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廣西公務員申論范文
2017廣西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不斬樓蘭誓不還”的韌勁。與車水馬龍、高樓鱗次櫛比的城市相比,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物質文化生活上都落后于城市,我國依舊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的時期,不少青年是生于城與城市的土生土長“城市人”,對于農村缺乏認識和了解,甚至投身三農后,因為條件艱苦而中途放棄。因此,投身三農憑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激情,更需要長久的堅持與付出。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打造“兩個文明兩手硬”的干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車諾的總括和結晶??v觀古今、放眼中外,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漢唐盛世、康乾盛世,還是時間文明史上的古埃及、古巴比倫,都曾創造了強盛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而我們在改造農村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農民人均收入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我們卻面臨農村文化“失根”這樣的窘境,受城市文化的沖擊、空心村的影響,傳統農村文化在凋敝。習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文化的建設。
作為投身三農的青年中堅力量,在大有作為的廣大農村地區,我們不僅要推廣科學種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更不能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如:在村落建立“農家書屋”鼓勵大家農閑用閱讀來充實自己,逢傳統佳節,組織節慶活動,讓農村文化“活”起來等方法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農村生活,一直令人向往;若在其中加入書香的飄逸、節慶的歡騰則更會增添現代化農村的魅力。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這是國家意志,作為一名有理想的青年,我們更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用自己熱情似火的青春年華駐守農村,用自己揮汗如雨的實干精神助推農業現代化,用自己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帶動農民思想進步!
2017廣西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崇尚公德 提升城市文明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社會公德匱乏不僅影響城市文明建設,還將影響社會的和諧景象。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由此帶來了精神文化和社會生活方式的深刻變化,在此過程中,某些社會不公正現象的存在以及不同階層利益的懸殊落差,導致很多人心理失衡,做了有損公德的事、損害別人利益還理直氣壯,極大影響了城市文明建設。為此,我們倡導人人崇尚公德,全面推進城市文明建設。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強化法律制度的約束性。法律法規是對弱自律性行為的一種約束,同時又是對善行者的激勵。這方面,美麗的花園城市一新加坡就給我們塑造了一個典范:通過一段時間制度化的約束,人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就會逐漸形成,遵守社會公德就會變為自覺的習慣。因此,要形成、發展和鞏固良好的道德風尚,必須以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政管理制度作為保障,把公德建設和法制建設、社會管理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德的發展。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發揮媒體作用,調動輿論力量。新聞輿論對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具有特殊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大眾傳媒應充分發揮教育和監督功能,利用傳媒信度和效率高的優勢,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使公德規范深人人心,變為人們自覺的意識和行動,通過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公交車上的城市頻道,以及網絡等現代手段,進行正面的社會公德教育,起積極的導向作用。通過輿論的力量凈化社會空氣、升華人心、扶正祛邪、弘揚正氣。
崇尚公德,提升城市文明,需要對社會成員進行正確的倫理觀念教育。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不利于正確的社會公德的形成。因此,我們要把那些正確的倫理觀念,以各種形式向社會成員進行滲透,讓這些觀念在成員思想中扎根,不再像過去那樣,“獨親其親”,而變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從而為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打下堅實的基礎。
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準則,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只有充分利用法制法規的強制性及權威性,運用輿論力量,同時強化社會成員的倫理觀念教育,才能使我國的公德建設更上一層樓,推動城市文明建設,實現創建社會和諧景象的目的。
2017廣西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發展公益事業 打造幸福鄉村
伴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正在中華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如今的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經濟建設可謂朝氣蓬勃、十分紅火。然而相比之下,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在經濟建設面前卻顯得相形見絀,農村教育水平低、醫療衛生發展滯后,殘破不堪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猶如人體的雙腿,任何一方面出現了問題,社會都難以在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向前。滯后的農村公益事業,不僅與城鄉協調發展的健康道路背道而馳,也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而社會安寧和諧之夢想更是難以實現。因此,必須立足農村實際,發展壯大公益事業,才能為打造幸福鄉村添磚加瓦。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經費困難,是大多數農村在創辦公益事業方面的最大“絆腳石”。就拿農村教育來說,盡管國家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但這并不足以掩蓋農村教育資金缺口的尷尬問題。農村中小學基礎設施差,師資力量欠缺,就連“普九”這種理所當然的任務也變得踉踉蹌蹌,農村教育的發展簡直步履維艱。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公益事業的財政投入比重,統籌城鄉發展,完善農村公益事業的硬件設施建設,并增加鄉村教師等鄉村工作者的學習鍛煉機會,提高福利待遇。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光陰荏苒,一批又一批的黨員干部在基層奉獻了青春,用一顆熱忱之心投身于農村的建設中。無論是普普通通的“原則書記”季宛沖,還是曾經解甲歸田的“書記”甘祖昌,無不告訴人們,農村事業的興旺同樣離不開優秀的基層干部。基層領導人的思想的高度、作為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速度。因此,必須加強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基層干部,將更多、更強的人才投入其中,引領農村公益事業的快速前進。
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須推行科學管理機制。當下在聯產承包的大環境下,輕裝上陣的農民在致富的道路上實現了騰飛,而這卻給集體性質的公益事業帶來了難處,事難議、議難決等現象凸顯。而農村公益事業涉及醫療、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民生問題,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其發展也必然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因此,要想推進農村公益事業的發展,必須以科學的管理機制作為有力保障,可建立“一事一議”管理機制,充分結合民意,并且增強議事透明度,依法議事,真正做到科學決策。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始終是黨和國家奮斗的目標,而農村落后的公益事業顯然不能滿足百姓的對美好生活的定義。大力發展農村公益事業,關系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農村事業中的重要一環。只有竭盡全力將資金投入、人才建設和管理機制都做到位,才能實現幸福鄉村的美好愿景。
看過“2017廣西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