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天津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每個人都渴望幸福,然而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又千差萬別。有人認為衣食無憂就是幸福,有人認為家財萬貫才是幸福,還有人認為功成名就才是幸福。殊不知還有一種幸福是歷經一番寒徹骨,贏得梅花撲鼻香的幸福。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的幸福,雖與苦難、艱辛相伴,卻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正所謂: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腳步的不斷加快,大家的目光越來越關注于物質的增長和富足,對利益的盲目追求遮擋了尋找幸福的雙眼,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蒙蔽了眺望幸福的視線。2012年央視掀起的一場關于“你幸福嗎?”的調查,開啟了人們對當前生活幸福指數的叩問:到底什么才算幸福?怎樣才能擁有幸福?歸根結底,幸福不是一條單行線,它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滿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富有;它不只在于結果的完滿,還在于追逐的過程。那么如何才能在幸福缺失的年代召回我們的幸福感呢?
培養幸福感需要全社會傳遞正能量。幸福不會從天而降,成功不會自動生成,就像今天每一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完美作品都有其創作者背后數不盡的艱辛和汗水,只有經歷過風雨才能見到絢麗的彩虹,只有走過挫折才能更加清晰的體會到幸福的味道。這也是每個社會成員需要明白的道理,不要一味試圖走捷徑,努力克服浮躁心理,戒驕戒躁,培養良好的心境,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通過自身努力收獲成功的良好社會風氣。
培養幸福感需要榜樣的激勵和滲透。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們的作品完成那一刻的幸福感是我們難以體會的,就像我們無法體會他們的痛苦一樣。雖然我們不必像古人那樣遭受各種常人難以想象的折磨,但也告訴我們,成功往往與艱辛相連,幸福常常與苦難相伴。當我們用這些事跡時長敲打一下自己的靈魂,必會為自己當前的碌碌無為而感到悔恨和自責,或許也會找到那份為幸福去奮斗的動力與激情。
另外,培養幸福感還需要個人的自我努力。以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所有的問題與困惑,保護自己的價值觀不受社會物欲橫流的影響,并且以更加陽光的心態去影響身邊的人。不斷激發自己的潛力,努力使自己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幸福,是我們內心最本真的呼聲。而對幸福的認知正確與否,決定了我們能否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感。處于“改革”深水區、“轉型”攻堅期的我們,要敢于接受缺陷,樂于享受挫折,只有經歷過風雨的洗禮,才能對幸福做出正確的詮釋。只有如此,當幸福來敲門之時,我們才能尋找到幸福的真諦,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才能實現我們的民族之夢!
天津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天變不足畏 安全當先行
──讓經濟社會運行更安全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與災難相伴、與災難抗爭的歷史。從2008年的中國汶川,到2011年的日本福島,大自然向我們展示了它的憤怒,也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然而正如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所說,只要我們意識到未曾預料到的事件對我們的傷害最大,時時保持警惕,預想到所有的可能,并相應加強安全規劃與防護,牢固樹立憂患意識,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切實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天變”就不足畏,并且會成為經濟社會運行的更加安全的驅動力。
2010年S市的公寓火災,凸顯了現代城市運行中的脆弱性:一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安全防護不足,片面追求建設速度和經濟效益,而對事故的防范考慮不周、投入不夠;二是法律和制度落實不到位,在工程建設和維修中存在違法違規問題,日常管理缺乏有效的規范化監督;三是技術保障欠缺,救援設施設備難以滿足需要,影響救援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公眾安全意識淡薄,市民自救互救、應急疏散能力不足。這一切都直接間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擴大了事故的危害。
我國古訓有云:“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預防災難和事故應從“預”字著眼、“防”字抓起。如果龐培人對火山噴發有足夠的預見并有相應的防護設施和防范措施,也許一代名城龐培不至于被火山熔巖所吞沒;如果S市在高層建筑的規劃上科學謹慎,在安全防護上舍得投入,對市民有相應的應急訓練,也許公寓火災的后果不至于如此慘重。只有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并落實到行動上,才能真正從事故教訓中汲取前進的動力,推動經濟社會的安全前行。
自然災害和人為事故的教訓告訴我們:科學發展,必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首先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首先,在發展理念上,必須把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的思想認識轉移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來,尊重客觀規律,把握當前國情,以安全為前提和保障,促進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其次,在安全文化上,要學習發達國家“生命至上”的觀念和做法,大力開展安全文化自律性、生命化、安全技能觀的宣傳教育,營造尊重生命、尊重法律的文化氛圍,普及安全知識,定期開展應急避險訓練,切實提高公眾自救能力;再次,在資源整合上,要將安全防護措施融入城鄉建設規劃,大力促進公共應急資源整合,構建綜合減災應急系統,建立協調有力、運作順暢的機制,打破條塊分割,把各個行業的專業救援力量整合起來,形成維護公共安全的強大合力;最后,在法律執行上,要加強執法和監管,確保法律制度的落實,規范人們的生產生活行為,嚴格依法操作,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從源頭上熄滅災難和事故的火星。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把科學發展的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環節,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統籌好、謀劃好安全發展,以只爭朝夕的精神做好維護安全的各項工作,讓人民生活在一個充滿憂患意識的環境里,我們一定能夠讓中國列車運行得更加平穩順利!
天津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從意愿的滿足到理性的共識
——公共政策推動社會善治之道
老子曾以“治大國若烹小鮮”來比喻為政之道,其中的核心智慧在于治理的有效性和普惠性。社會的善治,需要恰當的治理。如果政府的政策無視民意,勢必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但如果過于關注民意,會因政策的短視阻礙社會進步,損害公共利益。以公共政策推動社會善治,考驗的是政府的為政智慧。
新常態的中國面臨復雜的變局,沒有一勞永逸的治理藥方,沒有一場不變的治理策略。深入深刻變化的社會現實,找到引發民眾不滿的社會現象的根源,引領社會的理性思考,從提升公眾生活水平的根本尋求治理基點,這是有效推進社會善治的關鍵。
符合民意是有效推進政策的基礎。媒體曾報導政府為建設苗木基地辛苦購得的苗木被隨意當地民眾丟棄,而移風易俗的政策善意則被指責干擾民眾生活。再完美的政策,如果不被大眾理解,就無法贏得大眾的響應。社會治理是政府與社會公眾互動的過程,不尊重民間的習俗,不了解百姓的呼聲,盡管政府有著推進社會進步的善意,但很難有效果。拋掉自身的拘謹和傲慢,深入民間,深刻了解每一個普通民眾的所思所想,這是當年共產黨取得勝利的法寶,是推進社會善治的基礎。
兼顧各方有效拿捏是實現政策效果的保障。社會是一個利益交織的共同體,每一項政策,都有可能改變社會各方利益的平衡點。社會治理,社會公平是關鍵。盡管不存在能完全均衡照顧各方利益的政策,但通過有效了解社會各方需求,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有效拿捏,是贏得各方滿意的基礎。就像戶籍變革,既要照顧城市居民的利益,更要顧及千千萬萬的農民工,通過理性的制度建設來實現各方利益的均衡,這是政策推進社會善治的有效保障。
與公眾互動交流是提升政策質量的關鍵。嘗讀希臘史,為雅典的民眾亂政而錯愕震驚,一個注重民意的治理制度卻讓混亂的民意把民族帶向危亡。民眾確實有著很高的智慧,但民眾的聲音常常被某種情緒所感染,社會治理,如果聽之任之,只能把社會帶向崩潰,__的教訓相距不遠。賢明的政府是推進社會的理性思考,讓深入探究真相成為社會的風氣。互聯網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考辯論的平臺,而近來中國社會的迅速進步,與公眾理性的提升密不可分。
在通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政府在推進社會治理中責任重大。在巨大變局以合適的政策推進社會進步,在贏得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兼顧社會各方利益,需要的,不僅是政府的治理智慧,更是社會理性的進步,在社會與政府的互動中,在為政善意和治理智慧的激蕩中,走向光明的未來。
看過“天津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