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公考申論范文
甘肅省公考申論范文(一)
源遠方能流長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繼承
從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到社會主義文化的百花齊放,從深淺墨色的山水畫到結合西方油彩的彩墨畫,從古老手工織造技藝到國際秀場上民族服裝驚艷亮相......歷史走過5000年,朝代更迭,華夏民族之魂——文化始終如一。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精神之根、文化之脈。在面臨著社會轉型重任、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同樣需要向傳統文化借力,在歷史中汲取先人智慧。
這條路并不是簡單的復原傳統文化。正如齊白石說過的“學我者生,似我者亡”那樣,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有選擇的繼承,發揮其在當代的作用,更要能結合時代要求,予以創新、創造,讓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綻放新光芒。
說“只有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繼承傳統文化的前提是要保護傳統文化,從中挖掘文化內涵。當前,傳統文化日漸式微,在各個領域不同程度的出現“失語”現象。傳統文化“失語”,會讓我們失去精神信仰,失去價值方向,失去民族自信。只有做好了保護工作,才能夠深入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研究,從而才能為今天的發展提供源泉和精神動力。
要想讓傳統文化在時過境遷的今天依然能發揮現實效用,離不開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南京云錦與時裝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出云錦新裝,讓云錦走出了研究所;同志在國事訪問中頻頻以民族傳統服裝的改良樣式現身,不僅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向世人展示了傳統服裝在今天的實用性。“歷史的發展是一個不斷突破傳統,又不斷形成傳統的過程”,只有在傳統文化的原有基礎上,不斷研究創造,推陳出新,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傳統文化也才能呈現生機與活力。
創造性繼承首先要求觀念的轉變,意識的提高。其次也需要充分、專業的人才隊伍的支撐。與此同時,“開放包容,方能集汝精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要把傳統文化帶進世界,與世界文化交流,在碰撞中激蕩火花。
守護優秀傳統文化,就是守護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與血脈;弘揚并利用傳統文化,就是挖掘中華文明建設的新力量。當我們開始重視起傳統文化,繼承傳統、突破傳統、創造傳統,我們一定能書寫出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甘肅省公考申論范文(二)
走出去的中華文化
在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場,往往會有這樣的尷尬:“走出去”因語言和文化障礙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紹中國歷史、正面展現中國現狀的產品少之又少;以外國人為受眾目標的文化活動,參加者大多是為捧場而來的“熟面孔”,對外文化交流演變成自娛自樂;認為文化就是文藝,國外演出接二連三都是文藝團體,給外國人造成中華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主導、財政埋單,片面追求規模、速度和轟動效應,因過多的公款投入和過濃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慮和反感。
上述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根由。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急切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自然會產生急于得到別人承認的心理。當此之時,一定要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探尋新的思路,從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和營養,擯棄不由自主的急躁和沖動。
第一,要順其自然。文化傳播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國家的興盛和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隨。中國歷史上的“萬邦來朝”,并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國家和社會良性發展的需然。因此,只要我們保持住發展勢頭,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需將有質的飛躍。
第二,要依托經貿。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而是附著于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伴隨著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后傳入中國,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奔馳”和“寶馬”、美國大片和“蘋果”,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
第三,要立足民間。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采取的普遍做法。
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第四,要體現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培育和創造了各自獨特的傳統和文化,共同構成當今世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中華文化需須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和風范,尊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并舉,避免造成中華文化單向強勢輸出的印象。
甘肅省公考申論范文(三)
就業為社會全面發展固本強基
伴隨著各地“女性職工產假延長”相關政策的出臺,關于產假延長和女性就業之間關系的討論迅速在網上展開,有人認為,產假的延長并不會影響女性就業,作為一項社會福利應當予以支持;也有人認為產假的延長將直接導致企業用工成本增加,更多的企業在招聘傾向于排除女性求職者,造成女性就業難。其實兩者的觀點都無可厚非,不過是立足點不同而已,然而我們更應該意識到,這一現象背后的就業公平問題,才是我們需要去面對解決的關鍵所在,只有保障好就業公平,才能為社會全面發展固本強基。
促進就業公平是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我國作為人口大國,每年有七百多萬應屆畢業生從高校走向社會,加上其余社會人士,就業人數多已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然而在這強大的就業壓力下,仍存在種種就業歧視現象,如“限招男性”、“工作經驗兩年以上”等自不必說,更有面試過程中設置層層阻礙的企業。可見,就業公平問題已成為時代之痛。當應屆大學生因無工作經驗而受歧視,女性因生育問題而遭到企業抵制,當進城務工人員因身份問題而遭不公正待遇,我國長久以來致力于解決的就業問題必將阻礙重重。因此,惟有保證就業過程中的相對公平,才能緩解國內就業壓力,支撐我國解決就業問題的總體布局。
促進就業公平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必要手段。企業作為以營利為目的的社會組織,其在選用員工方面確實有自主權,并且為了節省人工成本以及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而對某些群體、某些方面產生就業歧視是必然的。然而這樣的行為真的符合企業的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一個企業的發展應該有長遠眼光和遠期發展戰略,而不僅僅是拘泥于當前利益。同時,企業作為社會組織,理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促進就業正是當前國家提出的重點舉措,企業理應發揮出自己的價值,以公平之心面對每一位應聘者,以平等姿態對待每一位員工。唯有如此,才能讓員工認同并且為企業發展奉獻力量,才能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
促進就業公平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堅實保障。就業是民生之本,有了就業才有收入,民生才會逐步改善,社會才會安定,然而現實中的就業不公平現象卻阻礙者這一民生之本的解決。就業歧視歷來就有,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這一行為卻變得越來越嚴重,乃至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社會影響。歸其根本,是因為物極必反,人們的默默承受是有限度的,當就業不公平現象越來越嚴重,影響越來越多人時,當缺少合法渠道來維護公平時,難免有人會采取過激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造成嚴重后果,甚至影響社會穩定的大環境。我們不該以看娛樂新聞的心態冷眼旁觀,而應找到這些行為的根本。唯有發現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并積極促進就業公平,才能更好的保持一個平穩運行的社會環境。
當一個國家重視就業公平問題,保障大眾平等的就業權,并提供廣泛的申訴渠道加以保障之時,這個國家的就業問題才能良好解決,這個國家的廣大群眾才能甘愿為國奉獻,這個國家的全面發展才能有堅固的資本和基礎。
看過“甘肅省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