。涉及的部隊更多,影響的范圍更廣,觸及的利益更深,改革的陣痛更強。然而,“痛苦難道是白忍受的嗎?不!它應該使我們偉大!”這是充滿希望的陣痛,是一朝分娩的陣痛,改革強軍標注著現代國防的未來。
全面深化改革各項事業都在穩步推動,可以說,軍隊改革是執行力最強的改革之一。陸軍第27集團軍從河北移防山西,成為全軍第一個因改革而進行部署調整的軍級單位。千人千車動,搬遷寂無聲。66年前,同樣是這支部隊,打了勝仗,解放了上海,卻恪守軍令露宿街頭,不入戶、不擾民,秋毫無犯。以什么樣的姿態對待改革、以什么樣的行動投身改革,部隊要從政治覺悟和思想境界上做出表率。軍地雙方特別是領導干部,也應自覺在大局下定位、思考、行動,把對黨忠誠、聽黨指揮、向黨看齊體現到落實改革任務上,真心實意地幫助官兵解決后顧之憂。
80年前的長征,是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共產黨和紅軍將一次危機四伏的被動撤退,變為一個開創革命新局面的起點;將一段險象環生的艱難跋涉,變成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今天我們正在進行的改革,同樣是一場決定前途命運的長征。如果說戰場勝負可能只是一朝一夕之間的事,但決定勝負的力量卻消長于朝朝夕夕的改革與建設之中。不斷從改革走向改革的人民軍隊,必將能從勝利走向勝利。
招警考試申論寫作熱點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