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湖南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相對于無形的財產,中國人似乎更加重視有形的財產。這一問題在國內中小企業身上表現的最為明顯,許多小企業苦心經營積攢口碑,但由于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自己的商標被競爭者搶注,導致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因此,國內企業必須提高對知識產權保護認識。
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西方國家經濟騰飛的秘訣。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與科技、制度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科技作為動力推動著經濟向前發展,而制度則為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知識產權制度作為以保護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英國作為專利法與著作權法的發源地,使得其經濟繁榮能走在世界最前沿。美國作為識產權政策的有效運作者,使得其世界強國的領先地位得以鞏固。韓國作為知識產權戰略的強力推行者,為其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可見,知識產權的保護確實為‘發展之力’和‘繁榮之源’注入了‘利益之油’和‘生命之水’。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是國內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絆腳石。保護知識產權得當可以極大的促進創新,進而推動經濟迅速發展。但是,如果對知識產權保護過度,則為成為國際貿易的一種手段。西方國家憑借著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先發優勢,在國際競爭中往往能抓國內企業的把柄,后果是不死也會脫一層皮。例如,國內電容屏觸控芯片和固定電話芯片生產企業匯頂科技,今年就被美國觸控芯片龍頭廠家新思告上法庭。如果匯頂科技不應訴,國內手機生產商華為、中興等都可能因為失去美國市場而放棄其生產的芯片,應訴的話也將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因此,對于知識產權的重視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面臨維權難的困境。國內企業之間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逐年上升,盡管大多數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已經覺醒,但是在維權難處境下卻于事無補。我國知識產權保護主要通過行政救濟和司法救濟兩種途徑,行政救濟過程中地方保護主義是攔路虎,許多企業盡管侵犯了其它企業的知識產權,但是由于生產規模大為地方政府提供稅源,地方政府不僅不去監管反而聽之任之,甚至查辦過程中通風報信。而司法救濟由于侵權賠償金額較低使維權者處于弱勢。
提高對知識產權保護的認識是中國企業的必修課,它是企業發展壯大,走出國門的重要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將知識產權的保護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的相關制度,去除地方保護主義,未雨綢繆善對各種國際貿易中的爭端。
仰觀使命之大,我們滿懷豪情;俯察任務之重,我們更應該充滿自信。讓我們以更加堅強的意志、更加堅定的行動、更加堅實的步伐,更好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用知識產權為中國經濟的騰飛保駕護航。
湖南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以社會平等之衣暖流動人口之心
----強化公平機制實現流動人口科學管理
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流動人口管理工作,關乎民生,涉及穩定。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流動人口數量急劇增多,為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然而,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也不容忽視,不容樂觀的社會保障現狀、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不足、流動子女就學難等矛盾日益突顯,究其原因,根本上還是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社會發展不公。故此,需完善和創新流動人口保障機制,推進社會公平,實現流動人口科學管理。
健全社會服務機制,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障水平。當前我國流動人口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各方面都無法享有與本地市民同等的社會保障,城市流動人口,為城市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完全有權益享有自己貢獻的成果。為此,政府應該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針對流動人口進行系統、全面、細致、科學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運用現有的醫保、養老和商業保險體系,承接對于流動人口的保障義務。同時要不斷研究流動人口變化的社會保障特點,適時出臺社會保障、救助政策,為廣大流動人口提供應有的保障。
深化戶籍改革,保障流動人口享有合法權益。我國流動人口主要是以農村為流出地以城市為流入地,除了在就業、住房、子女教育和社會保障上下功夫外,還應針對農村現代化與城鎮化做好相當的權益配套措施。在積極推進和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進程中,積極探索和逐步取消束縛社會和經濟發展的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制結構”,放開戶籍限制,借鑒歐美日等國的成功經驗,采取社會保障卡或異地自動登記制度,使流動人口可以簡便、快速的融入流入地,與當地市民同享社會發展之成果。
營造公平社會氛圍,推進流動人口實現社會融合。由于城鄉有別,地區各異的社會福利和資源配置制度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多數流動人口,尤其是鄉城流動人口仍被排斥在流入地的社會建構之外。長期不能融入流入地的人口可能產生對整個社會的疏離感和責任匱乏心態,甚至形成對抗社會的心理,這對于整個社會的整合和穩定都是不利的,為此需要讓“外來人口”不再是“外人”。這不僅需要政府從制度層面著手,還需加強輿論宣傳,通過新聞媒介等手段來展示流動人口在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中的積極貢獻。此外,應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市民認同感,消除歧視觀念,以期營造有利于社會融合的和諧氛圍。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強化社會公平,完善流動人口管理,須內外兼修,標本兼治。加強政策保障是前提,政策是解決流動人口管理問題的強大外力;營造良好社會融合氛圍是解決問題的內在根本。只有積極爭取人口流動的有利因素,妥善解決流動人口民生之憂,牢牢抓住當下人口大規模流動這一歷史機遇,才能不負時代使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再造奇跡。
湖南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治國理政要從歷史文化中汲取營養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鑒和啟示。
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對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既有河清海晏的時和歲豐,也有波濤洶涌的兵戈擾攘,起承轉合間書寫出了一部治國理政的參考寶典。同時,歷史又是精華與糟粕并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也有“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厚黑學;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也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權謀術。善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融會貫通,化為己用,我們就能溫故知新、彰往察來。
歷史文化的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理想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大同”、“小康”等理想愿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價值觀念,“禮治”、“德治”、“賢治”等治理方法,構成了我們的文化基因,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改革開放后,中國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不曾脫離自己的歷史文化來搞建設、謀發展。事實證明,辦好中國的事,就得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為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尋找有用借鑒和啟示。
當今和未來中國的改革發展,關鍵要靠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再提升。而不斷回望歷史上的治理智慧,有助于我們找到解決今天問題的鑰匙。比如,“得其民,斯得天下矣”說的是政得其民,就要把人民滿意作為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攻堅克難要繼續踐行群眾路線、深化作風建設。比如,“奉法者強則國強”說的是依法治國,法律是社會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全面建設法治國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比如,“為政之要,惟在得人”說的是官員價值,如何讓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領導干部脫穎而出,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傳統智慧的營養永遠值得我們認真汲取。
披盡黃沙始到金,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對中華文化保持自信。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面向未來,中國歷史文化這個根基丟不得,堅守高度的文化自信,讓舶來品換上“中國芯”,就能守護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從歷史中汲取營養,按歷史規律辦事,治國理政就能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看過“湖南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