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甘肅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通過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但長期以來,傳統的以地理區域為扶貧目標的扶貧方法存在著貧困人口底數不清、致貧原因不明、扶貧資金和項目指向不準等問題,導致“年年貧困年年扶,年年扶貧年年貧”的尷尬。有些地方拿著國家大筆扶貧資金,在貧困縣修建“長安街”,到貧困鄉鎮蓋起“白宮”“天安門”,美其名曰新農村建設。部分貧困地區把國家的扶貧政策和扶貧資金視作予取予奪的“唐僧肉”,扶貧資金被層層克扣挪用、扶貧對象弄虛造假等問題,不僅脫貧難上加難,而且顛覆了扶貧的本意。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扶貧工作也面臨著“一城一地”,甚至“一城一地”也存在著千差萬別的復雜現實。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讀不起書,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沒有勞動能力,有的缺乏啟動資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從實際出發,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才能找到避免“水土不服”、適應當地實際的扶貧“土方子”“金點子”。
扶貧要從“大水漫灌式”的全面扶貧到“滴灌式”的精準扶貧轉變,避免以往扶貧活動中出現的“投入偏離”現象,才能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要以“精準識別”為基礎,全面準確掌握貧困人口基本情況;要以“精準施策”為前提,科學有效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要以“精準輸血”為核心,確保貧困地區均衡協調發展;要以“精準管理”為關鍵,不斷提高扶貧開發的質量和水平;要以“精準考核”為保障,確保扶貧開發高效務實推進。
扶貧攻堅,任重道遠;造福百姓,時不我待。改善民生和扶貧攻堅是同步小康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讓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指針,齊心協力打好攻堅戰,眾志成城啃下“硬骨頭”,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把扶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共同打贏這場扶貧攻堅戰,讓貧困戶享受到更多的陽光雨露。
甘肅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補公共文化服務短板 建文化強國
人類的發展,有物質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精神需求中包括著文化需求。曾經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币氨WC公民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努力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構建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事關廣大農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是一項關系民生的基礎工程,也是一項提升農民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基礎工作。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時期。當文化產品和服務不能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農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談不上文化的繁榮發展,談不上文化惠民,更談不上新農村建設,也就無法實現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
但多年來,我國經濟勃興,文化衰微。顯見的現實是,農村一些鄉土文化淪為“非遺”古董,逢年過節,傳統的扭秧歌等鄉村演出已非常罕見;企事業單位原先辦得紅紅火火的各種文藝隊、體育隊也早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枯燥的加班、再加班;中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電影院,不是被拆遷,就是改為他用,偶爾能有幾次文化演出,但“天價門票”只能使其變為權貴者的“盛宴”。一些地方動輒提出“文化搭臺”,而“唱戲”的卻是經濟;文化只是媒介和裝扮,而非涵養公眾的思想文化的有益養分。而這種文化事業滯后于經濟發展已成為影響我過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相對滯后。在這種形勢下,補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勢在必行。
政府部門必須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職能。要適應形勢變化和順應群眾期盼,增強文化惠民的滲透力,堅持眼光向下、重心下移,讓文化資源更多地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向普通百姓傾斜,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保文化發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民;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要不斷探索貼近群眾、服務群眾的新形式、新途徑,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發揮群眾的首創精神,通過民辦公助、政策扶持,激發農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鼓勵農民自辦文化。
一個社會群體健康成長,離不開文化的滋養;一個國家的富強,離不開文化軟實力的支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對提高,與此相應的,是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此,我們要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落到實處,在豐富他們文化娛樂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時,向文化強國繼續邁進。
甘肅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生態文明需警惕跑偏的“綠色化”
出廠價幾千元,落地價卻高達5萬元的“超級銀杏”悄然滋生著一條“綠色腐敗”的經濟鏈;而“全面綠化”的出現,也進一步敲響了“綠色化”跑偏的警鐘。“綠色化”本應是造福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但“簡單綠化、全面綠化就是綠色化”的錯誤觀念正在不斷拉低生態文明的水平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我國亟需闖出一條理念新路。
談到綠色化,許多人想到的首先是綠化。作為基礎性的生態建設工程,綠化的確在改善環境衛生并在維持生態平衡方面起到了多種作用,為我國生態文明發展注入了“綠色動力”。成都市推行城市立體綠化,豐富空間的色彩與層次,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廣東新一輪綠化使得綠色版圖不斷擴大,夯實了綠色發展、生態立省的康莊大道。各地綠化告捷,環境得以改善,且自黨的以來,習連續三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都在深刻闡明綠化工作的戰略地位:我國總體上仍然是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增強綠色意識,著力推進綠化,關乎生態安全。但相對于綠化,綠色化的內涵更為深厚,其代表的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價值取向的雙重變革。綠色化包括綠化,但絕不等同于綠化。
從嚴格意義講,表面上的綠化,在許多情況下不僅不是綠色化,而且有悖綠色化。例如在華北地區種植高耗水的草坪,在只能種草的半干旱地區種樹,違背了生態規律,是一種“偽綠色化”。還有類似用仿真布遮掩枯萎的城市綠化帶,以形似“油麥菜”的綠色塑料假花充當綠化,確實可能起到裝點和扮靚城市的作用,但對凈化空氣、保持水土卻是在做無用功,也違背了綠色化的初衷?!皞尉G色化”的出現,看上去做的是“表面文章”,其實也是典型的“形象工程”或“政績工程”的真實縮影。這些只不過是權宜之計,并不是長久之策。相反,還會人為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鋪張浪費,助長勞民傷財的腐敗之風。既辜負了中央對百姓負責、對未來負責的“政治承諾”,也切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經脈”。
糾正跑偏的綠色化,關鍵在于觀念的轉變。瑞典著力開發可再生能源,逐步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成為世界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英國最老牌的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加快城市產業轉型,成功擺脫了“最骯臟丑陋”的鋼鐵城市稱號;丹麥從最初對國家能源安全問題的擔憂,深化為可持續發展及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關注,將綠色發展戰略貫穿到國民教育中,強化全民環保意識。從這些意義上講,綠色化就是要有一種大生態系統的意識,必須統籌人口、資源、能源、環境,將生態文明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來建設。
我國自古就有親近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傳統??鬃拥摹爸钦邩匪收邩飞健薄⒗献拥摹暗郎f物”、莊子的“天人合一”等就是尊崇自然的思想發端。生態文明要得以延續,就必須扭轉綠色化的錯誤傾向,思想上與時俱進、行動上干在實處,才能保持經濟系統的“綠色增長”,提高社會系統的“綠色福利”,增加生態系統的“綠色財富”,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看過“甘肅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