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公考申論范文
遼寧省公考申論范文(一)
當一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響徹神州大地,全民創業的熱情被激發,其中更是少不了意氣風發的大學生。各色的大學生創業團隊,猶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令人欣喜也讓人擔憂,大學生畢竟初出茅廬,這種一窩蜂似的創業形勢,容易重蹈美國50年代淘金熱的覆轍。因此創業雖好,但也需慎重對待。
“求木之長者比固其根本”之所以說大學生創業需要理性,是因為我國現在的創業條件并不成熟,每年創業的死亡率極高,尤其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空有滿腔熱情,缺乏實戰經驗,最后慘淡收場。其實在創業的道路上,困難多的數不勝數。首先大學生創業之初會面臨資金短缺的困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創業資金扶持,創業項目的運轉就會處于癱瘓狀態。其次是創業經驗的缺乏,大多數創業者缺乏創業所需的實際經驗,人脈積累,財經知識,空有想法也無法實現。那么,大學生創業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先就業再創業,奠定堅實的創業基礎。“風物長宜放眼量”,擁有長遠的眼光,才是成功的關鍵,對于大學生而言,因為年輕,所以自身的儲備不足,這種時候貿然創業是不明智。所以,在企業中磨練自己,激烈的競爭會讓大學生成長進步更快,經過幾年的鍛煉既能增加物質財富的積累,贏得人生中第一桶金,為后期創業提供經濟支持。另外,工作的過程其實就是與人交往的過程,互相增進交流取長補短,數年之后所積累的眼界和能力就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說萬丈高樓平地起,羽翼豐滿會讓我們飛的更好,更高。既然如此,創業又何必急于一時,準備完畢再整裝出發,大學生的創業道路才會走得更遠。
依托互聯網,插上創業騰飛的翅膀。現如今“互聯網+”的概念席卷神州,創新創業也可以憑借互聯網的共享性、集群性,大幅度提高創業的出生率、成功率。眾籌、微商等概念蜂擁而出,以網絡的形式整合了社會各界的資源力量,群策群力讓創業之火得以洶涌燎原。當然想要依托互聯網,只靠大學生是遠遠不夠的,政府部門和單位應該積極引導,像一樣,為創業創新代言和站臺,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在當下的網絡信息時代,施展自己的創業抱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我們每個人只要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哪怕前路刀山火海,亦心如磐石。那么相信終有一天我們都能在商海中嶄露頭角,開辟自己的新天地。
遼寧省公考申論范文(二)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構建美麗綠色中國
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在談到環保護問題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生動形象的表達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實現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均衡協調發展,是21世紀中國給予世界的一個承諾,也是給我們炎黃子孫的一個承諾。
提高環保意識,為生態文明建設架起“高壓線”。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然而近年來人們的環保卻大大降低,過去的青山綠水變成了現在的禿山黑水,過去的藍天白云變成了現在的“烏云密布”。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臭水溝到處都是,垃圾堆隨處可見,蚊飛蠅舞,生態系統早已超負荷,自然法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早已懸掛于我們的頭頂。此時若還不能警醒,觸碰了生態系統的底線,最終我們的文明時代將一去不復返,美麗中國的夢想也將如“天方夜譚”。生態文明建設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只有全社會提高環保意識,為生態文明架起“高壓線”,才能唱響“美麗、綠色”的“主旋律”。
創新監管方式,為生態文明建設筑起“防火墻”。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而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卻頻見報端,其中2014年4月蘭州水污染事件的發生根本因素在于蘭州市對自來水的監管不力,致使市民飲用水苯含量超標,引發了一場搶水風波。類似的事例也不在少數,這不僅影響了群眾的日常生活,更有甚者會危及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鑒于此,創新監管方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通過實行第三方檢測,確保檢測的公平公正性,為生態文明建設筑起一道“防火墻”,走向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新時代。
厘清部門權責,為生態文明建設撐起“保護傘”。地方政府是落實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的責任主體。當前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職能定位、職能手段、條件配套方面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地方政府履行生態文明建設職能的動力、能力、持續力不足,阻力較大,職能履行情況與社會期盼還有很大差距。江蘇靖江水污染事件、湖南鎘大米事件的發生,就在于之前地方政府權責不明。因此,必須進一步厘清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職能,著重向縣域基層下沉執行力量,加快地方政府生態文明建設職能的轉變進程,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強的后盾。
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只有秉承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構建美麗綠色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遼寧省公考申論范文(三)
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
文化與科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先進文化理念是科技創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變革的有力杠桿。作為國家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北京市海淀區依托科技產業發展的引領優勢和深厚的人文氛圍,大力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積極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取得了明顯成效。
深入把握文化與科技的關聯性。當前,文化與科技的交融日益廣泛和深入,科技已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成為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引擎。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深入把握文化與科技的關聯性,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塑造著一國人民的精神氣質與思維方式,承載著引導社會進步與提升社會文明的重要功能。因此,先進文化理念能夠從主導價值取向、激發創新活力、提高思維水平等方面對科技創新起到引領作用。同時應看到,科技創新是推動文化生產方式變革的有力杠桿。縱觀人類歷史,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生產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科技創新不僅能提高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而且能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而創新文化發展的內容和形式,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充分認識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必要性。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居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不僅有利于豐富文化樣式業態、滿足人們多樣化文化需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利于我國掌握文化發展主動權、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而且可以為科技創新提供方向引領、智慧源泉、氛圍保障,有利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近些年,海淀區立足優勢、搶抓機遇,積極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著力以科技發展催生文化產業新業態。“十二五”時期,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4.6%,遠高于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十三五”時期,我們將在基于體驗經濟、教育和學習、工業與制造的文化科技生態建設上持續發力,形成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的產業布局。
不斷推出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的新舉措。促進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發展,必須適應時代發展要求,不斷創新政策舉措。一是創新監管方式。深入研究科技發展趨勢和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規律,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監管方式。例如,當前基于互聯網的直播、網紅等泛娛樂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如何因勢利導、促使其科學發展,需要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總結規律、創新監管。二是搶占產業制高點。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涉及面廣、新業態多,應在戰略布局上有的放矢、突出重點,推動文化領域共性技術、文化產品生產服務技術、文化傳播信息技術等實現突破,搶占產業制高點。三是構建高效服務體系。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具有跨行業、跨領域的特點,既有賴于科技企業、文化企業基于市場機制的跨界融合和產品創新,也有賴于政府部門搭建跨界交流、分享和協同的平臺,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海淀區把完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作為重點,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整合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統一服務平臺,優化網絡服務環境,既有力推動了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又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豐富、便捷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看過“遼寧省公考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