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湖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何為“擔當”?擔當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注解是“接受并負起責任”,現實中,它也往往與責任、價值、奉獻、勇氣等方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既代表 著“在其位、謀其政”的履職盡責,也體現著“知其難為而為之”的執著理想,還召示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畏勇氣。一個家庭需要擔當,有擔當的家 庭才能擁有和諧與融洽;一個單位需要擔當,有擔當的單位才能成就一番事業;一個民族需要有擔當,有擔當的民族才能為天下人謀取福祉。做一個勇于擔當、有所 擔當的人,才能書寫生命的輝煌。
擔當是一種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就是一個有著高尚情操的人,一個有著美好心靈的人。一位畢生以學生為重的老師,臨終時的遺言是:“我可以舍棄一 切,但唯一難以舍棄的是對學生的責任。”一位終生以追求真理為榮的哲學家坦言:“責任,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利器。”無論是老師還是哲學家,他們都以自己的親 身經歷告訴人們,作為一個人,要勇于擔當自己的責任,只有我們每個人都擔當起了自己的責任,我們才可以焚燒社會的冷漠,溫暖人們的心房;才可以驅除社會的 不正之風,點燃智慧之火,燃盡世間腐朽,培育人間芬芳。
擔當是一種境界。具有這種境界的人,他們的生命會因為有了擔當而擁有分量,他們的生活會因為有了擔當而亮出精彩。作為一個人民教師,我們應該勇敢地 擔當起教書育人的責任,始終把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孩子”。只有每一個人民教師恪盡職守,勇于 擔當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才能拒絕貪圖享樂,隨波逐流,才能做陶行知先生倡導的“一品大百姓”,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遠離心浮氣躁,忠 于信仰,傾盡全力追逐我們的夢想,以實現我們人生的大輝煌。
勇于擔當,是敬畏生命的第一步,也是書寫人生輝煌的重要一筆,只有挺起脊梁,扛起肩上的重擔,才能在自己人生和社會的大舞臺上流光溢彩,為世人所敬仰。
湖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讓“利益杠桿”撬解社會矛盾
經濟發展在帶來機遇的同時,往往帶來新的挑戰。伴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一些社會矛盾也在凸顯,體現了社會關系的某種緊張:“富二代”、“煤老板”成為流行標簽,包含著對收入差距拉大的復雜情感;農民工為討薪跳樓跳橋,勞資關系在一些地方明顯失衡;路不敢拾遺、傷不敢救助,尷尬無奈中彌漫著信任焦慮……
時間會濃縮成就,也會疊加矛盾。我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過的路。高度濃縮的發展歷程,急劇變遷的社會環境、深刻變動的利益格局,正是社會關系漸趨緊張的重要原因。例如,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市場經濟的作用;拆遷矛盾增多的背后,是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社會信任度的降低,也與“單位人”向“社會人”、“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的轉型有關。
正因如此,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重新審視社會關系成為健康發展的必需。也正因如此,人們在審視社會管理時,才把協調社會關系作為首要基本任務。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當下許多社會關系的緊張,往往是不同利益訴求使然。如果地方政府在企業改制、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等方面,能夠恪守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保持中立仲裁者的角色,而不是把部門利益和個人利益凌駕于公共利益之上,以“公司化思維”與民爭利,那么群眾上訪、拆遷自焚就會大大減少,那里的干群魚水關系也就不會異化為水火關系。如果包工頭不是無故克扣拖欠農民工工資,如果農民工有通暢的利益表達渠道、完善的法律救濟手段,那么跳樓討薪就不會成為折射勞資關系的一道悲愴符號;如果公立醫院能夠堅守公益性,而不是縱容醫生靠收紅包、開高價藥“以灰色收入養醫”、“以藥養醫”,那么醫患關系就不會成為經常被談及的無奈話題。
從這個角度看,“利益關系是社會關系的本質”。協調社會關系的重要途徑,就是要適應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從利益分配、利益表達、沖突解決等方面,協調各種利益訴求,兼顧各方面關切,進而促進利益動態平衡。這也是為什么在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提高個稅起征點備受關注、保障房建設成為媒體關注焦點、最低工資標準吸引眾多目光……
列寧曾說過,利益觸動每個人的神經。如何讓社會高度緊繃的神經放松下來,如何協調解決伴隨經濟發展產生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不斷做出適應新利益格局的安排調節,充分利用“利益杠桿”撬解社會矛盾,這是協調社會關系的主要抓手,也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
湖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大國不易 篤行不移
無需繁復的典儀,只需太陽一個回合的起落,就將我們帶入新的一年,以及一個新的五年。不必刻意挖掘什么戲劇性、轉折和突兀,一個大國的前行,當從容有度,穩健靠譜,不從毀譽,不計小利。目標設定在幾十年后的未來,努力發生在每一分鐘的腳下。2015年的中國如此,2016年的中國更將如此。
大國篤行,是為常態。“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是鄭板橋對竹子品格的描述,也是在北大座談時的寄語,更是今日中國砥礪前行之際的基本氣質。
篤者,定也。目標定,第一個百年目標近在咫尺、正逢決勝,第二個百年目標遙遙招手、時不我待;道路定,走中國道路而不是什么別的路,路正,便不懼其遠;制度定,“讓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已寫進全面小康新的目標里;氣韻定,自豪但不自滿,昂揚但不張揚,遇難題不慌張,成功業不浮躁,得失在握,篤定向前。
行者,實也。“頂層設計”要實,得讓解決方案的針尖,對上疑難雜癥的麥芒,防止制度虛設,不讓改革車輪空轉;“基層探索”要實,既不盲人摸象,也不大而化之,以因地制宜求實,以抓鐵有痕求實;“治國治黨”要實,讓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融入全社會的言行,更要把黨紀挺在國法前面,讓8700萬人經得起挑剔和檢驗;“獲得感”要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便利安全、公平公正,讓獲得有分量,讓期待更理性。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大國者,并非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不是玩霸權、搞干涉,不是天上掉下餡餅,不是美夢自動成真。大國之大,是治國安邦的責任大,是為民謀福祉的壓力大,是攻堅克難時的風險大,是引領和平與發展的影響大。
大國篤行,得有自信、有胸懷、有品格。看得見的進步,仍然存在的差距,大大方方講出來。已經選定的道路,不斷完善的制度,大大方方走下去。到地球村里交朋友,一回生,二回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改革難關前謀突破,得敢闖敢試,經得起挫折,容得下試錯,縱有百轉千回,不降格以求,不失高遠之志。
大國篤行,得帶著底線意識、短板思維、問題導向。中國經濟已穩中向好,但合理區間的底線仍要堅守,經濟轉型的難關遠未攻克。城鄉治理、安全生產更顯依法有序,但“東方之星”翻沉、天津港爆炸、深圳滑坡等仍不斷暴露漏洞。大氣治污已做了不少治本努力,但驅散眼前霧霾,暫時不免還要靠風。大自然中的綠水青山,“政治上的綠水青山”,都已見新貌,仍有待鞏固定型。
大國篤行,得準確把握好每一點滴的“權”。法治時代,需依法尊重和保障人的權利,新的一年、新的五年里,全社會都更渴望這樣的良習、善治。深化改革,既要用好、也要約束好政府的權力,如此才能讓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得以發揮。搞市場經濟,得把仍欠缺的基本產權制度建立完善。而推進所有努力之際,要牢牢把握黨的領導權,不如此,中國道路走不好。
大國篤行,得尊重規律、按規律而行。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自然規律,我們跟它們打了多少年的交道。尊重規律時就能往前走,違背了規律就要付出代價。一多半的國人已經住進了城鎮里,在城市治理規律面前,我們頂多還只是初中生。創新亦有其內在規律可循,莫以為“雙創”只靠靈思一閃。2016年,中國共產黨將迎來95歲生日,執政將愈67載。對執政黨的執政規律,必須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
大國篤行,得讓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關鍵是,只強調“增加獲得感”不夠,得更多關注獲得感的得來途徑;只強調“公平很重要”不夠,得更深入地認識“什么是公平”;只強調“改善民生”不夠,得對改善民生的循序漸進特征有充分認識;只強調“人人享有”不夠,還得把“人人參與、人人盡力”變成你我他的共同遵循。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提及過“篤行”,這是所有認識過程的最終落腳點。發展理念,要靠篤行來具體體現。改革方案,要靠篤行來細細落實。2015年下半年的6次中央深改領導小組會議上,連續6次,次次咬住“落實”講,明確要求“提高改革的行動能力”。2016年咱們要忙些什么,黨政干部要擔當些什么,一目了然。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日子過得真快。以來這三年,8700萬黨員中的絕大多數很拼很努力,但每一個明天到來時,仍須臾不可松懈,應始終負重前行。“十二五”這五年,13億中國人都很拼很努力,但當“十三五”到來時,我們仍需在攻克難題中品嘗機遇的味道,在防范風險中體會獲得的多少。
大國前行,從來不易。篤行之志,從來不移。
看過“湖北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