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鄉鎮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解決教師失德行為
師德是一個社會良知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道德水平的重要標桿。從浙江溫嶺幼師虐童案引起網絡熱議,一樁樁虐童事件不斷地觸動著萬千家長的心:男童被幼師用利器刮傷多處,血滲衣衫;老師一腳踢飛男孩,孩子的笑聲自此消失。孩子的天真與歡樂逐漸消失,學校不再是孩子學習娛樂的天堂,震驚與憤怒成為公眾一致的表情,“師德”一詞開始被公眾質疑,社會良知遭到威脅,國家的道德水平遭遇失衡。扭轉失德行為,需要政府用心,需要社會用心,需要學校用心,三方齊努力,才能治愈孩子心靈的創傷。
政府用心,立法和執法是關鍵。立法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沒有完善的法律來界定虐童行為的標準和處罰方法,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師虐童的現象。浙江溫嶺的一名幼師因為覺得“好玩”而將孩子倒放在垃圾桶里,最終卻無罪釋放。這個結果不僅難以讓公眾接受,也體現出法律漏洞在惡劣行為面前的無奈和羞愧,更無法起到根治教師失德的行為。只有通過嚴格的立法,明確教師虐待兒童的相關行為標準,比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就對虐待兒童的行為有明確界定。當然,除了完善法律法規外,政府相關部門還需要根據規定嚴格執法,發現不良行為要進行嚴肅處理和懲罰,從根源治理失德行為。
社會用心,輿論引導和民眾監督是。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在宏觀的社會意義上對教師價值的判斷,是由衷的贊美,更是深沉的希望。“最美教師”的代表張麗莉和張緒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地、深刻地、完美地詮釋了師德的內涵,踐行了教師的操守,彰顯了教師的光榮,給冷漠無情的失德行為上了生動的一課。我們還需要更多典范來引導和帶動教師隊伍樹立正確的師德;同時還需要公眾參與監督,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對失德行為進行舉報,進一步失德行為的治理和解決。
學校用心,關注教師心理是要求。對于一起起虐童事件,有學校曾解釋“正常人不會做出如此舉動”。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和關注,“正常人不會這么做”,那做了這些事情的教師又是什么問題呢?如果不是精神疾病,就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問題不應該被我們忽視的,但卻在屢次爆發的虐童案處理中被學校漠視了。今年河北省兩會的一份提案指出,近一半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學校應該加強對老師的心理輔導,定期組織心理疏導工作,建立心理調節機制,豐富教師業余生活,減輕教師工作壓力,關注教師心理變化。
師以德為先,德張則師范顯。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政府完善法律法規并嚴格執法,社會公眾典范引導輿論并參與監督,學校關注教師心理變化,才能減少并清除教師失德行為,還孩子們美麗的天空,讓孩子健康成長,社會良知得到回歸,國家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
鄉鎮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下班沉默癥
家庭本是心靈停棲的港灣,下班回家后的時間,也該是暢享合家歡愉的時刻,但是很多人在上班時談笑風生、干勁十足,回家后卻沉默寡言、懶得動彈。上下班場景的轉換,帶來的是如此之大的迥異表現,這種“下班沉默癥”存在于很多現代的上班族身上。
客觀而言,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在外忙碌一天,難免身心俱疲,回家靜歇,有利于第二天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到新的打拼中去。然而,沉默以對的做法,意味著沒有很好地顧及家人感受,忽略了自身的家庭角色,結果可能造成家庭成員尤其是夫妻關系緊張。這不僅損傷了家庭和諧,也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
“下班沉默癥”曝露出來的是工作對生活的擠壓問題,是工作與生活失衡的一種狀態。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癥狀,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競爭也日趨激烈。另外,目前中國的國情是大部分家庭是2個年輕人要承擔4個老人以及1個小孩的生活。身處社會、職場、家庭,人們被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包圍著,巨大的生活壓力迫使年輕人在上班時賣力工作。沉重的壓力令人身心俱疲,心情難以興奮起來;長時間的工作疲勞也導致人們要想得到休息,回到家不愿同家人進行情感的交流。
第二,大多人都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對陌生人很友好、包容,但是對親友卻很苛刻。在工作、應酬和家庭中,人們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角色轉換時,人們往往會忽略家庭角色對人的期望,往往選擇付出較多的精力與時間去維護工作中的人際關系,而不去考慮家人的感受。
第三,有些行業的工作人員上班時長期處于嘈雜的環境中,因此下班后就想安靜地休息,導致他們對親友表現出沉默、冷漠的狀態。
下班沉默癥在當今社會中十分普遍,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下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影響家庭婚姻生活,因此這樣的癥狀不容忽視。一方面,上班族們也應重視家人的情感需求,主動與家人進行交流。選擇正確有效的解壓方法,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另外一方面,親友也應該多多體諒彼此的工作,常做換位思考。不要在其煩躁或疲勞時強制交流,應多去傾聽多方的感受,重視日常的關懷,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溝通。此外,用人單位也應該多去關注員工的工作狀態,打造人性化的企業文化,令人愉悅的工作環境才能做到高效,才有利于企業發展。
鄉鎮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寧靜方能致遠
——讓“慢生活”沖淡浮躁氣息
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要‘慢下來’,因為自在有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在日益快速的當代社會,這句話仿佛圣哲訓誡一般值得人們深思。金錢的缺乏,貧富的差距,機遇的優劣,希望的渺茫,這一切都是隱藏在現代社會體內的病毒。當我們忘情地追逐社會步伐的時候,早已忘記了生活的本質、人生的目的。“速度”這個充滿激情的詞語,如今已經轉化為浮躁、焦慮、恐懼、跟風的代名詞。“慢”是一種心境,正所謂寧靜方能致遠,這是當下處境中現代人的心靈藥方。
當然,“寧靜”不是枯如槁木,而是通透如玉;“寧靜”不是心如死水,而是靈動幽長;“寧靜”是在對生活的重新發現,是對心靈的重新回歸,是對意義的深度發掘。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自古如此,而現代社會中的我們,要做到“寧靜”更應該把握時代的坐標,認清時代的特征;追求本真的自我,尋找人生的價值;領會生活的真諦,體味生活的意義。如此,才可以在自己的時代中,幸福的擁有整個時代。
我們應該把握時代的坐標,理性認識當下社會的特征。我們的浮躁,我們的憂慮,我們的恐懼,我們的迷茫并非是空穴來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首先從技術、效率、速度開始,可量化的標準不僅成為生產的標準,也蔓延到日常生活之中。隨著社會貧富差距的日益明顯,這種標準逐漸擠壓出了強大的負面情緒,白領階層,新生代農民工,甚至即將退休的老人,還未畢業的大學生,都不得不擔心未來,恐懼前途,籠罩在強大的孤獨、無助情緒之中。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及時調整狀態,理性認識這個時代的特征,不以數量為自己的追求,不被時代牽絆自己前進的步伐。
我們應該追求本真的自我,執著堅持心靈自己的需求。“跟風”是這個時代最耐人尋味的現象之一。“跟風”背后是意義的缺乏和決斷力的喪失。我們急需別人提供指導意見,急需有人規定我們生活的方向。不幸的是,現在給予我們指導的不是圣哲,不是經典,而是大眾媒介。而大眾文化背后的媚俗、利益、消費性不僅不能為我們提供方向指導、精神寄托,相反消解著我們生活的意義。如果說依靠自己很難發現意義,開發自我,那么,人類文化中的經典將會是我們的不二之選:正義、善良、信任、關愛、三省吾身,這一切都將指引我們追尋本真自我。
我們應該領會生活的真諦,守護最樸實最健康的當下。曾有人說,現在聽到最多的一個字就是“忙”,而“忙”完之后不僅沒有充實的感覺,甚至平添了一份空虛。這個悖論后面隱藏的仍舊是現代社會人們的浮躁心態。生活,需要勞作,也需要休閑,勞作是為了增進生活的質量,休閑則更是為了提高生活的品味。當我們一味忙于數量的增多,就會發現,生活是一種痛苦,是一種悲哀,而自殺、心理疾病、犯罪事件正在不經意的過程中被誘發。學會減速,“慢”起來,體悟生活,“靜”下來,我們會發現花開花落之美,也會感受生活到生活的真諦。
寧靜致遠,仁人君子總會懂得得其大者兼其小,在客觀理解時代大背景的基礎上,追求自己內心人為所是的夢想。“慢生活”是不被當下浮躁驚動的高明,“慢生活”是追隨時代但不盲從時代的清醒,“慢生活”是追求心靈寧靜,守護生活健康的情致。“慢生活”也將帶著這個社會中的每個個體,籠著整個現代社會,由“寧靜”走向新的精神高地。
看過“鄉鎮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