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陜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當前,新常態環境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體系建設,各地在此方面紛紛出現一些探索和實踐。部分一線城市,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明確責任科學規劃,下狠心、懷決心,持恒心,解決外來務工人員住房難頑疾,了住有所居,促進了社會公平。
然而,從養老保險斷?,F象迭出,到“看病難、看病貴”人們習以為常;從異地高考政策艱難破冰,到最低生活標準相對較低;從社會城鄉差異、地區差異較為懸殊,到社會基金管理紊亂……凡此總總,無不凸顯社會體系尚不健全,沒有充分發揮效率和公平。社會制度,關乎著人民群眾的切身福祉,關乎社會成員能動性的激發,關乎著民心所向政通人和。一言以蔽之,完善社會制度,公平與效率是鳥之兩翼,車之兩轍,不可偏廢。
社會制度作為一種手段,能夠調節社會不同階層收入再分配,是勞動力再生產的保護器,是社會發展的穩定器,是經濟發展的調節器,是民生工作的兜底網。俯瞰荷蘭,各方高度重視,制定多元化的社會福利政策,實行全民社會;反觀國內,社會制度發展舉步維艱,緣何社會發展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根本在于社會制度沒有正確處理好公平與效率兩者間的關系。
社會制度公平是效率的最終歸宿。從吳兢“治國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到王夫之“論天下者,必循天下公”,再到何啟“公與平者,國之基址也”……無不凸顯出社會制度,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必須關注公平。社會制度,互助救濟,扶危濟困,噓寒問暖,公平,是其應有之義,是其建立初衷。倘若本末倒置,過度追求效率,忽視公平,將會產生馬太效應,導致社會兩極分化,階層固化。因此,必須關注民心,傾聽民意,重視公平,不斷擴大社會覆蓋范圍,逐步建立廣覆蓋、保基本的社會體系。唯有如此,方能為社會制度錦上添花,保駕護航,添磚加瓦。
社會制度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工作最重要的靈魂,是提高效率。過分關注公平,忽視效率,會導致嚴重的負面效果。一些人,會逐漸形成社會的惰性,導致更多“懶漢”產生。同時,我國人口眾多,過高的社會支付水平,會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出現財政赤字和預算透支。當前,我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低等一系列突出問題,更需要我們注重社會制度的高效率運行。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支出水平,不能“攤大餅”,要“好鋼用在刀刃上”,同時結合國情,因地制宜,制定多元的社會制度。
社會制度健全完善,猶如一顆定心丸,是弱勢群體的保護傘,能夠打開社會穩定的安全之閥。治國莫先于公,社會制度,實施之要,在于公平,要做到一把尺子來丈量。而作為硬幣的另一面,效率才能奠定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石。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之一生,命途多舛,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坎坷挫折是常態。上善之策,唯有兼顧公平效率,兼收并蓄,民眾方能安居樂業,社會才將其樂融融,國家必將長治久安!
陜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讓法治思維深入基層干部之心
過往的法治實踐活動,我們對法治的追求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價值序位,法治經常淪為政治的附庸,在與政治的互動中,永遠扮演著配角。在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法治思維不僅是對領導干部的要求,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只有基層干部做好表率作用,以法治思維方式處理問題、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建成法治國家。
學而思,做學法懂法的帶頭人。“法者,治之端也。學則治,不學則亂。”為官之義在于明法,基層領導干部學法懂法,不僅是修身自持的要求,更是適應依法治國、從嚴治黨新常態的要求。要把學好“修身法”作為立身之本,把學好“專業法”作為執政之綱,把學好“民生法”作為重中之重,三者不偏廢其一,既做到“術業有專攻”,又做到“十個指頭彈鋼琴”。要帶頭好學、勤學、真學、善學,帶動所在部門、單位的干部職工一起學,形成上下齊學的良好氛圍,使學法經?;⒅贫然?。要有鉆研精神,發動干部職工認真研讀法規條文、思索法理,帶著問題學習,聯系實際思考,不斷領悟、不斷參透,克服“好學法,不求甚解”的心態,避免“學而不思則罔”的困境,做到學有所得、思有所悟。
思而行,做守法用法的先行者?;鶎宇I導干部光學不練,守法用法停留在腦海里、口號上,則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扯開嗓子不如甩開膀子,行動是的詮釋。要在法律框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堅持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到心有所畏、身有所正、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謹慎處理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權和法的關系,嚴于守法而不逾矩、不妄行。要帶頭嚴格依法行政,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想問題作決策,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規作為決策的前置審查條件,切實做到決策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嚴于用法而不打折扣、不鉆空子。要真正做到立說立行,把“修身法”融入到個人日常習慣中去,把“專業法”貫徹到具體工作實際中去,把“民生法”運用到為民服務工程中去,嚴于篤行而不拋棄、不放棄。
行而信,做尊法護法的衛道士。實踐是意識的來源,意識具有能動性。正所謂行而信之,信而行之。基層領導干部只有不折不扣地依法行政,才能以上率下樹立法治理念不動不搖;只有堅定法治信仰,才能更好地督促自身和下級依法行政不偏不倚。要帶頭尊法,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牢牢守住憲法法律不能逾越的底線,自覺消除人治思維和特權思想,把法律意識深化為內心信仰,轉化為行為模式;要帶頭信法,領導干部信權不信法,群眾也就會信訪不信法。要樹立憲法法律至上的觀念,養成凡事依靠法律解決的思維習慣;要帶頭護法,積極維護憲法法律,對那些法治觀念淡薄、“拍腦袋”作決策、不作為、亂作為和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人和事,堅決實行“零容忍”。
“法治才能大治,嚴治方為真治。”昔日曹操為整頓軍紀,曾“割發代首”,樹守法之典范,“于是三軍悚然,無不稟遵軍令”;當下,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場國家治理領域的偉大革命之時,各級領導更應在尊法守法中切實發揮好帶頭示范作用,牢固樹立以法治為行為導向的思維慣性,帶動全社會樹立對法治的信仰,匯聚起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力量。
陜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關愛空巢老人 延續孝道倫常
古語有云:“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此言不虛,古往今來,“孝道”一直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最重要一篇。古訓之內,《二十四孝》人盡皆知;古人之中,黃香扇枕行為世范;自然界里,羔羊跪乳感人肺腑……可見孝親尊老的文化源遠流長。然,時至今日,伴隨經濟社會轉型期深入,“父母在不遠游”的觀念已成過去,“游必有方”的責任也日漸衰微,“老吾老”的社會氛圍幾近消亡……空巢老人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延續孝道倫常必須自關愛空巢老人而始,而著手關愛空巢老人則必須剖析其病因。
追根溯源,其病根在于農村經濟落后。
“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境況讓農村老人“勞動致終”;“靠天吃飯,只能溫飽”的經濟處境讓農村青壯年勞力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正因如此,才有了留守農村的老人,也就有了骨肉分離、兩地分隔的怪狀,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缺乏關愛的群體。俗話說:“窮則思變”,對于當前的現狀很多農村人放棄堅守、選擇離開、選擇城市務工成為了城市的邊緣人——“農民工”,至此,本就不發達的農村經濟陷入了缺乏勞力、土地拋荒、產業空心的困境。一邊是高樓林立的堵城,一邊卻是人煙罕至的鬼村,而空巢老人成了鬼村的主要成員。
切脈聽診,其病理在于城鎮化不平衡。
放眼當下社會潮流,進城造樓成為了時代“新寵”,伴隨著GDP的高速增長、城市工程的重復建設,房地產經濟的迅猛增長,必然出現不合理的城鎮化,而長短腿的城鎮化必然出現一些以犧牲農村來促進城市的發展的決策。因此資源的地區間、城鄉之間分配的不均衡、不合理使得農村尤其是偏遠農村的公共服務成為了民生服務之中那塊不愿提及的“開襠褲”。自然而然,農村的醫療、養老、社保等等問題就成為那塊“遮羞布”無法遮蓋的部分。
詢因問果,其病癥在于養老需求隱蔽化。
伴隨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不斷深入,功利主義心態主導社會價值取向,拜金主義思潮流毒至深,“有錢沒文化”成了外國人眼中的國人印象。而中國老人對于物質的滿足與精神的撫慰而言,很多時候無奈選擇了前者,為的就是讓“出外謀生、尋求發展”成為了子女逃避義務的借口。其實這是社會現實的無奈與天下父母的憐愛之心雙重作用的結果。子女背井離鄉、在高房價的重壓下迫切希望成為“城市人”,老人望穿秋水、在照料孫兒的透支下無奈選擇報喜不報憂。因此,空巢獨處、精神孤寂、內心矛盾成了老人最無奈、最擔當、也最凄美的“夕陽景色”。
古語云:“上醫醫德,下醫醫病”,面對空巢老人的重癥,不僅需要“醫病”更需要“醫德”,為了不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成為空嘆,外出的青年請停下你忙碌的腳步,常回家看看;為了不讓“百善孝為先”成為歷史,高速的城鎮化請放慢你的城市“長腿”,等一等被你遺忘的農村“短腳”;為了不讓“及人之老”成為過去,享受優惠、發展的地區請你做好資源統籌,關懷下為你犧牲的偏遠農村經濟。
看過“陜西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