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同步訓練題及答案(2)
《杜甫詩三首》同步訓練題答案
1.解析:塞、省是多音字,朔、渚、砧容易讀錯,壑、冢是難讀字。
答案:塞:sāi;邊界上險要地方。砧:zhēn;捶、砸或切東西的時候,墊在底下的器具。壑:hè;深溝。朔:shuò;北方。冢:zhǒnɡ;墳墓。省:xǐng;略,大體上。渚:zhǔ;水中的小洲。霜鬢:shuānɡ bìn;白色鬢發。
2.解析:賞析詞語是詩歌鑒賞的重要內容,也是詩歌鑒賞的方法。要注意積累這方面的體會,比如“開”字語意雙關,“赴”字把靜止的群山寫活后產生了新的意境,“一”字在句中有特殊意義,“黃昏”在語義上發生了變化等。
答案:(1)“開”字雙關,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2)詩人發揮想象,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把一個“窈窕紅顏”,說得“驚天動地”,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昭君出塞的英雄壯舉。(3)“一”字和下聯“獨”字構成同義對文,描寫了昭君孤身一人離開京城遠嫁胡地,寂寞凄涼的情懷。(4)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匯,用在這里,尤具匠心。“黃昏”是“昏黃”的倒裝,黃與青色彩對比鮮明。無邊的大漠黃沙滾滾,遮天蔽日,仿佛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青冢好比長夜的明燈,沙漠的綠洲,給人以希望,給人以信念,因此油然而生對昭君的敬仰之情。
3.解析:律詩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中間兩聯須對仗。
答案:此詩八句皆對。首聯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律詩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哀)。頷聯、頸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無邊”“不盡”和“萬里”“百年”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從對仗的分類來看,首聯借對,“渚清沙白”中,借“清”為“青”,才可與“白”屬對,即利用同音字。尾聯屬寬對,頷聯和頸聯屬工對。
4.解析:押韻、對仗、平仄是近體詩音樂美的具體表現,掌握這些知識,可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答案:押韻的字有:門、村、昏、魂、論。律詩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5.解析:歸納層次大意必須語言簡明精要。
答案:(1)《秋興八首(其一)》:前一層寫巫峽巫山秋景;后一層抒發故園之情。(2)《詠懷古跡(其三)》:前一層寫昭君遠嫁;后一層寫昭君怨情。(3)《登高》:前一層寫登高所見所聞;后一層抒發登高所思所感。
6.解析:誦讀詩歌,要掌握要領:一基調,或高亢激昂,或悲憤沉郁;二節奏,處理好快慢緩急;三輕重,把握好抑揚頓挫的旋律。
答案:(3)安排欠妥。上句重讀應落在 “悲”、“常”二字;下句重讀應落在“病”、“獨”二字。這一聯基調是沉重的,宜緩緩讀出。
7.解析:(1)意在考察對詩句意義的理解,A項難在從全詩著眼,把握“本詩旨意”。B項參看注釋,理解“蕭條”含義。C項注意“空文藻”、“豈夢思”等語。D項解析有誤。原意是說,最令人傷心的是,楚國已經滅亡,沒有人關心它的興亡,對宋玉也無人去探究,以致把諷諫君主淫惑的《高唐賦》看作是風流艷事的荒誕之作。(2)A項宋玉生前受重用,不合事實;死后只是詩文受人稱頌,政治上受人曲解,與杜甫命運相同,而不是形成對照。
答案:(1)D。“志士永存”與C項矛盾。(2)A。“對照”與B項的“同樣”矛盾。
8.解析:本題靈活多樣,可以選擇一篇,也可以選擇其中幾個名句,也可以選擇某一個側面,總之,目的在于激發探索興趣,鼓勵發表看法。
答案:下面短文,是一篇讀后感,供你參考:
如果有人問,杜甫的哪一點最震撼我們的心靈?那便是古人的一句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詩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涼悲傷是難以盡述的。他在長安十年,“賣藥都市,寄食朋友”,竟至于“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處處潛悲辛”,過著近似乞討的生活。好不容易熬了個小小官職,從京城回奉先探親,想不到一進家門,心愛的小兒子已經餓死床上。不久爆發了安史之亂,從此,杜甫又是十多年的流亡和逃難。期間僅在成都由于嚴武的支助,過了兩年比較安定的生活,此后出川,一直在水上飄泊,終因貧病交加,慘死在湘江的一條小船之中。至于政治上,他受到的擠壓,更是苦不勝言。
就在這樣的的艱難困苦中,杜甫創作了大量的詩作,把我國詩歌創作推向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尤其可貴的是,杜甫的晚年,生活越來越艱難,身體越來越衰弱,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詩歌創作,相反,越是貧病交困,詩作越多。在成都,他以驚人的毅力寫了四百三十多首詩。在夔州兩年,也創作了四百多首詩作。他在生命彌留之際,還僵臥破船寫出了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念念不忘國家的災難。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詩人生命旅途上的坎坷不幸、凄涼悲傷是重重疊疊,無以復加的,然而他不屈不撓的進取也是可歌可泣的。沉郁頓挫的生命固然是沉重感傷的,但也是豐富、深沉、有力度的。我們讀杜詩,就要讀出他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傳統。我們如果有了這種精神,不管前途多艱險,也能夠昂首闊步永向前。
9.解析:完成此題的關鍵在準確把握杜甫對王昭君形象的塑造。詩的開頭,以“群山萬壑赴荊門”寫昭君的出生地,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這大概是因為詩人首先想到,一個青年女子遠離父母之邦,嫁到殊方異域,并在那里度過自己的一生,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和毅力,而這雄偉的山川;簡直就是她那堅強性格的象征!接著敘述昭君的一生,詩中出現了兩個典型的鏡頭:“一去紫臺連朔漠”寫昭君由漢宮到匈奴的行程,頗有“關山度若飛”的氣概,“一去”二字尤其真切,從正面表現了昭君的堅強性格;“獨留青冢向黃昏”寫昭君墳上長出青草,它仿佛告訴人們,昭君雖死而故國之思猶在——她依然向往著自己生長的地方,這又進一步豐富了昭君的形象。但昭君遠嫁對她個人來說,畢竟是一種不幸。這種不幸又是怎樣造成的呢?“畫圖省識春風面”一句,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答復。 最后兩句寫千年(實際是800年)以來,人們從琵琶伴奏的《昭君怨》歌詞里聽到了她的悲怨,也是從側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人們既贊揚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答案:略。
《杜甫詩三首》同步訓練題及答案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