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公務員申論范文
2017年云南公務員申論范文一
隨著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建筑用砂需求激增,砂石價格持續走高,普通的砂石資源變成了讓人眼熱的“軟黃金”。大量非法采砂船涌入長江干支流,一時間,過度開采、亂挖濫采江砂盛行。鐵鏟過處,留給河道的是千瘡百孔的傷痕。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需須依靠制度,需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保護河道安全,需須重視法治,要善于運用法治的力量守護水生態文明。
科學立法,加強制度保護,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在暴利的驅動下,河道非法采砂活動屢禁不止,不僅給河道及防洪安全造成威脅,也給水生態文明建設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設水生態文明,需須實現最嚴格的制度,用制度保護環境。亞里士多德曾說,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以長江非法采砂為例,行政處罰產生的震懾力遠遠不夠,違法成本過低,是非法采砂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為了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保證河道防洪等方面的安全,需須嚴格科學立法,通過追究河道非法采砂者刑事責任,加強制度保護,守護水生態安全。
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筑牢水生態文明建設防線。目前長江河道管理管理上尚缺乏銜接,在執法過程中,支流、湖泊往往成為違法采砂船躲避干流上高壓嚴打的避風港,一些河流濫采亂挖現象依然十分突出。要達到依法、科學、有序的采砂管理目標,需要加強部門管理合作,加強日常巡查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有效維護河道安全。我們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創新執法方式,加大執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需依、執法需嚴、違法需究,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秩序,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
水生態文明是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如何用法治的剛性力量守護好水生態文明,是一個亟待解除的問題。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標本兼治,以法治守護水生態文明,確保人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2017年云南公務員申論范文二
海洋保護與開發應統籌兼顧
海洋面積占地球總面積的71%,資源豐富,為人類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提高了寶貴的資源。但是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數量的激增,由于對海洋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保護不當,出現了海水水質變差、污染嚴重、眾多魚類絕跡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生產生活,如何處理海洋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不得不認真面對的問題。海洋的保護與開發,猶如硬幣的兩面,看似矛盾,實則統一,二者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保持原生態,不開發,是浪費海洋資源;只開發,不保護,那么海洋很快就會死掉。因此,在海洋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海洋的保護與開發應當統籌兼顧。
對于海洋開發來說,保護是前提。只有更好的保護好海洋健康,才能真正利用開發海洋資源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縱觀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在利用海洋資源發展了社會經濟,創造了人類文明的同時,也給海洋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同時也遭到了海洋的報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荷蘭的圍海造田與我國的圍湖造田有力的證明這一點,可見海洋在開發的同時也需要保護。我們要著手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大力宣傳海洋保護,使海洋健康能持久保持下去。為更好地開發海洋資源提供切實的保障。
對于海洋保護來講,開發是目的。海洋的開發歸根結底是以人類的需求為根本目的,也即科學發展觀中提到的“以人為本”,離開了海洋的開發談保護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海洋的合理開發會給社會帶來經濟效益的,從而真正實現更好的保護。海洋生物種類繁多,礦產資源儲備豐富,海洋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尤其是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可謂歷史發展之必然。尤其是對我們發展中國家來說,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發展,所以我們要在保護好海洋的基礎上,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發展社會經濟,造福人民。
要統籌好二者的關系,我們首先要樹立海洋的環保意識,堅持海洋開發、環保先行。采取有效的宣傳措施提高人們對海洋保護重要性的意識。同時,還要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低污染甚至無污染高效益的產業,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為經濟發展服務;再次,建立健全海洋保護與開發的相關法律法規,控制海洋排污,有效治理海洋污染,實現海洋資源可持續循環利用。
海洋的保護與開發,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們既要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發展經濟,又要保護好海洋環境,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統籌兼顧好海洋保護與開發,才能讓海洋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2017年云南公務員申論范文三
聚焦消失的水源地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之基礎。然而,當前我國城市原有的水源地正在遭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威脅,污染隨時都可能突破脆弱的防線。當一個個水源地告急,當“守著松花江,尋找水源地”等類似的報道鋪天蓋地而來,我們不得不問,可還有一方凈土儲存著一汪清水?
水源地保護面臨的問題錯綜復雜。這不僅與我國地域遼闊,地質、氣候條件復雜等客觀因素相關,更關系到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涉及到跨地 區、跨流域之間的利益格局整合。撥開種種現實迷霧,丹江口水庫、官廳水庫的遭遇,已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樣本——水源地污染,其實不僅僅是保護的問題,更是 發展的問題,是各方利益協調的問題。
“飲水當思源”,保護水源地,關系到千千萬萬的人們能否喝上放心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個人,在現實利益面前,這些宏大的命題、責任似乎又變得虛無縹緲,不堪“私”字當頭的輕輕一擊。
地方要GDP、企業要利潤、個人要致富,在這些赤裸裸的利益訴求面前,青山綠水淪為私利者的囊中之物。水源地保護的壓力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沖動,不惜“血本”、不計代價地“上大項目”,成為地方的經濟支撐。如果這些項目是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環保壓力將更大。一些企業飄紅的業績背后,染黑的是良心。同時,水源地上游的農村地區發展對于化肥、農藥等投入過于依賴,使農業面源污染日漸加劇。于是,一小部分人破壞生態環境的代價,使得更多的人用更長的時間來承受污染之痛:北京曾下大力氣挽救污染嚴重的官廳水庫,但時至,官廳水庫也沒有恢復水源地功能,只能作為應急備用。
責任和利益的天平之所以會失去平衡,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法律的約束和機制的調節,使得逃避責任的污染者得益、守法負責的“老實人”吃虧。要改變這種 局面,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立法,加強法律約束。重典方能治亂,立制才有長效。只有實行最嚴格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另一方面,必須建立起生態補償的利益機制,協調好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應該認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一種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要讓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輸出這種產品、服務獲得經濟補償,進而支撐其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可飲用的、安全的水已經不僅是生命延續的,更是對城市幸福感的考量。水源地保護面臨的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無疑對管理者的智慧提出了嚴峻挑戰。只有拿出改革的勇氣,痛下決心、真抓實干,對于生命之源的保護才不會僅僅停留在口號上,“美麗中國”之夢才可能會實現。
看過“2017年云南公務員申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