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廣西公考申論范文
2017廣西公考申論范文(一)
剛剛召開的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親手頒給屠呦呦,她是我國首位“非院士”獲獎者。一個國家的最高科學榮譽,正秉持著“真才實學”“真實貢獻”的評價標準,激勵科學工作者為之奮斗,更啟發我國的職稱制度,莫要丟了根本、失了方向。
幾乎與此同時,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注重考察專業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技術性、實踐性、創造性,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并且,不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考試也不再作統一要求。職稱評價標準的變化,不僅為走出上述困境鋪路搭橋,更彰顯著人才評價理念的根本性轉變。
評職稱、分等級,原本是為了助推專業技術人才“百尺竿頭進一步”,激勵專業技術人才在各行各業“八仙過海顯神通”.然而,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職稱評定卻沒有跟上時代。制度的路徑依賴將其評價標準固化為一套難以突破的利益分配模式,導致“一切向論文看”“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懂英語、會計算機”的怪現象。一刀切的評價標尺,不僅難以“量出真正的人才”,更逼著部分年輕從業者“為論文而論文”“為考試而考試”,走向形式化、忽略真問題。
走出困境,首先應當看到,現代社會的特點在于高度專業化、分工化。此次《意見》突出專業化、強調技術性,遵循不同工作的內在邏輯、契合不同崗位的人才特點,是改革的一大亮點。大學教授和技術工人、醫生護士和新聞記者,不同職業的人才本就掌握不同知識、擁有不同技能,測量其水平高低的標準自然也不可能統一。因崗設評,以才嘉獎,方能讓職稱反映真才實學。今年年中,深圳市政府將部分職稱評審權下放給有條件的行業組織,提升職稱評定的專業化、差異化水平,不失為一種有益嘗試。
其次,打通“評”與“用”的銜接,最大程度發揮職稱評定對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還需構建評價標準與創新能力之間的聯系。這也是此次《意見》強調“創造性”的原因。“創造性突破”,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職稱等級不是固化利益格局、守衛思維邊界的工具,而是孕育新動能、涵養新思想的沃土,只有鼓勵創新,才能找回職稱制度的“初心”,重返繼續前行的軌道。有些地方的學校將教師創新的教學模式納入考評范圍;有的專業技術崗賦予技術創新更高的參評權重,都體現著創新驅動的思維,更凸顯出“以用為本”的人才評價理念。
說到底,職稱評定不管堅持怎樣的標準,不管運用怎樣的方式,論文也好、考試也罷,都是人才評價的工具,是末;專業人員的真本事、新思想,是評價的對象,才是本。只有以人為本,從“才”出發,方能重煥職稱評定的光彩,避免其異化為沽名釣譽、謀取利益的工具。
2017廣西公考申論范文(二)
領導干部要以媒體為鏡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現代社會,媒體是領導干部最真實、最客觀、最便利的一面鏡子,干部的一言一行,在媒體上得到反映;公眾對干部工作得失的種種評價,在媒體上一一折射出來。因此,領導干部要善于以媒體為鏡,查找自身不足,改進自身工作。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領導干部決策難免千慮一失,具體的領導行為更難保不出任何紕漏。人需要鏡子,政府也需要媒體這位諍友,為其明得失、正言行。當前,我國政府的媒體工作水平不斷進步,但仍有一部分領導干部不能正確對待媒體,不善于運用媒體做好工作,出現不利的輿論傾向時消極應付,甚至把提出正確意見的媒體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因而在突發事件等問題的處理上陷于被動。2008年抗震救災和奧運會舉辦期間,我國政府把信息透明貫穿于工作的全程,贏得了各界的普遍贊賞,媒體的配合為有關工作的順利開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河南靈寶帖案中,對網上發言者“跨省追捕”,以及個別地方領導“進京抓捕”記者,致使當地黨政領導成為輿論批評的眾矢之的,付出了公信力受損的沉重代價。
事實證明,領導干部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媒體的作用,不能正確處理與媒體的關系,就無法適應信息社會的要求,順利地履行職責。隨著社會發展,尤其是網絡對信息傳播方式的深刻影響,人民群眾對政府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理應認識到,過去那種捂蓋子、打棍子,控制信息傳播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形勢需要;只有順應大勢所趨,主動轉變觀念,重視媒體作用,正確處理與媒體的關系,才能占領輿論制高點,為各項工作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以媒體為鏡,就要善待媒體,以之為友。媒體是聯結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紐帶,是政府的信息源、智慧泉、傳聲筒、監督鏡,各級政府要敞開胸懷,抱著謙虛的態度認真了解傳播規律,尊重傳媒權利,真正把媒體放在諍友的地位上,坦誠面對,平等相待。通過媒體發布信息、闡釋政策、了解民情、引導輿論,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推動政務公開,促進政府自身建設水平的持續提高。
以媒體為鏡,就要善用媒體傳聲。要重視網絡等現代大眾傳媒傳播快、覆蓋廣、影響力強的特點,善于運用媒體傳播政府聲音,解釋政府立場,引導公眾的思想和行為。領導干部要做到同志所說的,增強行政公關意識,講究利用媒體傳聲的方法,提高對媒體講話的藝術,學會用媒體的語言、群眾的語言、時代的語言把政府的聲音傳遞出去,改善表達效果,真正說服和打動公眾,使政府的立場為公眾所信服。
以媒體為鏡,就要善納媒體之諫。勇于對照媒體批評改進自身的不足,對符合實際的批評要發揚民主,認真汲取,以此修正失誤、完善政策,推動政府決策的科學化,并使決策的實行獲得輿論的支持。
以媒體為鏡,就要善采百姓之言。把媒體作為與民眾溝通互動的平臺,作為密切與群眾聯系的中介。利用媒體廣開言路,多種渠道聽取群眾的批評、建議、意愿、要求等不同呼聲,認真受理和反饋,不斷提高群眾監督政府工作的熱情。
“新聞監督是成本最低的監督,也是效率最高的監督。”政府如果不能對媒體善加利用,這把雙刃劍極可能掉轉過來對政府造成傷害,讓新聞監督成為代價最沉重的監督。對此,領導干部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切實按照同志的要求,不斷提高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用監督規范權力,讓批評成為常態,借助媒體力量把各項工作順利推向前進。
2017廣西公考申論范文(三)
培育民眾信仰 增強國家力量
當中國女排再次登上奧運會的領獎臺,國民無不為之動容;當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國民無不為之驕傲;當再次回顧長征之路,國民無不為之震撼。在中國女排、載人航天、紅軍長征不斷帶給人們感動的同時,更帶給人民一種精神上的信仰,人們將這種信仰轉化為動力,一種能夠讓人血脈噴張的動力,這種動力能夠激發民眾的潛能,發揮民眾的價值,從而推動國家的發展,這恰恰證實了“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因此,培育民眾的信仰,方能增強國家的力量。
培育民眾信仰,增強社會凝聚力。80年前,我國民眾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為了擺脫困境,鼓足勇氣,齊心協力,爬雪山、過草地,完成二萬五千里的長征路程,為中華民族實現民族獨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我們的物質已經獲得了極大的豐富和滿足,然而人們信仰缺失、精神空虛等問題日漸凸顯,進而引發了社會中出現了信任危機,乃至影響著社會的穩定性。只有再次發揮歷史上的“長征精神”,在當代人心中培育精神信仰,方能喚起民眾的團結之心,方能形成眾志成城的氛圍,增強社會凝聚力,為國家發展增添力量。
培育民眾信仰,激發社會創造力。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當樹立正確意識則能夠對物質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正如“女排精神”、“航天精神”等正向的積極意識,在民眾心中形成信仰,便能激發社會發展活力。“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正是因為心中充滿信仰,激發他對山區種植技術不斷研發、不斷創新,從而改善山區現狀,推動社會的發展。當代中國正處于轉型期、改革攻堅期,亟需釋放民眾的潛力,發揮民眾的作用,為社會發展提供“一灣活水”,而這灣活水就是精神信仰,為國家發展提供創新力。
培育民眾信仰,提升社會影響力。民眾在心中有信仰,才會對生活有所敬畏、有所追求,才會對社會有所貢獻。民眾在心中有信仰,才能做一個樂觀的人,做一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國家、有益于他人的人,時刻保持陽光的心態,自覺抵制落后、摒棄腐朽,自強、自立、自信,用信仰凈化心靈,以信仰鑄就輝煌,靠信仰實現夢想。當個人的信仰力量在社會中激蕩開來,便會產生不可估量的化學反應,促進社會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前進,提升社會影響力,為國家發展提供動力。
詩人惠特曼說,“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沒有信仰,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國土。”信仰是每個人前進的方向和堅持的力量,當一個民族擁有同一個信仰,堅定地朝著同一個夢想努力前進的時候,所有的苦難都將為之臣服,所有的阻攔都將為之讓路。 只要民眾堅定了信仰,憑借著這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我們一定會增強國家的力量,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看過“2017廣西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