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公考申論經典范文
青海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一)
化解群體性怨恨 人心需多一份寬容與平和
“沖動是魔鬼”。當年,喜劇電影《有話好好說》在全國熱映,讓廣大觀眾在會心一笑的同時,體會到這么一個道理,在面對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時候,沖動、憤怒、怨恨都是愚蠢的,那樣只能把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甚至出現違法犯罪等難以預料的后果。現實中,我們越來越感覺到群體性怨恨的存在,比如,因為一點小事動輒就破口大罵甚至拳打腳踢;飛機上為了座位、行李等問題上演“全武行”;只要有涉及官員或富人的負面消息線索就“群起而攻之”,等等。在不知不覺中,“群體性怨恨”演變?yōu)橐环N風氣,成為了社會的“心病”。
究其原因,很多人感覺“活得太累了”、“壓力太大了”,只能選擇泄私憤、冷暴力甚至肢體沖突的方式。從國家層面看,我國也確實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各類矛盾交織在一起,社會公眾容易受到一些外在的影響或刺激,點燃自己“火爆”的脾氣。化解“群體性怨恨”,醫(yī)治社會的“心病”,個人、社會、國家都有相應的責任。只有共同努力,讓人心多一份寬容與平和,才能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個人要注重修身律己,做到寬以待人。中國古人圣賢就有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很多重要論述,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等等,這些都為我們個人加強自身修養(yǎng)、提升文明素質提供了重要遵循。“心病還須心藥治”,面對矛盾、不公和委屈時,每個人要通過全面的自省、深刻的自警,多看自己的缺點、包容別人的不足,讓自己一顆憤怒、怨恨的心平靜、淡定下來,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在“爆發(fā)”的標準下,把個人的“任性”建立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
社會要營造良好氛圍,為人際關系增加“粘合劑”。社會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人看清自己、反思自己。社會團體、民間組織要創(chuàng)新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方式,多采用淺顯易懂、樂于接受的方式,讓群眾深知寬容與平和之益、憤怒與怨恨之害,并及時做好矛盾預警、糾紛調解、突發(fā)性群眾事件處置等工作,營造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良好氛圍。新聞媒體也要樹立鮮明導向,多宣揚寬容為人、平和處世的個人典型,多傳播社會正能量,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學會保持寬容、克制和冷靜。
國家要加強教育引導,同時提供法制保障。要堅持教育先行,教育引導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講文明、懂禮貌、樹新風,正確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不“鉆牛角尖”,不過分較真,堅決防止各種暴力化和憤怒化傾向,努力把人際關系中的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同時,加強相關立法、執(zhí)法、司法工作,對由于憤怒、怨恨而引發(fā)的不良后果甚至是違法犯罪問題,堅持依法處理,絕不姑息遷就,讓群眾從反面典型和深刻教訓中得到啟示。
應該看到,一個文明的人,不僅需要健康的肌體,更需要健康的心靈。讓人心多一份寬容與平和,消解群體性怨恨,不僅是文明社會的需要,也是我們擁有幸福生活的呼喚。
青海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二)
教育公平是推動社會長遠發(fā)展的基石
教育關乎個人命運,我國自古就有“鯉魚跳龍門”的說法,指的就是億萬國人期盼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教育更關乎國家繁榮昌盛,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望。教育公平,是孔子、柏拉圖等東西方仁人志士追求千百年的奮斗目標,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和長遠發(fā)展的基石。
然而,現階段卻發(fā)現教育公平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區(qū)域、城鄉(xiāng)之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成本高等問題叢生,招生政策的不合理甚至導致了腐敗現象的滋生。采取切實措施,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對于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改革資源配置模式。當前,我國城鄉(xiāng)、區(qū)域、階層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問題突出,貧困家庭的子女上學難,上好學更難。解決這些問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將教育資源向遠郊地區(qū)、普通中小學和民辦中小學傾斜,對不同需求的個人和群體投入不同的教育資源。鼓勵各種社會力量和政府合作辦學,妥善解決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在城鄉(xiāng)間調配教師資源,為農村學校的優(yōu)秀師資提供與城市同等的待遇,并對教學成果給予激勵,以實現教育資源的公正配置。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制定科學政策。名校點“招”變點“鈔”成為當下熱議話題,這一現象加劇了亂收費現象,導致腐敗滋生,使受教育的機會更加不平等。為此,還要完善公正的教育制度,通過完善的法律保障教育公平的實現。強化對招生特權的約束與懲處。針對“特殊類型招生”腐敗重災區(qū),加大教育領域的制度規(guī)范和執(zhí)法監(jiān)察力度。同時,打破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的格局,對中小學實行平等的教育政策。
解決教育公平問題,需要增加政府教育投入。我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尤其是農村教育經費的不足,加劇了城鄉(xiāng)教育的不平衡。政府應當均衡安排義務教育經費,支持和引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另外,完善扶貧助學機制,確保困難家庭子女就學。為縮小教育的城鄉(xiāng)差距和區(qū)域差距,可通過國家助學貸款、農村校舍改造、農村薄弱學校改造等措施,矯正此前農村教育投資嚴重短缺、城鄉(xiāng)教育差距嚴重等問題,保障貧困家庭的子女享有教育的機會。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基礎工程之一,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基石。曾經說過“教育是民生改善的來源,傳承文明的載體。”只有實現教育公平,才能實現社會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的基石打牢了,才能為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復興書寫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
青海公考申論經典范文(三)
遵從平等權利 善待生命
從大學生動物園潑硫酸到女子“虐貓事件”, 從獵殺野生黑熊到“活熊取膽”, 從偷獵藏羚羊到“屠狗風波”……無不顯示著人類對動物的虐待。
人類緣何熱衷于這樣或者那樣地虐待動物呢?原因有四:其一, 出于某種一時的喜好, 如大學生動物園內硫酸潑熊;其二, 出于經濟利益, 如每年不計其數的象牙;其三, 出于衛(wèi)生需要, 如狂犬病引發(fā)的“屠狗風波”;其四, 出于醫(yī)療的需要, 如熊膽。
但一幕幕血腥凄慘的場面擺到大眾面前時, 那些虐待動物的人也遭受到了人們的譴責。人, 作為大自然家族的一員, 與動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縱使人擁有最高的智慧, 也不能隨意作踐自然, 虐待生命。任何一種物種的消失, 都將對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無法預料的影響, 因此, 我們要敬畏自然, 善待生命。
敬畏自然, 善待生命, 就是要賦予動物以平等的“倫理”權利。人作為生態(tài)系統中的一員, 要遵循生態(tài)系統的規(guī)則:其一, 不能對任意一種動物亂殺濫捕, 保障任一個體的生存都具有生態(tài)意義上的倫理地位。其二, 在動物為其生態(tài)功能, 比如供人食用、制作裘皮或者入藥治病而犧牲的時候, 個體的倫理權利表現為不應遭受無謂甚或無度的痛苦。
敬畏自然, 善待生命, 就是要賦予動物以平等的生存權利。動物融入人類生活, 要確保生存權利, 不能因為某一地區(qū)發(fā)生疫情, 就“一刀切”, 把某一地區(qū)的動物消滅掉, 剝奪他們的生存權利。假如在人類社會發(fā)生了某種傳染病, 是否也想動物一樣給予捕殺抑或是其他的極端處理方式呢?
敬畏自然, 善待生命, 就是要賦予動物以法律意義上的福利。動物, 融入人類生活, 成為人類生活中的一員, 應該與人類一樣享有不受饑渴的自由, 生活舒適的自由, 不受痛苦、傷害和疾病的自由, 生活無恐懼和悲傷的自由, 表達天性的自由。保護動物福利, 在某種意義上講, 是人類社會文明和諧的標志, 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反應出人類對待生命的基本態(tài)度。
敬畏自然, 善待生命。只有認真了解天空才能扎根大地, 只有認真了解地球才能使生命扎根于地球, 只有認真了解生命才能扎根生命。
看過“青海公考申論經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