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
2017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一:讓好人精神直抵人心
綜合分析
[意義]
生活當中,類似牟孝棟開車時遇到這樣需要幫助的老人并不少見,他們或者行動遲緩,或者身體有病需要幫忙;同樣的,類似牟孝棟這樣的好司機也并不少見,女孩子大雨滂沱中守護沒有蓋子的窨井,年輕的交警半小時讓老人當靠背……這些故事,說明了“好人精神”就在于這些平凡卻又感人的細節和接力當中。
而這些好人故事一旦被網絡抓拍到,傳上網絡,除了如潮的點贊外更加激起人們對于好人精神的思考。如何攀升好人精神,我們需要這樣的平凡榜樣,這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傳遞的是溫暖,更是一股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信任的光芒。一份舉手之勞的善良,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才能譜寫出更多的美好,更告訴了我們,如何及時將舉手之勞落實到時時處處。
[道德滑坡的原因]
多年來,我們感喟世風日下,道德滑坡,最典型的“印記”莫過于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社會風氣日益變糟,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觀感”,中公教育總結大抵來自兩個方面:
一者,對好人的褒獎、后援機制不完善,甚至欠缺,導致英雄生活無保障、無依靠、無尊嚴。“英雄流血又流淚”,或是“光榮一陣子,痛苦一輩子”,無疑在“教育人們”見義勇為需謹慎。
二者,民諺說的有道理,“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在輿論傳播中,我們漠視更多的社會正能量,而過多渲染和放大了社會負能量。譬如“攙扶老人被訛”事件屢屢被爆光,無疑在“警示”更多的人信奉“扶不起”,并成為見義不為的借口。好人無好報經過輿論對這些負能量的發酵、放大和傳播,往往會塵封、冰凍人們見義勇為的激情和勇氣,助長“冷血圍觀”的陰暗心理,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漸被稀薄,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現象自然會變為一種常態。
對策措施
全社會道德建設的關鍵,是堅持把“群眾參與”作為創新的著力點,不斷激發人民群眾“誠意正心”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組織架構上,需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協調各方力量,形成道德建設強大合力;在內涵建設上,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具體化,把道德建設領域與群眾廣泛參與渠道相融合,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道德建設體系;在工作機制上,建立群眾能參與、好參與、樂于參與的工作機制,讓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真正成為道德建設主體和享受主體。實踐證明,調動好群眾的熱情、用好群眾的力量,道德建設就有了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
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才能讓群眾自我教育。而持續的自我教育,是不斷提高社會道德水準的基礎。一方面,通過群眾的眼睛來尋找發掘身邊的好人,讓群眾真正成為舉薦榜樣的主體力量,點燃他們發現美、弘揚善的熱情;另一方面,通過群眾提煉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發掘道德典型,挖掘他們身上的樸素但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為身邊人樹立價值坐標。實踐表明,群眾評、評群眾的過程,就是人人尋好人、人人樹好人的過程,也是人人學好人、人人做好人的過程
好人能否有好報,關系到價值取向。讓更多好人涌現出來,同樣需要制度的深層關切。比如,通過設立“溫暖好人”激勵救助基金,可以實現精神嘉獎、生活關心、工作幫助的全方位扶持;通過制定政策,對“全國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好人”“身邊好人典型”,從教育、養老、醫療等多方面給予補助。只有讓好人有好報、好人受尊敬,社會才不會陷入“好人困境”。
2017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二:小廣告大罰單的警示意義
日前,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向組織散發小廣告的房地產企業開出40萬元罰款,并沒收16萬張小廣告宣傳頁。這也是迄今為止,北京城管執法機關對非法小廣告案件做出的最高處罰。(9月13日《北京青年報》)
綜合分析
近年來,城市中的亂貼、亂畫等行為被俗稱為“牛皮癬”,泛濫成災,屢禁不絕,嚴重影響了城市面貌,群眾也對這種漠視城市環境、抹黑城市形象的行為表示極大憤慨。在這樣的背景下向組織散發小廣告的房地產企業開出40萬元罰款,就是在向城市“牛皮癬”宣戰。
可以說,城市小廣告是一種“頑疾”,是城市面貌的“頭號公敵”。對于這些非法小廣告,城管部門一直在重拳整治,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盡管城管部門很賣力,但小廣告依然屢禁不止。究其原因,首先是以往缺乏懲處措施,就算逮了張貼小廣告的人,因無法可依,也沒有辦法處罰,只能采取說服教育,往往收效甚微。時間長了,就造成貼小廣告者膽量越來越大,城市“牛皮癬”也就越來越重。
北京市作為首都,是展現我國城市面貌的“臉面”,理應該有著更加優美的城市環境,更加和諧的社會環境。因此,北京市城管局對非法小廣告開出的40萬罰單,足以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此外,有了重罰的先例,各地城管執法也會陸續開始效仿,真正形成全國“一盤棋”。
對策措施
非法小廣告并非一城之疾,根治也并非一城之事。單靠一地立法或各地分散立法,無法形成統一的治理合力,相關的行政執法權威也難以彰顯,更難達到治本之效。要真正震懾住非法小廣告:
一要靠完善查處機制,讓違法行為人不再抱有僥幸心理,讓執法人員不再為了個案蹲守暗訪月余之久,使打擊更加精準;
二要靠制定處罰額度的統一標準,這種標準應當全國統一,便于執法者操作,也使那些有違法意圖者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行為所將帶來的責任后果,真正罰到其得不償失、傷筋動骨,亂貼小廣告的現象才會逐步好轉。
總之,要徹底對城市“牛皮癬”標本兼治,除了重罰還應對癥下藥,采取“疏堵結合、群防群治、多策并舉”的策略,真正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群眾參與”齊抓共管的局面。只有這樣才能讓“城市牛皮癬”失去生存的空間。
2017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三:嚴懲基層“蠅貪”
2016年10月,孤寡老人辦理計劃生育家庭特別補助,被要求請吃飯“意思意思”,結果一頓飯花掉了3個月收入600多元。對此,當事村干部卻表示,“不去吃對不起人家。”一面是困難群眾對擺脫貧困的殷殷期盼,一面卻是“要辦事,先吃飯”的不當要求,補助被變相“克扣”,發生在四川安岳增花村的這個故事,令人憤怒之余,更引人深思。
綜合分析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治理是否好,干部是否廉,黨風是否正,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基層干部離百姓最近,他們不僅是政策的執行者,更是執政黨形象、政府公信力的直接代表。可以說,基層干部的作風,深刻影響著黨和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在這個意義上,基層善治與否,將決定執政根基是否牢固。
反腐高壓下,總體來說,基層干部隊伍的主流是好的,然而,在現實中,一些不良作風和變相腐敗行為,仍不容小視。有的基層干部以“山大王”自居,缺少為民意識,不愿主動服務;有的吃拿卡要、雁過拔毛,虛報冒領、侵占強拿;還有的甚至把黑手伸向低保費、優待金等老百姓的“救命錢”……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蠅貪”之害甚于虎。且不說會直接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更是會讓“潛規則”流毒遍地,扭曲社會公平正義,敗壞社會風氣。就拿四川的這個案例而言,本是按規定就能申請的補助,本是走程序就能辦理的證件,卻因為村干部的“梗阻”而求之不可得。長此以往,甚至在村民心中形成了這樣的錯誤認識,“找村干部辦一次事,就要請一次飯,這是規矩。”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對“潛規則”的縱容?豈不是對社會風氣的敗壞?基層干部又豈能以“風俗”作為吃拿卡要的借口?
對策措施
“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群眾利益不容侵占,基層“蠅貪”當嚴懲,發現一例,就應查處一例。
治標,更要治本。從下沉一級,健全紀檢監察體系,到強化公開,以透明管住“微權力”。
從關口前移,構建有效的村組織自我約束體制,到移風易俗,鏟除“微腐敗”的不良社會風氣,唯有一手下猛藥,一手治病根,才能讓基層迎來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局面。
看過“2017貴州省公務員申論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