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試題及答案
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試題
一、給定資料
1、“沃森先生,請立即過來,我需要幫助!”這是1876年3月10日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通過電話成功傳出的第一句話,電視誕生了,人類通訊史從此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剎那所說的名言“對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對人類來說,這是邁出一大步”,牢牢銘記在地球人的心上。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5億電視觀眾都看到了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宇宙飛船降落在月球上的歷史瞬間。登月是人類航天科技的一大進步,正如登月者塞爾南所說:“在月球遙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過節,我覺得地球就是一個整體。我的整個思想也就開闊了。”
1969年,互聯網的雛形在美國出現。上世紀70年代初,實驗人員首次在實驗網絡上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這標志著互聯網開始與通訊相結合。到了90年代,互聯網開始轉為商業用途。1995年網絡發展迎來第一個高潮,這一年被稱為互聯網年。
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經講過:“將來人類的知識將會大大增長,今天我們想不到的新發明將會屢屢出現,我有時候幾乎后悔我自己出生過早,以致不能知道將要出現的新事物。”他的話說得不錯,如果讓一個1900年的發明家想象今天的世界,他也許能想象出宇宙飛船、深海潛艇,但對核能、計算機、互聯網、基因工程絕對一無所知?,F在,知識爆炸給人類帶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樂觀,有位作家這樣寫道:“我真誠地相信,我們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知識時代,沒有任何事物我們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總有人能做到。”20史記科技的發展使這句話越來越像真理。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人類創造了歷史上最為巨大的科學成就和物質財富。
《韓非子·五蠹》中說,“世異則事異,事異澤備變”,“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意思是社會變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隨著變化,世事變遷,情況因世事不同而有異,而措施也就應適應于當前情況,人類技術在每一歷史階段的迅速發展。正式因應“世異”的結果,從而也對人類社會生活和制度建設等諸多領域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馬克思主義認為,技術創新是社會關系發展變革的無知技術力量。新的生產力的獲得,將引起生產方式的改變,并由此引起生產關系的改變,進而引起社會關系的改變。“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隨著一旦已經發生的。表現為工藝革命的生產力革命,還實現著生產關系的革命”。野蠻時代發明的動物馴養技術,不僅為人類提供了較為穩定的食物來源和較豐富的剩余食物,而且為人類開始擺脫從自然界“掠奪式”獲取食物提供了現實可能,成為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鹚?、指南針等發明對瓦解封建制度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宣告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馬克思指出,機械發明及其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轉變,不僅能簡化和削弱勞動強度,使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社會必要活動時間,這樣,人們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多,個人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時間以及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也會越多,從而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按照馬克思的理解,一旦“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可減少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隨著技術創新規模的不斷擴大,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物質文明成果不斷豐富。人們衣食住行、醫療保健逐漸得到改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從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更加鑒定的物質基礎。
可見,技術創新不僅______________,同時__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____。
2、新技術有沒有可能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這是某大學社會學系G教授關心的問題,她比較關注社會當中的普通人怎樣生活,怎樣面對新技術,新媒體,新技術是促成社會轉型的決定性力量。
2014年某研討會上,G稱自己一直比較關注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比如新生代農民工如何使用信息技術,當時她和她的團隊曾經對此抱著很大的希望,認為新技術可能有助于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融入社會。
“按照常識,如果大家是在同一個社會時空中生存,擁有同樣的硬件條件或者數據終端,按道理來說可以平等地獲取信息、資源,各種各樣的機會,從理論上說,非常有利于消除城鄉之間的社會鴻溝,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不平等,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公正。”她說。
但經過實際研究,她發現,現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簡單,在新技術的使用中,城鄉之間顯現出非常明顯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來自《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她叫她多余,沒有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常常被用以描述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
事實證明,信息技術的發展,只是在一定程度或者相當程度上填平了--比如普通人和徹底掌控信息的壟斷者之間的某種鴻溝,但從現在看來,新技術能否穿透社會結構的屏障,還要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觀察。
不過,G還是認可了信息技術為農民工帶來的一些改變。G大體上從三個方面觀察農民工使用信息技術的情況,包括新媒體和自媒體。
首先,從他們日常生活的使用情況來看,信息技術確實給他們的生活、交往,特別是給他們就業求職帶來了很多的便利,作用非常大,超過2、6億的農民工“流散”在全國各地,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確實相當一部分人缺失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基本生活內容,是靠信息勾連起的“孤獨個體”,他們通過手機、互聯網等,獲得娛樂、消費甚至精神的寄托和心理撫慰。這些人背井離鄉,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是分散的,甚至一年見不上一面,基本上是靠通信來維系家庭和親屬關系,更不用說在他們求職、經營自己的小買賣等工作機會方面,信息技術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從這個角度來講,他們生活有很大幫助和改變。
第二個方面,從表達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農民工群體平時沒什么表達渠道,在原來狀態下,他們的聲音基本上是不會被外界聽到的,但是有了新媒體技術后,他們不僅擴展了視野,轉變了意識,而且有了表達的渠道,G把這種方式視作一種主體性的表達。
第三個方面更為重要,從信息技術和新生代農民工組織化的集體行動角度來看,你會發現信息技術真的非常了不起,比如他們可以即時調用各種所需要的信息、知識以及各種經驗,他們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沒有領頭人的情況下,用QQ群建立維權組織;同時他們通過信息技術更容易取得外界的聲援和幫助。有的農民工說,如果沒有自媒體技術,他們自身的權益就不可能得到外界更多的關注。
G認為,也不可因此過度夸大信息技術的作用,因為線上和線下一定要結合起來才會有作用,農民工在互聯網上虛擬的團結需要和他們已有的傳統人際網絡、社會關系產生聯系,需要和他們所在工廠。企業的組織管理機構有直接關聯。
更重要的是,當農民工從互聯網這類新技術中獲益的同時,那些擁有更多的財富和資源的人們卻有能力從新技術中獲得更多的收益。從長遠來看,兩者之間的效益差距實際上拉大了,而后者所增益的部分,大概有相當一部分就是從農民工身上獲得的。
3、第×屆中以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暨國家高新技術裝備展將在S市國際展覽中心盛大開幕。
本屆制博會上沈陽機床將展出最新研發、世界首臺具有網絡智能功能的“15系列智能機床”,精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北方重工的新產品--2500型壓制成套設備也將亮相本屆制博會,特變電工沈陽變壓器集團公司將展出特高壓1000千伏主變壓器,沈鼓集團將展出十萬空分百萬噸乙烯PCI產品,日本山峰馬扎克公司等機床名企將展出加工精度世界領先的系列數控臥式、立式加工中心、數控車床、數控系統等新設備,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增加自身知名度,日本尼康公司還帶來了目前全球精度最高的激光掃描測量儀LK三坐標AL876測量儀,激光掃描能夠達到1、6微米的標準。
現如今,沒有什么比3D打印技術更能吸引眼球為了滿足S市“技術宅”人群的需求,本屆首次設立了3D打印技術和設備展區,吸引了包括香港締維、上海泰聯、武漢拓途、華曙高科、沈陽蓋恕等60余家企業參展。預定展位150多個,在這個展區,提前在網上預約的觀眾還可免費體驗一次3D激光打印人體模型的機會。
每屆制博會中,機器人表演區域都是人滿為患,據悉,一大批來自國內外頂尖技術公司生產的智能工業機器人將亮相本次展會。日本松下、上海發那科、沈陽新松、沈陽美達數控科技以及南京熊貓電子裝備公司等企業都帶來了他們最新研制的工業機器人產品。這些產品代表了當今國際機器人制造的最高水平,展會同時還有日本川崎機器人表演賽,裝載機街舞表演秀等活動。
在國家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的支持下,本屆制博會首設高新技術裝備展區,展會期間將舉辦“高新技術裝備展”,一批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將亮相本屆制博會,展示近年來我國高新技術裝備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果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及技術裝備,本屆制博會邀請了廣東江門、天津濱海以及沈陽、鞍山、營口、阜新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裝備制造業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參展,其中,沈陽高新區初步規劃展位面積540平方米,主要展出機械加工設備、數控系統,IC產業、電子商務等,大連高新區初步規劃展位面積396平方米,主要展示軟件、集成電路、工業涉及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技術和產品。
下一頁更多有關“國家公務員申論考試試題及答案”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