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公考申論范文
湖南省公考申論范文(一)
讓廉潔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匡正選人用人風氣,實現政風清新、吏治清明,是從源頭上治理和預防腐敗的根本之策。在全社會范圍內大力倡導和弘揚廉潔文化,讓廉潔成為一種潮流、一種風習、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追求。廉潔文化是指在社會群體中,由政府倡導的與主流文化相適應的價值觀、道德觀以及相應的行為模式。具體來說,就是在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生活中,遵守公認的社會規范,在社會群體中逐漸被認同、被普遍化的以廉潔為導向的認知模式與行為模式。
廉潔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體系,它在抵制腐敗觀念、遏制腐敗行為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功能。“物需自腐,而后蟲生。”各種消極腐敗現象,與黨的宗旨水火不容。加強廉潔文化建設有利于拒腐倡廉觀念的形成,有利于遏制腐敗風氣的蔓延,有利于控制腐敗行為的發生。針對當前的實際,我們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大力推進廉潔文化的建設。
第一,要以廉政文化建設帶動廉潔文化的發展。與個人相比,組織的力量是強大的。因此,在廉潔文化建設中,廉政文化建設是重中之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重要的是要文化規范和政治規范雙管齊下,形成一整套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制約機制。要把廉政文化建設納入反腐敗源頭治理總體規劃,建立測評體系,不斷完善措施,加強制度建設,加大懲處力度,優化從政環境,為推行廉政文化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第二,要注重發展面對社會大眾的廉潔文化,普遍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準。要創作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充分利用教育功用較為有效的電視、報刊、網絡等大眾媒體,發展社會廉潔文化,增強反腐倡廉教育的輻射力和滲透力,營造廉政的優良文化環境。要讓廉潔文化進家庭、進社區、進單位、進學校,從每個家庭做起,筑牢拒腐防變的社會文化基礎。
第三,廉潔文化的建設要加大對青少年的廉潔文化教育力度。孩子是一張白紙,今后的生活如何描繪,主要看家長和社會的教育。因此,廉潔文化建設要從青少年抓起。要發揮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大廉潔文化教育力度。要利用好第二課堂,開展好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學習廉潔文化的自覺性。同時,要創造一個德育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逐步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廉潔文化教育體系。
廉潔文化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應該把廉潔文化作為政府執政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性工程來抓,使廉潔意識內化為思想準則和道德準繩,外化為倡導廉潔的自覺實踐。國家有責任、有義務大力倡導和弘揚廉潔文化,讓廉潔成為一種潮流、一種風習、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追求。
湖南省公考申論范文(二)
以破冰勇氣 確保公車改革改好
車輛配備范圍過大、運行管理成本偏高、公車私用等問題突出……黨的以來,中央高度重視解決公務用車突出問題,無論是出臺八項規定還是制定《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都對公車管理和改革作出了明確規定,為推動公車改革提供了強勁動力。
車子本是一種交通工具,公車之用在于方便公務人員辦理公事,但當權力失去有效監督制約,公車配乘就會脫離其本來功能,變成一種排場。古代官場有所謂“八抬大轎”,算是威儀赫赫。而今天的公車,動輒三點幾甚至以上排量,定價幾十萬元。全國每年的公車消費,據估計以千億元計,又孳生出公車私用、開特權車等腐敗現象,民怨極大。
公務用車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僅在于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負擔和浪費,公車私用、濫用還給黨和國家形象抹黑。普通群眾未必全面了解公車使用的真實情況,但那些堂而皇之出現在娛樂場所、度假勝地的公務用車一次又一次刺痛了民眾的眼睛,寒了老百姓的心,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也由此受損。
諄諄告誡,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從治理“車輪上的鋪張”,到深化“車輪上的改革”,從創新提供方式,到有效保障公務出行,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是貫徹落實八項規定精神的具體措施,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的重要內容,是順應民意、維護黨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彰顯了我們黨自我革新、自我完善的決心與勇氣。改革,在阻力中前進。
公車改革首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善于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做好新舊制度的有機銜接,就能激發落實的合力,做到抓鐵有痕、善作善成。
公車改革也是一次深刻的利益調整,需要妥善處置、平穩推進,務必以更有效的舉措、更細致的工作來推進改革。對公務人員,應明確公務交通補貼不是福利,不得以補貼的名義變相發福利,更不得既領取補貼又違規乘坐公車。對司勤人員,則要堅持以人為本,妥善安排轉崗就業和相關保障,只有充分維護其合法權益,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營造積極和諧的改革氛圍。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公車改革自上而下進行,中央國家機關率先推進車改。這是對各地各部門的示范和激勵。堅持一級做給一級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我們就一定能發揮公車改革“徙木立信”的作用,樹立萬眾歸心的改革信用,積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力量。
湖南省公考申論范文(三)
逐步消除灰霾促進綠色發展
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逐步消除灰霾、促進綠色發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應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能源結構、生產方式、制度設計和評價體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逐步消除灰霾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能源結構綠色化。逐步消除灰霾、促進綠色發展,需要大力發展低碳產業、綠色產業、循環產業。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推動能源結構綠色化。從供給側推動能源結構綠色化,應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替代煤炭的力度,促進天然氣成為主力能源,引導支持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推廣應用,使整個能源結構更加綠色清潔。大力推進分布式發電,加快建設電力市場,放開上網電價和銷售電價,釋放降電價、促發展的改革紅利。構建能源互聯網,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逐步消除灰霾、促進綠色發展,需要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一方面,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低端產業和低附加值產業、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促進廢棄物循環處理,降低廢水、廢氣、廢渣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提高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產業和高附加值產業的比重,主要依靠提升產品附加值水平促進增長。此外,還要建立綠色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普及推廣綠色低碳、節能環保高效的技術和產品。
推動制度設計綠色化。制度建設對于灰霾治理和綠色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應加快補齊制度短板,以系統完善的制度體系為綠色發展提供保障。進一步健全污染物排放監管制度,嚴格制訂排放標準,嚴格監管污染物處理系統的運行和維護。構建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生態環境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等制度體系。為環境保護設置法律高壓線,有效約束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行為。特別是對于超排直排、造假逃避、縱容違法、以罰代刑等行為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相關行業協會應建立企業誠信評估體系,并定期公布黑名單。
推動評價體系綠色化。標準就是導向,就是底線和紅線。確立科學標準,能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在生產生活各領域精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為逐步消除灰霾作出積極貢獻。應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的基礎上,借鑒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經驗,建立科學合理的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與綠色發展公眾滿意度調查緊密結合,使理論測算結果更接近公眾的實際感受。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科學設定綠色發展和逐步消除灰霾的遠期、中期、近期目標,并建立完整、客觀、對比性強的量化指標體系。加強統計監測和執法監督,注重評價效果以及后續跟蹤完善。
看過“湖南省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