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讀書宜滋養浩然之氣。何為浩然之氣?孟子曾解釋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周恩來又曾在青少年時代立下了誓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可見,讀書使人明智、知恥、通理,曉為人之禮儀,察執政之得失。而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大量的社會矛盾逐漸凸顯,國人缺少了對于以往禮儀之邦的敬畏,各種道德失范,文化失承。惟有讀書,方可重拾敬畏之心。
讀書是一種對于精神追求的敬畏。書、學習對我們來說如吃飯、休息一樣必須和必要,這個平凡過程,實際上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在充分享受這一美妙過程中學真知、求灼見,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魯迅說的“中國人的脊梁”等思想都體現出他們憂國憂民,以國事為己任,關懷社稷民生的人生價值,更是通過讀書來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溫最喜歡看到地鐵中手拿讀書的場景,古人常以書香門第作為榮耀,讀書,是眼界變得寬闊,思想變得深刻,舉止變的高雅,品德變得高尚。從而整個人的精神追求,反之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知識,產生無窮的力量。
讀書是一種對于濟世蒼生的敬畏。聯想到當今社會上腐敗現象層出不窮,貪官污吏道德淪喪,吃空餉,擺官腔,嚴重損害了人民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公務員是萬千大眾所追求的職位,但眾多公務員崗位和平凡的崗位一樣,崗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因此不能與社會上的大富大貴相比較,而是傾聽民聲呼喚,體會群眾的疾苦,為百姓排憂解難。曾經《勸學篇》迷醉天下士子幾近千年,而后毛主席一句為改變中國命運而勤奮讀書是何等大氣。傳遞著身無半畝心由天下的敬畏之心,作為人民的公仆,時刻以他們為鏡子,反省自身行為,保持一身正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讀書是一種對于生活態度的敬畏。我國在向發達國家邁進,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在飛速前進的過程中,人民變得浮躁,甚至社會出現了焦慮癥,想快功,快速積累財富,一切都講究速度。欲望難以滿足,就導致仇富的極端情緒,引發社會動亂。讀書可以使人在追求中變得寧靜,讀書需要長期的鍥而不舍,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寧靜之氣越多,浮躁之氣越少,就有了更高的展望,處世不驚,西伯被拘禁推演出《周易》,孔子處困境寫出《春秋》,屈原被放逐創作了《離騷》,左丘失明后完成了《國語》,孫臏膝蓋骨被挖去之后撰修了《孫臏兵法》文人賢士在悲憤之時抒寫絕唱,體現出一種遭遇困難卻迎難而上的決心。無論身處哪個時代,讀書都會讓人氣定神閑,悠然自若。更會讓整個社會充滿創新和活力。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毛澤東善讀書,讀出了宜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鄧小平善讀書,讀出了實事求是這個利器,胡錦濤善讀書,讀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法寶。溫家寶善讀書,讀出了讀書關系一個人的精神和修養,關系到民族的前途,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旺發達。如今讀出了浩然正氣,這說明了讀書對于個人、民族和國家的重要關系。讀書能重拾敬畏之心,書為魂,人貴心,官如水,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
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道之以德 律之以規
——談國民文明素質的提高
近年來,我國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進一步彰顯了我國的大國形象。但與我國禮儀之邦和大國地位不相稱的是,一些國人文明素質亟待提高,少數游客不文明的行為,幾乎使“中國人”成為“海外旅游不文明行為”的代名詞,損害了國家形象。隨著我國國際交往的日益增多,提高國民文明素質成為一項迫切而持久的課題。
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國民文明素質高低、公共行為規范與否,不再是國民個人的小事,而是折射出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水準,關系到國家形象、民族聲望的大事。糾正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提高國民文明素質,對于端正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維護國家形象,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國民文明素質問題的形成有其深層次的復雜原因,是個人內在修養和社會環境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針對國人在國內外公共活動中存在的種種陋習,僅僅依靠法律或制度的強制矯正,或是單純采取正面的宣傳教育都是不夠的。要從根本上糾治不文明行為,應內外兼修,堅持宣傳教育與嚴格管理并重,按照“道之以德,律之以規”的思路,在提高國民自身道德素質的同時強化社會的外部約束。
首先,要在全社會持久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大力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倡導“明禮誠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制定與當前社會條件和群眾認識水平相適應的國民文明素質標準,使全體國民牢固樹立以舉止文明為榮、以不文明為恥的意識,自覺按照榮辱觀要求規范自身的言行。要完善國民文明素質教育體系,制定市民文明公約、行為準則,編寫國民素質讀本,通過各類媒體廣泛宣傳,舉辦培訓班和講座,加強市民文明學校和農村文明大院建設,深入開展社會公德、文明禮儀、文明行為規范等內容的培訓教育,普及公共文明知識,打牢國民提高自身文明素質的思想認識基礎和道德基礎。
同時,要嚴格監督和規范國民的公共文明行為。一方面,要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創新公民道德實踐活動的載體。以未成年人和在職人員為重點,以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學校為平臺,結合不同系統和單位的特點,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監督社會成員公共文明行為,宣傳倡導文明的生活方式,既使被監督者的不文明行為得到糾正,又使活動參與者在互動過程中受到教育,自身的文明素質同步提高。另一方面,交警、城管、市政、旅游和文明辦等有關單位要加強執法,對市民的不文明行為認真檢查、嚴格糾正,對違反法律或規章的,不僅要批評教育,還要依法處罰,加大懲戒力度。在此基礎上,要使社會與政府雙方的行動形成交會,將兩者結合起來,政府的聯合執法要吸收民間組織或志愿者參加,社會的自發行動要與政府執法相互配合,從而形成監督制約國民行為的長效機制,保證國民文明素質持續提高。
通過官民攜手互動,在全體國民的共同參與下,國民告別不文明行為,走向與和諧社會和全球化要求相適應的新型公民,一定指日可待。
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建設書香社會從全民閱讀開始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讀書,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人未曾舍棄的文明傳統,可在現代社會中,讀書似乎成為少數人的獨特興趣與愛好,所謂的“閱讀危機”也頻頻見諸報端。但值得欣慰的是,在政府和社會的多方引導下,讀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習慣,慢慢回歸主流。
閱讀是一種責任,承載的是信念,堅守的是忠貞。古人云:“不學方知愧,無才信是貧。文章寧小計,報國最是真。”千百年來,無論民間疾苦,還是道統存廢,抑或天下興亡,閱讀人的書向來是沉甸甸的。居廟堂之高也好,處江湖之遠也罷,閱讀人在風雨飄搖之中,獨有一份關于責任的自持和堅守。或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又或是“為了中華之崛起”而發憤讀書……這種精神傳統,在民族和國家的危亡關頭,尤其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中,更彰顯出熠人的光輝。以讀書為貴,以報國為念,也許正是因為這點脾性,讀書之人身上才自有一番卓然不群的堅守和忠貞。
閱讀是一種心境,遠離的是塵囂,放下的是名利。“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讀書為福,讀書為樂,是許多文人墨客的共同感受。閱讀的目標不是為了“黃金屋”、“顏如玉”、“千鐘粟”,而是致力于構筑靈魂的金字塔。打開一本好書,內心便不由平靜下來,任窗外云卷云舒,我自有書香做伴。此時,閱讀的心境宛若秋日的澄凈夜空,世俗的浮云一掃而光;閱讀的感覺恰如春天的暗香浮動,生活的味道更加芬芳。不急不躁、不慍不火,如達摩面壁心無雜念、物我兩忘,如此閱讀才能收獲“海水漸退方見石,濃霧散去始見山”的樂趣。
閱讀是一場修行,考驗的是功夫,升華的是境界。著名學者王國維描述過閱讀的三種境界。閱讀達到這三個層次,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高遠的志向,有耐得住“昨夜西風”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以苦為樂;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撓,敢于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為書消得“人憔悴”;要多學善思、思有所悟,只有“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才能發現她在“燈火闌珊處”。《道德經》有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可見古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明了閱讀的精髓和要義。通過多閱讀、勤閱讀,讀好書、好閱讀,把握時代脈搏,思維層次,悟通經世之道,在感受藝術浸潤帶來愉悅的同時,身上不由會多些書卷特有的香氣,生命的內涵會因此更加豐富,沿途的風景會因此更加多彩。
有論者曾言:“酒香肉香不如書香,藏金藏銀不如藏書。”讀書需要日積月累、相伴終生,也需要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正因為如此,當提出建設“書香社會”的倡議時,才更值得響應。當整個社會都洋溢著書香的時候,當愛讀書、讀好書成為人們不變的志趣的時候,這樣的社會和這樣的人們必定是健康而富足的。
看過“湖北省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