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公考申論經典范文參考
福建公考申論經典范文參考(一)
——讓生命之花精彩綻放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一個人外在的行為必然受他內在的思想價值觀念所驅使,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價值判斷以及行為選擇。當前我國屢次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根本原因在于真善美價值觀的缺失,因此,弘揚社會良好道德風氣,讓道德如同春風化雨般滋潤靈魂的土壤,才能實現生命之花的精彩綻放。
傳統國學是道德弘揚的源頭之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傳統國學經典中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本源知識,正如同志所強調: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不能從課本中抹去。而正是因為傳統道德價值觀念的缺失,才使得學校中暴力事件的產生,社會中“人心不古”案例的頻發,因此,弘揚道德,傳統國學經典不能缺席,它是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一把利劍,是驅散道德迷霧,醫治道德病痛的一劑良藥。
學校教育是道德弘揚的關鍵所在。“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一個健全人格的塑造離不開較好習慣的養成。而好習慣的培養,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學校教育也很重要。塑人如同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而這個“本”與“根”即真善美道德的弘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該重視對于學生良好道德品德的培養和熏陶,一方面要將傳統國學經典納入到課程的科目選擇中,另一方面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道德教育活動,通過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讓大家認識到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從內心深處向美德靠攏,讓自己的生命之花精彩綻放。
身體力行是道德弘揚的最終目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價值觀的生命力在于實踐,在于每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捫心自問:在對不良社會風氣進行批評、指責的時候,是否想到“我”也是社會不良風氣的制造者?有句話說的好,“你就是他人的環境。”一個人的嘉言善行,就是對美好道德品德的無聲詮釋,就會在他人心中激起善的漣漪。只要每個人都從自我做出改變,那么整個社會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因此,我們應該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誠信友善,樂于助人,為良好社會風氣的弘揚貢獻自己的力量。
道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夠凈化人的心靈,涵化人的修養,增強人的智慧,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意識到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在思想上向美德靠攏,在行動上用美德踐行,那么必將能夠在人生的每一段歷程,擁有精彩的旅程,提高生命的質感。
福建公考申論經典范文參考(二)
捍衛新聞媒體的職業倫理
利用媒體公器非法牟取私利,挑戰新聞從業者的倫理底線,損害媒體的公信力……媒體行業的害群之馬,必須從嚴治理、嚴厲打擊。繼檢察機關正式批捕《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之后,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2013年10月31日決定吊銷陳永洲的新聞記者證,建議追究相關人員責任。此前,羊城晚報報業發出通報稱,將對《新快報》相關工作進行整頓,對發現的問題作出嚴肅處理。這是新聞界一次整肅記者隊伍、捍衛職業道德的果斷行動。
改革開放38年來,新聞事業取得長足的發展進步,在助力當代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聞記者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職業聲望。然而,盛名之下,少數媒體記者放棄了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搞起了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甚至大行新聞敲詐、新聞勒索等不法勾當。這些情況的出現,極大地損害了新聞機構和新聞記者的形象和尊嚴,讓整個行業為之蒙羞。毫不留情地打擊害群之馬,就是維護新聞記者群體的清白聲譽;從嚴從快地整頓違規違紀現象,就是捍衛新聞媒體的職業倫理。
當前,我國正處在深刻變革的社會轉型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多樣多變,一些領域發生嚴重道德滑坡,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這種不良風氣也必然波及媒體行業。越是處在這樣的轉型期,越是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越是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新聞從業者越是要筑牢道德底線、恪守職業操守。只有“三省吾身”,經常照照鏡子、正正衣冠,才能保持良好的職業聲譽和形象;只有嚴肅紀律、有邪必懲,才能保持整個新聞隊伍的肌體健康。
新聞輿論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在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我們的社會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激發團結奮斗的強大力量,新聞記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堅守職業道德、牢記責任使命,才能有效釋放激濁揚清、匡扶正氣的強大正能量。堅決打擊害群之馬、捍衛媒體倫理,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用好話語權、監督權,新聞媒體才能有效發揮作用,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清除阻力、凝聚合力、激發動力。
福建公考申論經典范文參考(三)
完善職業教育 鑄造大國工匠
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現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現代化水平。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全社會也逐漸扭轉了讀職校“低人一等”的錯誤觀念。這既為廣大“藍領”贏得更多尊嚴,同時也驗證了職業教育的一般發展規律,那就是:職業教育要推動勞動者自身可持續的職業發展,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不斷產生,也將為建設制造業強國奠定堅實的人才基座。
也要看到,職業教育依然是我國教育領域的軟肋。一些人對職業教育的傲慢與偏見還普遍存在。寒假期間,浙江海鹽某中學向學生群發短信,提醒“不要和職高生混”。這雖然是個案,但也反映出社會觀念的滯后和少數教育者的偏見。職業教育要想找到自己的藍海,需要通過改革,與經濟社會發展接軌,與市場需求結合。“在黑板上耕田”“在課本上開機器”,職業教育這朵“野百合”就不會有春天;只有站在田埂上、守在機床旁、蹲在車間里,緊貼結構調整、密切服務城鎮化和中小企業發展,精 準對接社會發展用工需求,才能為職業教育贏得應有尊重。
打造“職教升級版”,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也是面對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經濟轉型升級和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這同樣是其他國家正在采取的做法。比如,去年,日本文部省決定關停一些院校文科專業,側重培養實用型人才,就是這一趨勢的反映。2014年,我國提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正是為了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建立鞏固的、可持續的人才和技術競爭優勢。為了對接“中國制造2025”的國家戰略、適應“機器換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開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紹興職業技術學校推出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沈陽中德新松職業教育并購了有百年歷史的德國陶特洛夫職業培訓學院,等等。頂層設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當職業教育的關鍵環節環環相扣,高質量技術人才輸送的途徑就會更加暢通。
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關乎國計民生。曾指出,要高度重視、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努力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相信隨著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這朵“野百合”,一定會開遍原野,讓更多的“大國工匠”,為更高更強的“中國制造”筑基。
看過“福建公考申論經典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