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廣西公考申論參考范文
2017年廣西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一)
一提到農村、農業和農民,不少人腦海中浮現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場景。其實這只是傳統農業的“標準像”,而現代農業是以資本高投入為基礎,以工業化生產手段和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用科學的理念來管理農業形態。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可謂“脫胎換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呼喚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投身三農。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不斬樓蘭誓不還”的韌勁。與車水馬龍、高樓鱗次櫛比的城市相比,農村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物質文化生活上都落后于城市,我國依舊處于城鄉二元結構的時期,不少青年是生于城與城市的土生土長“城市人”,對于農村缺乏認識和了解,甚至投身三農后,因為條件艱苦而中途放棄。因此,投身三農憑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激情,更需要長久的堅持與付出。
投身三農事業,要拿出打造“兩個文明兩手硬”的干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車諾的總括和結晶。縱觀古今、放眼中外,無論是中國古代的漢唐盛世、康乾盛世,還是時間文明史上的古埃及、古巴比倫,都曾創造了強盛的物質文明,也創造了代表那個時代的精神文明。而我們在改造農村方面,基礎設施建設、農民人均收入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然而我們卻面臨農村文化“失根”這樣的窘境,受城市文化的沖擊、空心村的影響,傳統農村文化在凋敝。習近平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文化的建設。
作為投身三農的青年中堅力量,在大有作為的廣大農村地區,我們不僅要推廣科學種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更不能忽視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如:在村落建立“農家書屋”鼓勵大家農閑用閱讀來充實自己,逢傳統佳節,組織節慶活動,讓農村文化“活”起來等方法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農村生活,一直令人向往;若在其中加入書香的飄逸、節慶的歡騰則更會增添現代化農村的魅力。
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這是國家意志,作為一名有理想的青年,我們更應該響應國家號召,用自己熱情似火的青春年華駐守農村,用自己揮汗如雨的實干精神助推農業現代化,用自己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帶動農民思想進步!
2017年廣西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二)
風雨家國夢 春秋演河圖
——講好中國故事承載中國夢
窮春秋,演河圖。從上古的洪水傳說到周商的烽火諸侯,從秦漢的史家筆墨到三國的羽扇綸巾;從魏晉的詩酒風流到元明的戲臺話本。直到近代的歷變滄桑,文化的兜轉傳承,國運的起落沉浮,通過傳說與故事走到我們身邊,讓歷史變成流動的畫面,讓文化變成的深遠的記憶。在當下我們在力圖建設文化強國,形成家國夢想最好的拼圖,真正要做的不僅是宏大的戰略構想,還需要契合于時代中國故事,因為只有故事更易于貼近民眾,更易于形成記憶,更易于開展交流,所以繁榮文化實現家國夢想,講好中國故事至關重要。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文化的接受。文化的傳承并非是單純的文化概念的感知,對于廣大民眾而言,需要擁有更好的載體才能易于接受,才能從感性最終變成理性的認識,變成家常變成心靈的慰藉。對于當代青年來說,韓國文化美國文化并不是通過僵硬的感知而獲得,更多也是源于影視故事的交代,從而形成文化層面的感知和影響。因此,傳播中國文化,通過故事是最好的渠道,需要我們樹立鮮明的形象,有最佳的創新,才能讓文化不是冷冰冰的概念,不是晦澀的名詞,才能讓民眾接受故事從而感知文化。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文化的繁榮。歷盡30年的發展歷程,每位中國公民的履歷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走向豐盈,有坎坷和無常也有輝煌璀璨,每個人都感知到物質生活的充盈,但是文化生活卻存在問題,古典文化經歷斷層之后消失殆盡,文化遺跡在商業化浪潮面前岌岌可危,我們需要的精神的皈依甚至是詩意的棲居,但是內心難免蒼白,因而繁榮文化不僅是國家的需求更是民眾的需求時代的需求,真正讓文化可以根植于內心的莫過于故事,故事才能讓形象不滅,形象才能使文化永存。文化繁榮,渠道很多,需要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但是否能夠講好自己的故事,講非物質文化的歲時節令,講當下社會的價值呈現,對于文化的引領意義重大。
講好中國故事有助于文化交流。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不僅是發展經濟,我們的文化也需要拿來與輸出并舉,需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那些沉浸在中國人骨髓深處的優秀價值,那些謙虛大度的君子風范以什么才能恒久流傳。不妨回想民眾對于國家的認知,想到英國想到的是莎士比亞,羅密歐朱麗葉的愛情依舊縈繞心海。想到法國想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敲鐘的老人和美麗善良的少女。想到以色列就想到舊約故事里面引領整個民族的英雄在耶路撒冷喜悅或是憂思。一國文化往往外化于形象,而形象的出處源于一段一段的故事。因而中國文化的交流和輸出,重要的依舊是故事,依舊是故事里的人。
明代戲劇家徐渭在評南戲時說“夫點石成金者,越俗,越雅;越淡薄,越滋味;越不扭捏動人,越自動人。”講好中國故事同樣如此,需要雅致符合于價值引領,需要俗趣,滿足于民眾訴求;需要淡薄,在國際交流中放平姿態,需要滋味,在傳播過程之中展現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實現有關文化的家國夢想。
2017年廣西公考申論參考范文(三)
讓科技造福人類
人類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等一個個巨大的科學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式,引爆產業革命,推動經濟發展。誰曾想到,這場革命的風暴,也會攪動起種種非傳統安全的漩渦?
大數據引發信息安全浮出水面,數不清的騷擾電話、垃圾郵件時有發生,讓人們不堪其擾,有苦難言;全球數以萬計的原子彈更是高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下只有在科技與人文的互滲中,在安全與效率的平衡中,我們才真正把握了新科技革命的精髓和真諦,才能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人類。
科技影響深遠,效應多重,許多議題有待實踐,不可貿然對科技給定斷然判斷,貼標簽。霍金的警世通言:“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極 致程度時,我們將面臨著人類歷史上的最好或者最壞的事情”。我們歡呼科技革命,但也當清醒地拒絕科技至上的膜拜,像塑料的發明曾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像互聯網在金融領域撬動起全面的創新,但一個個P2P平臺魚龍混雜,惡意競爭,非法集資、金融欺詐等案例確屢屢出現。
探究真理、知識、規律不可設定界限,但對于科技的運用應有所為有所不為。真理,規律是新科技產生的土壤,如果對于真理的探究停滯不前,那科技將也會被消耗殆盡。當然對于科技使用要有所取舍,像是核能如果使用得當可建成核電站,造福人類,如果用于戰爭,那將會成為人類一大禍害;像是克隆,如果使用得當可用于挽救生命,如果不當,將會引發倫理混亂。
防范科技風險,當未雨綢繆,關注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方可從容應對沖擊,化解風險。科幻的魅力會蒙蔽我們的雙眼,科技行業應該更多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未雨綢繆上面。機器換人熱潮對就業還未見明顯的負面影響。但是,那種決然否認機器換人和充分就業并不矛盾的說法未免過于樂觀。在當下,從事重復性、常規性、高危性工作的員工,最有可能在人機競賽中先被替代出局。需要加快發展有利于吸納就業人口的現代服務業,并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網絡,防范技術集中更迭產生的就業沖擊。
科技的力量是強大的,創新的事物是美好的,只有在科技與人文,安全與效率的平衡中,我們才真正把握了新科技革命的精髓和真諦,才能讓科技更好地造福人類。
看過“2017年廣西公考申論參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