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江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廣開就業門路 助力社會發展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不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勞動力總供給都遠遠大于總需求。因此,就業問題是一道擺在國人面前的難題,就業問題不僅在總量上存在困難,而且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和區域性問題也很突出。如何擴大就業,不僅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解決好就業問題是維護國家穩定的關鍵。
經濟發展與就業一直是互動的關系,當前在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就業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態勢,勞動就業工作取得了較大的成效。面對取得的成績,我們更要客觀地分析我國就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
我國勞動力資源總量供大于求的矛盾較為突出。從勞動力供給方面來看主要有兩條途徑匯聚。一是勞動力新生力量。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人步入勞動年齡成為城市新生的勞動力,而城市本身無法將所有的新生力量吸納,從而產生就業壓力問題。二是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流”。從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情況看,每年轉移的人數處于一個較大的規模。這些人到城市里尋找工作,幫助城市建設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也逐漸超出了城市的承載量,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我國就業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也較為突出,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性別歧視主要是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主要體現為:一是用人單位在錄用名額中明確規定男性。二是用人單位即使錄用女性也會提高用人標準,實行與男性相異的雙重標準。三是用人單位在勞動合同中還會限制女性應得的基本權利,如生育權、婚姻權等。就業過程中的性別歧視,給就業工作蒙上了一層不公平的陰影,對解決就業問題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就業過程中特殊人群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幾年,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備受關注。一方面是大批民工進城之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部分技術標注高的工作崗位出現“用工荒”。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的頑疾,大學生因其學歷高、心氣高、實踐能力不足等原因,就業形勢令人咋舌,“畢業意味著失業”的現象越演越烈,給我國教育前景帶來了十分消極的影響。而殘疾人因為缺乏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沒有相關的對口工作而陷入就業難的困境。
茅盾曾言,必須在奮斗中求生存,求發展。針對我國當前的就業問題,首先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促進各大產業吸納源源不斷的勞動力;其次要采取積極政策措施,廣開就業門路;再次要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開展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最后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點,實行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好就業問題,百姓才能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國家才能富強。
江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告別霧霾天
離開央視休整一年的著名調查記者柴靜,帶著自己的公益作品《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登陸優酷頭條,這部由柴靜、優酷、人民網聯合首發的節目時長為100多分鐘,上線1天的點擊量已破599萬,被點贊6萬多次。可以看出人們對霧霾天氣的強烈關注。里面列舉了北京,山西等多地強霧霾天氣情況。與此同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深刻體會到了霧霾在存在,出門能見度低,呼吸道疾病發病率逐漸攀升,我們現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會看到很多戴口罩的人們……種種數據和事實都體現出中國百姓的“呼吸之痛”,人們原來出門打招呼都用微笑來展示,現在都用點頭,因為都帶著口罩微笑也看不出來,這就是我們的城市之傷。從“兩會”的講話中可以總結出,要想徹底告別霧霾污染天氣,應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入手。
第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今年兩會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是民意所在”,“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反復強調了這一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以來著力推進轉方式、調結構,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轉型,積極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要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去實現發展,已成社會共識,大家心里都明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粗放式增長的老路,再也走不通了。我國政府正在加大政策投入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其促進霧霾污染的徹底解決。
第二,官員轉換政治心態,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在認識上的達標是一方面,行動上是否過關是還需考量。盡管霧霾圍城頻頻敲響警鐘、觸動切身利益,等到真正決策壓縮落后產能,需要放棄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時,卻又患得患失、下不去手。還有些地方,仍抱有“先上馬再說”的僥幸心理,認為快速發展是自己的事、治污是別人的事,不搶抓眼下機遇就會在長遠上吃虧。凡此種種的錯誤心態,是導致領導干部不能下決心從行動上徹底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解決霧霾污染的根源所在。因此,要讓各級領導干部從心態上轉變,真正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思想,不能只一味注重GDP和個人政績,更應從自身切身利益,從百姓生命健康出發,讓高能耗,高污染項目徹底遠離我們的生活。
第三,公眾積極配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話題,一個國家要想真正強大就一定離不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建設。而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更多的是停留在政府治理和專家保護上,作為最廣大的群體——公眾的力量沒有被調動起來,因此,要公眾積極配合政府,真正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加強。人民大眾可以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每天堅持能走路就不乘車,能乘車就不開車,減少尾氣的排放,為解決霧霾問題作出貢獻;公眾也可以將自己發現的嚴重污染企業,高能耗或高污染項目向媒體或政府舉報,徹底杜絕這些企業滋生的空間。
空氣污染不能靠大風來解決,而要從政府加大治理力度,官員轉變錯誤心態和公眾積極參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來解決霧霾污染的嚴重問題。
江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警惕“軟政績”釀成“硬錯誤”
當前,對那種熱衷于抓大項目、修大馬路、建大廣場的“硬政績工程”,群眾已經比較了解,大部分領導干部也都“心存顧慮”,不敢率性而為了。但也有一些領導干部開始熱衷于打造“軟政績工程”,如搞所謂“某某模式”“某某經驗”等。“軟政績工程”具有投入成本低、監管難等特點,更具隱蔽性和迷惑性,人們對其表現形式、主要危害、解除之道尚缺乏關注。因此,我們要警惕“軟政績工程”,防止“軟政績”演變成“硬錯誤”。
現實生活中,“軟政績工程”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制造典型經驗、培育典型模式,而實際工作并無太多亮點;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把“小典型”做大,目的是制造轟動效應,以引起上級部門注意;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借助專家學者和媒體,把自己的一些做法總結成所謂“典型經驗”進行宣傳,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撈取“政治資本”;有的領導干部熱衷于參加上級部門、單位的調研成果評選,為此不惜大做表面文章,借以獲得上級領導的認可、社會公眾的關注。諸如此類的“軟政績工程”,與真正形成工作亮點、總結工作經驗背道而馳,其實質是為領導干部自己的升遷“造勢”。
“軟政績工程”泛濫,無疑會造成巨大危害。“軟政績工程”助長了形式主義。事實上,“軟政績工程”就是一種形象工程,熱衷于此的領導干部必然喜歡做表面文章、嘩眾取寵,其結果就是導致形式主義泛濫。如果不堅決反對和糾正這種形式主義,任其發展下去,就會腐蝕黨的干部隊伍,妨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敗壞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軟政績工程”還勞民傷財。為模式而造模式、為典型而造典型,不可避免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更嚴重的是,一些脫離實際的“典型經驗”“某某模式”一旦大范圍推廣,勢必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軟政績工程”更影響黨群干群關系。領導干部是體現我們黨形象的“窗口”。一些領導干部熱衷于制造“軟政績工程”,不真抓實干為群眾謀利益,勢必影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破壞黨的形象;勢必使我們黨與群眾之間形成隔閡,影響黨群干群關系。
同志一再強調,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政績觀。這就要求我們高度警惕“軟政績工程”。消除“軟政績工程”,需要多方面協同努力。領導干部應深刻認識到,真正的政績是為人民群眾謀福利,是干出來的,不是吹出來、造出來的。只有經得起歷史、實踐、人民檢驗的政績,才是真正的政績。領導干部的政績如何,應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與評判。這就需要進一步暢通渠道和路徑,更好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加強群眾對領導干部政績的監督和評判,防止領導干部“自說自話”,避免上級部門“一錘定音”。同時,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領導干部政績考評體系,從制度上削弱領導干部大興“軟政績工程”的沖動。在選人用人上尤其要樹立尊重實干、鼓勵實干、崇尚實干的導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真抓實干、埋頭苦干的良好風尚,讓那些只會說不會做、只會“制造政績”不會創造政績的投機取巧之人沒有市場。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如何才能不被喧囂的輿論左右。應該懂得,真正的觀察必須尊重事實的完整與準確,而不是腦補真相輕易做出價值判斷。
看過“江西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