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福建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突出創新驅動,目的在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要讓創新更緊密地面向經濟社會發展,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新產品、新項目、新產業。最有效的推進手段,就是真正讓市場配置創新資源、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企業要主動研判科技和產業變革大勢,面向市場需求確定創新突破口,讓創新成果變成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政府要從資金、稅收、人才、知識產權、放開管制等方面入手,大力營造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助推實體經濟在創新中發展壯大。
突出創新驅動,根本在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我國科技進步明顯加快、水平大幅提升,但創新基礎不牢、原始創新不強、關鍵領域受制于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才能掌握發展與競爭的主動權。今后,要加大力度穩定支持科學基礎研究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好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強化創新成果源頭供給;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選準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努力實現關鍵技術重大突破,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
突出創新驅動,關鍵在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改革是點燃創新發展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要把科技體制改革與經濟社會領域改革結合起來,勇于啃“硬骨頭”,敢于破除制約創新的一切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努力克服目前科技創新中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現象,加快建立協同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消除科技儀器設備分割獨占的弊端,提升創新資源開放共享水平;打破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科研人員動力不足的障礙,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全黨統一思想、奮發有為,以新的發展引擎帶動新的經濟增長,就一定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并且為未來發展積蓄強勁而持久的動能。
福建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協調發展,要在破障
協調發展,將為我國發展拓展空間、增強后勁。但如不大力破除相關障礙,這一愿景的實現會困難重重。
協調發展的關鍵,是資源要素要進入存在短板的領域、地區,這從根本上看,是一個市場發揮作用的過程。但市場發揮作用,必須有一定的基礎,有公平開放的環境,有一套完善透明的規則等,在這些條件之下,資源要素有梯度轉移、流向洼地、實現協調發展的動力。而不協調問題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存在著要素流動的各種障礙。
比如基礎設施的障礙。基礎設施落后的地方,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稀缺,發展總是比較滯后,多數是貧困山區。這里面哪怕有豐厚的旅游資源、礦產資源,也難以吸引各種要素的聚集。俗語說,要致富,先修路,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我國貧困地區、西部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得到了國家更多支持,正是為了破除這個最基本的障礙。
還有公共服務的障礙。體現最明顯的就是城鄉的差距,從教育、醫療到文化、衛生等諸多方面,農村的公共服務都比城里有較大差距。本來農業生產的效益就比較低,吸引人才、資金等要素困難,再加上這種公共服務上的落差,有心回農村發展的人,可能都會顧慮重重。因此城鄉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和重要內容,就是城鄉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政策上的分割和限制也是一個嚴重的障礙。有的地方,政策不透明,或搞保護主義,想去投資都不敢;有的政策,全國不統一,想換個地方就業都要考慮再三;有的行業,設置種種門檻,保護既得利益者,排斥競爭和創新……這些障礙都需要以大力度的改革來破除。
協調發展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使資源要素可以更加自由流動的問題,根本上依靠的還是市場的無形之手。當然,政府的作用也很重要,但政府的角色,應該是基礎短板的彌補者、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政策規劃的制定者、公平環境的維護者,去破除障礙,而不是直接去配置資源。
福建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涵養文化,培厚“精神新土層
告別“所見即所得”的膚淺,告別“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靈之“宅”,克服精神之“憊”,培厚新集體文化的精神土層,才能給歷史真正留下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化遺產。
在剛過去的“春節時間”賀歲拜年搶紅包,在將到來的“兩會時間”留言討論看新聞,手機已成為不少人的“外掛器官”。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從或大或小的屏幕觸摸著這個既近且遠的世界。可是,當我們看手機時,我們究竟在看什么?
去年年底,騰訊公布官方數據顯示,用戶每天在微信平臺上平均閱讀5.86篇文章。以每篇1500字計,一個月下來就超過26萬字,印刷出來是一本200多頁的書。遺憾的是,其中超過一半的篇幅,被情感和養生的內容占據。這樣一本“書”,恐怕難以扭轉“中國人不讀書”的印象,也不足以涵養豐盈的精神生活。不僅僅是在中國,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克·鮑爾萊恩對于“把時間都花在了社交網站”上的年輕人,也憂心忡忡。為了提醒埋頭手機者保留一個“與歷史、與藝術、與公民理念相遇”的生命空間,他的書名就叫《最愚蠢的一代》。
“新集體時代”的心靈,遠不應這樣貧瘠。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愛書之人,可能都幻想過這樣一座圖書館:沒有容積的限制、跨越時空的區隔,“攤開你的手掌,無限在此收藏”。網絡不就是這樣嗎?飛速發展的搜索技術、不斷擴大的社交平臺,海量的信息、無界的交流,只需在巴掌大的屏幕上敲擊幾下就盡在掌握。從豐富性的角度看,互聯網絕不該成為文化的沙漠,而應是比博爾赫斯的想象更輝煌的“天堂”。
相比國人曾經熟悉的集體生活,今天的“新集體生活”更加開放、更加自由、個性更加鮮明。在網絡的土壤中,即便是荒腔走板的歌聲,也可能因觸動隱秘的心弦而得到共鳴。只是,這樣的個性張揚,雖為文化土層的培育提供了更大空間,卻也“既有繁花,亦生稗草”,讓互聯網文化顯得頗為蕪雜。微信公號不乏“揭秘”“爆料”“有染”等吸引眼球的勁爆詞匯,更有“30歲以前要明白”“中國人轉起來”等或濃或淡的心靈雞湯……這樣的內容盡管無傷大雅,卻也難免讓人擔心它們背后日漸貧血的心靈。
面對泥沙俱下的文化洪流,尤其需要澄清自己的文化水源,才能于沙中淘到金。心理學認為,人更樂于停留在“很熟悉、可掌控”的心理舒適區。面對可稱浩瀚的網絡,停留在“舒適區”在所難免。但對于個人,這卻未嘗不是一種遺憾。無論有多么龐大的庫存,你能接觸到的如果只是你知道或者愿意知道的那一小部分,那與其說是看到了世界,不如說只是驗證了自己。從這個角度看,那些無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不知所云的感悟、那些似是而非的謠傳、那些低俗庸俗的段子,不是豐富了你的生活,反而是把你阻隔在了一個偉大的寶庫之外。
互聯網的豐富,正源于其海納百川。網絡時代獨有的文化,可說是一種“新集體文化”。知識之海、觀念之海,在每個“集體人”的參與中更顯無涯。網站“豆瓣”上,無數網友的標記、評論和打分,形成了影片、書籍、音樂的“豆瓣標準”;網站“知乎”中,許多專業人士分享的知識、經驗、見解,形成了對一個問題的多角度考察。而如博客、微博、朋友圈,離開了成千上萬用戶的參與更是毫無意義。互聯網,網聚人的力量;新集體文化,同樣網聚每個人的文化。
今天的中國人,尚未走出自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又一腳踏進信息時代的洪流,與全世界一起走進“曠古未有之大時代”。近百年來生活方式的變化,可能比之前上千年更大。
從人類文明進程看,這樣的時刻,往往伴隨著文化活力的迸發。如文藝復興,如啟蒙運動,燦爛的文化成就,都生長于全新生產生活的土壤。正是從這樣的角度,我們有著怎樣的文化素養,不僅僅決定著我們能收獲什么。告別“所見即所得”的膚淺,告別“只有一天生命”的短促,走出心靈之“宅”,克服精神之“憊”,培厚新集體文化的精神土層,才能給歷史真正留下屬于我們時代的文化遺產。
看過“福建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