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福建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的“硬實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卻遠遠滯后于經濟“硬實力”。
軟實力是文化和意識形態有效融合而體現出的力量,是世界各國制定文化戰略和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參照系。表面上文化確乎很“軟”,但卻是一種不可忽略的偉力。任何一個國家在本國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同時,本國文化軟實力也是更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不僅是我國文化建設的一個戰略重點,也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因此,讓文化軟實力“硬”起來,是時代前進之趨勢,國家興盛之能量。
要樹立“‘軟實力’不能軟”的觀念和理念,探索合理化的管理模式。文化軟實力是國家軟實力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能夠對其他國家產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認同,甚至被吸納或融合到其他國家的文化中去,這個國家與他國之間就會少幾分敵意,多幾分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正在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利器”,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統籌規劃,采取措施,讓軟實力“硬”起來。
要探索“文化軟實力”的機制和體制,建立適合我國的“文化發展之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文化管理格局由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多部門組成,職能交叉和重疊問題嚴重。這不僅導致政出多門、重復管理和管理缺位,也使得我們缺乏培育文化產業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燦爛文化的合理機制,成為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障礙。因此,我們要在探索建立“文化軟實力”的機制和體制上做文章,如制定《國家軟實力發展綱要》,在加大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整理、開發和創新力度,積極推進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等方面逐步建立長效機制等。
要著力加大文化產業的發展力度和產業規模,增加一定的資金傾斜和政策扶植。馬克思曾經說過,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世界還需要由物質的力量來摧毀。要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胡錦濤同志曾強調“我們著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只有在觀念、體制和產業三個維度上,不斷加大對于文化事業的支持力度,才能使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切實地“硬”起來,帶動經濟的長遠發展,增加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福建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巧詐不如拙誠
國人向來講究謀略。治國謀略如《貞觀政要》,打仗謀略如《孫子兵法》,處世謀略如《增廣賢文》《菜根譚》。善用謀略,以柔克剛、以智取勝、以巧見長,足以成就一番事業;不善謀略,凡事以拙力抗衡,不僅會弄巧成拙,還會貽笑大方。然而,謀略固然精妙,但什么該謀、什么不該謀,什么時候該謀、什么時候該實,是謀出一官半職、還是謀成千秋事業,謀略不同,影響大不相同。而“謀”與“詐”往往就在一線之間,很多時候用謀不當,巧謀便會成為巧詐,結果也會適得其反。
《韓非子》里記載了這樣兩個小故事:魏國將領樂羊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君把其子煮成肉羹送給他。樂羊端起肉羹一飲而盡,而后攻占中山國。魏文侯雖然獎賞了樂羊的戰功,卻也懷疑起他的品行。魯國國君孟孫打獵時活捉了一只小鹿,命秦西巴帶回。秦西巴心有不忍,把小鹿放生,孟孫得知后一怒之下將秦西巴趕走。一年后,孟孫卻又把秦西巴請回來當太子的老師,原因在于他對鹿都有憐憫之心,對太子必定會誠心以對。樂羊因為使詐得功,但終被魏王懷疑;秦西巴因為寬仁獲罪,卻得到更多的信任。所以韓非子評價說:“巧詐不如拙誠”。
堅持“拙誠”而獲得成功不是一日之功,習慣于“巧詐”攫取眼前利益更非一日之寒。善于“詐術”的人,即便一時可以欺騙隱瞞別人,但久而久之,再高明的騙術也會露出馬腳。拙誠雖不如巧詐那樣靈活應變,短時間里可能會吃虧,卻可以憑借愚直拙笨建立信任,積攢人品,涵養操守,立穩事業根基。清代中興重臣曾國藩以“鈍拙”自居,以去偽崇拙修身,用“拙誠”破“機巧”,這使他養成了拙誠渾含的品行,也練就了深諳世事卻又不為世俗所擾的超然本領。“心誠則志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可以說,“拙誠”不僅是修身之要、相處之道,更是立業之本、成事之基。
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切不可棄拙誠而謀巧詐。比如,民主生活會上,有的領導干部不是誠懇以對、深入檢討,反把民主生活會當做“展現智謀”的疆場,迷信“干得好不如演得好”,花大把時間揣摩“劇情”、設計“橋段”、拿捏“臺詞”。其實這樣的作秀,明眼人誰不清楚?工作中,也有一些干部以謀“巧”為榮,不熱衷于腳踏實地干出成績,卻傾心于以表面文章營造歌舞升平的氣象。如此這般投機取巧、偷奸耍滑,實質也是自欺欺人,為群眾所不齒。
宋代蘇洵曾言:“為一身謀則愚,而為天下謀則智”。為天下謀,實際上就是一種舍己為公的拙誠精神。以拙誠立身,以篤行謀事,方能干出一番實績,亦無愧于內心。
福建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行政審批“公民可自決”須以看得見的方式落地
說到行政審批,公眾都不會陌生。一個人一生都在與各種名目的行政審批打著交道:出生、辦戶口,上學要辦證,工作、調動、經商要辦證,死亡還要辦證……因此,在不少人眼里,行政審批幾近成為政府管理的代名詞。
事實上,行政審批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政府通過對經濟、社會事務的審批和監控,可以統籌、配置資源,避免資源浪費、惡性競爭和質量危害,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行政審批的范圍過寬、項目過多,其引發的嚴重弊端又會遠遠超過其所帶來的好處,比如,可能導致行政機構膨脹、增大行政成本,可能會成為特殊利益的工具,從而束縛公民和企業的自由和企業家精神,影響技術和商業的創新,導致經濟、社會活力不足。
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涉及兩個核心的層面,一是如何科學地調整、取消已經不合理、不合時宜的行政審批項目,如何對確實暴露出嚴重問題的領域科學地增設新的行政審批項目;二是如何保證依然有效的行政審批行為公開、公平、公正。法治社會,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也必須走法治化改革的道路,在注重實體法調整的同時,要特別注重程序法的完善,以保證“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我國要進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方面可借鑒國外的經驗,在行政審批項目的設立、調整和取消的問題上,其實體法的路徑主要是在對已有項目復查和清理的基礎上,頒布新的法律,對內容和標準進行調整和放松;程序法的路徑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必須經過“風險分析程序”作出正式的“規制影響分析”;二是要經過民意機關的表決通過。
另一方面,在行政審批行為公開、公平、公正的問題上,主要是通過三項制度來保證,一是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以公眾的知情權,避免暗箱操作,推行陽光行政;二是聽證制度,給予申請人或與該許可有利害關系人參與和發表意見的機會,促使行政決定能充分考慮相關因素;三是說明理由制度,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行為時,必須將事實上和法律上的理由對相對人說明。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在國務院已經作出原則規定的同時,當下最緊急的任務就是如何將原則具體化、可操作化,真正解決誰說了算的偽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國外的先進經驗很有必要學習和借鑒,真正做到無論是行政審批項目的設立、調整和取消,還是行政審批行為的公開、公平、公正,都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都要經得起民意的檢驗,經得起公眾的監督。
伏爾泰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甩掉鋪天蓋地的行政許可審批權,恰如磕去了鞋里的沙子,以“小政府”精干之軀輕松上路。
看過“福建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