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遼寧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金融危機背景下,我省經濟指數出現明顯下行趨勢,工業增加值減少,企業虧損面擴大,部分企業處境艱難,多年來高速增長的浙江經濟面臨考驗。究其原因,浙江經濟曾經取得的輝煌主要是靠外延式擴大再生產取得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擴大企業經營規模,以“低成本、低價格、低利潤”拓展企業市場空間,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經濟危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此,我們應抓住機遇,轉危為機,積極從外延式再生產向內涵式再生產轉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展新興產業,應該樹立創新型思維,瞄準新的產業鏈。長期以來,因為觀念陳舊,思維僵硬,錯過了一些新興產業的戰略機遇期,我省包括全國新興產業比重偏低、發展緩慢,沒有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新興產業鏈。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市場前景好、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比如當前的環保節能產業、光電產業等具有長期增長的潛力,應予以高度重視;同時,應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和國際產業動向,瞄準最新技術,增強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興產業,應把政府引導與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結合起來。市場經濟需要“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手握手。以往我國發展新興產業往往以國家為主導,運用市場機制的成分偏少,市場機制最大的優勢是最優化資源配置,溫室下的產業永遠是經歷不起風雨的,需要市場的磨礪才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為此,我們在積極引導的同時,應著重完善市場機制的外部環境,給企業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使國內企業之間及國內外企業之間進行充分的競爭,提高我國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發展新興產業,強化人才建設是關鍵之舉。人才競爭是當今國際經濟及科技競爭的焦點,發展新興產業應輔以相應的人才戰略。我們應該采取培養加引進的雙重渠道,一方面,政府應該積極和高校溝通,開設一些符合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專業,改變我國大學人才培養和市場脫節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們應該大力引進一批掌握最新技術的國際一流人才,通過實施人才戰略,加大研發能力及長期競爭能力培養,為企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金融危機對我國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次的戰略機遇期,化危為機。為此,我們應該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從觀念、機制、人才三個方面著力,推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我國產業從外延式增長向內涵式增長的質變。我們有理由相信,通過多措并舉,我省經濟一定能夠走出困境,再創輝煌!
遼寧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源遠方能流長 傳統文化需要創造性繼承
從諸子百家的思想爭鳴到社會主義文化的百花齊放,從深淺墨色的山水畫到結合西方油彩的彩墨畫,從古老手工織造技藝到國際秀場上民族服裝驚艷亮相......歷史走過5000年,朝代更迭,華夏民族之魂——文化始終如一。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精神之根、文化之脈。在面臨著社會轉型重任、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同樣需要向傳統文化借力,在歷史中汲取先人智慧。
這條路并不是簡單的復原傳統文化。正如齊白石說過的“學我者生,似我者亡”那樣,對于傳統文化我們要有選擇的繼承,發揮其在當代的作用,更要能結合時代要求,予以創新、創造,讓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綻放新光芒。
說“只有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繼承傳統文化的前提是要保護傳統文化,從中挖掘文化內涵。當前,傳統文化日漸式微,在各個領域不同程度的出現“失語”現象。傳統文化“失語”,會讓我們失去精神信仰,失去價值方向,失去民族自信。只有做好了保護工作,才能夠深入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研究,從而才能為今天的發展提供源泉和精神動力。
要想讓傳統文化在時過境遷的今天依然能發揮現實效用,離不開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南京云錦與時裝設計研究院合作,設計出云錦新裝,讓云錦走出了研究所;同志在國事訪問中頻頻以民族傳統服裝的改良樣式現身,不僅讓世界知道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向世人展示了傳統服裝在今天的實用性。“歷史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傳統,又不斷形成傳統的過程”,只有在傳統文化的原有基礎上,不斷研究創造,推陳出新,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傳統文化也才能呈現生機與活力。
創造性繼承首先要求觀念的轉變,意識的提高。其次也需要充分、專業的人才隊伍的支撐。與此同時,“開放包容,方能集汝精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要把傳統文化帶進世界,與世界文化交流,在碰撞中激蕩火花。
守護傳統文化,就是守護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與血脈;弘揚并利用傳統文化,就是挖掘中華文明建設的新力量。當我們開始重視起傳統文化,繼承傳統、傳統、創造傳統,我們一定能書寫出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遼寧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順應新媒體發展 創新社會治理
“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新媒體浪潮的到來,要求政府的工作方式應“因時而變,順應潮流”。新媒體,以它強大的交互性和爆炸式的傳播效果,為政府施政、民主監督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由此,不僅拉近干部與群眾的距離,也讓“行政行為曬在陽光下”成為新常態。因此,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創新社會治理,是勢在必行之舉。
與時俱進,讓社會治理“主動積極”。所謂“以人為本,本治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及時了解群眾需求,及時發現問題,才能讓政府工作真正做到“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需”。21世紀互聯網高速發展,問政于民的“網絡問政機制”在全國各地得到廣泛推廣。“網絡問政”,不僅能快速廣泛地傳遞政府決策,更能讓群眾積極參與到社會重大事件的決策中來。然而,各地“休眠網站”的存在,讓群眾對“網絡問政”產生諸多質疑,“作秀”、“形式主義”已然成為“網絡問政”的時代標簽。因此,與時俱進,適應新媒體變化,由“被動”變“主動”,開通微博等網絡溝通工具,耐心傾聽網民聲音,積極做好信息處理及反饋,才能讓網絡問政實至名歸。
開誠布公,堅持社會治理“陽光透明”。新媒體開放自由、參與度高、互動性強,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新媒體切實有著增強溝通、輿情引導、宣傳推廣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新媒體也存在歪曲事實、錯誤引導、欺騙欺詐等弊端。但是,面對質疑、批判或否定等網絡負面信息,如果只是用傳統的堵、封、殺的方式,一味逃避問題、推卸責任,只會抹殺群眾對政府的信任,讓事態進一步惡化。頻繁見諸報端的“群體性事件”,背后不正是部分地方政府“遮掩事實、心存僥幸”的心態在作祟嗎?因此,以“開誠布公”的理念,結合新媒體的優勢,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陽光透明”的政務公開,讓群眾了解政府;以“陽光透明”的信息公開,獲得社會的信任。
廣開言路,實現社會治理“規范高效”。“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重慶交警官方微博就是新媒體時代“網絡理政”的代表。官方微博中,開設了“關注百姓”、“服務民生”、“溫馨提示”等欄目,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和百姓私信詢問,對群眾提問、建議,不僅及時回復,還根據群眾意見對各項工作進行優化及規范。“微博”不僅成為市民與政府的溝通平臺,更成為地方政府接受群眾監督的窗口,切實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因此,把握新媒體特征,暢通渠道,廣開言路,聚賢納言,為社會治理規范化營造良好條件。
21世紀,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也是新媒體蓬勃興起的時代。新媒體,承載第三次工業革命碩果,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時”。社會治理,也需順應時代變化;順應新媒體發展,以“創新”為核心,力求“與時俱進、開誠布公、廣開言路”,以“一點一滴改變”、“一心一意服務”,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讓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喚醒“實現中國夢”的中國力量!
看過“遼寧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