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考申論范文精選
遼寧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一)
堅持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平衡結構
全面小康,重在“全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協調發展”強調的正是“全面”二字,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為全面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推動協調發展、形成平衡結構,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區域、城鄉、經濟和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系上。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但跑過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調整關系,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否則“木桶”效應就會愈加顯現,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謀劃“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在優化結構、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講的是發展水平,“全面”講的是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如果到2020年我們在總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務,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更加嚴重,短板更加突出,就算不上真正實現了目標。《建議》提出增強發展協調性,重點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我們應該根據這一精神,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專門研究、集中攻關,提出可行思路和務實舉措,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
收官之戰,講究平衡之道。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的小康,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進步。7017萬農村貧困人口能否同步小康?2.5億城鎮外來常住人口如何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如何在生產能力迅速擴大的同時,提升優質生態產品的提供能力?《建議》指出,針對現階段我國社會事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一些明顯短板,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進一步增強發展整體性。實際上,越是短板,越具有后發優勢;越在薄弱環節上多用力,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和明顯短板,越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從而解除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下好“十三五”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決戰制勝的要訣。在一棒接著一棒跑、一鼓作氣向終點線沖刺的歷史時刻,以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我們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寫下更加強勁的新篇章。
遼寧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二)
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干凈飲水、安全食品、優美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環境惡化及其對人民健康的影響已經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成為突出的民生問題。扭轉環境惡化、提高環境質量,是事關全面小康、事關發展全局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加大環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五中全會重點從這六個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為綠色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會描繪的藍圖為引領,切實把生態文明的理念、原則、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我們才能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
推進綠色發展,真抓實干才能見效。進一步提高綠色指標在“十三五”規劃全部指標中的權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環境質量作為更具約束性的硬指標,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政策制度保證。無論是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還是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都是為了盡快遏止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筑牢綠色發展的底線。
保護與發展并不矛盾。隨著對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面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轉型升級添加強勁的“綠色動力”。抓住綠色轉型機遇,推進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術創新,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我們完全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雙贏。
風物長宜放眼量。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牢牢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守住生態文明紅線,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們就一定能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發展目標,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為中華民族贏得永續發展的光明未來。
遼寧公考申論范文精選(三)
架起心靈溝通的“文化橋梁”
文化與思想的交流互鑒,讓那些承載各民族基因的文化傳統,成為孕育新傳統的舟楫便道,最終達到文明的“1+1>2”
“人的心如同降落傘一般,如果不張開,根本無法使用”。用這句話來形容國家之間的交流交往,再合適不過了。縱然遠隔山海,只要心靈相通,也將會是天涯比鄰。而最能叩開人們心靈大門的那聲“門鈴”,恐怕非文化莫屬。
這樣一種情形,正在被譽為“東亞文化之都”的泉州上演。11月8日,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暨第二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在泉州開幕,活動將一直持續到15日。聆聽飽含古典韻味的渺渺南音,寓目蘊藏精湛技藝的提線木偶,觀看來自雪山佛國的唐卡藝術展……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代表歡聚一堂,在文化的交流律動中,感受著彼此的魅力。正如一位現場觀眾所言,很多時候,國與國、民與民之間,其實只有一曲古音、一場劇目、一杯清茶的距離。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說當年,在工業革命浪潮的推動下,經濟領域的互聯互通,讓“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那么時至今日,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一體化趨勢逐漸增強情況下,大家互通有無的,就絕不僅僅只有物質生產,更有精神文化。也正因此,我們才能共聚于泉州,用不同的語言在同一個論壇上溝通對話,讓不同的膚色在同一個舞臺上翩躚起舞。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串起沿途國家地區的交往,文化交流正可以編織起心靈的紐帶。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中國的茶葉漂洋過海傳到英國后,鑄成了舉世聞名的下午茶文化,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一位哲人曾指出,彼此交換蘋果,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思想,那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初冬依然溫暖的泉州,深蘊歷史的文物與飽含激情的藝術作品交相輝映,文化與思想的交流互鑒,讓那些承載各民族基因的文化傳統,成為孕育新傳統的舟楫便道,最終達到文明的“1+1>2”。
每一次的文化交流,也是一次文明自我省視的機會。此次藝術節中,還將舉辦“第三屆亞洲文化論壇”,日本的茶道大師、中國的作家學者、各個國家的文化官員,將以“‘一帶一路’建設與亞洲文化對話”為主題,共同規劃和展望亞洲文化的未來前景。相信,來自13個國家和亞洲合作對話組織近百名嘉賓的“泉州論劍”,一定能形成廣泛共識,為亞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歷史上,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起點,貿易鼎盛、商賈云集,“厘頭赤腳半蕃商,大舶高墻多海寶”;而客商習俗各異、形式不一的文化,又給泉州烙刻下多元的印記。正因此,泉州才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館”。如今,站在建設“一帶一路”的風口,行進在合作共贏的路上,我們更需要架起文化的橋梁,敞開交流的心靈,讓文化多彩,讓民心互通。
看過“遼寧公考申論范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