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
2017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一)
大道之行 天下為公
古語有云:“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足見社會公平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縱觀古史,從“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理名言,到劉邦入關中后“殺人者死”的約法三章,對于公平的思量考慮由來已久;從鐵面無私、秉公斷案的包拯,到為斗奸臣嚴嵩而罷官的海瑞,維護社會公平,古人早已身為世范。
放眼當下,富二代比比皆是、官二代層出不窮、“考不過x二代”的蘿卜招聘此起彼伏、“寧用武大郎,不用穆桂英”的性別歧視頻頻出現,都折射出我國確實存在一些社會不公現象。因此,必須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
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消除社會矛盾。古語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心態在當前有著一定普遍性。隨著經濟社會轉型期的不斷深入,帶來了社會分配不均衡、進而出現了社會貧富差距擴大、以至于社會仇富仇官情緒開始出現,這些問題就如西方管理學中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所寓意一樣,促發了社會當中的各種矛盾。俗話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而社會矛盾追根溯源還得落到社會公平上來,補齊社啊會不公平的短板必將使得社會矛盾慢慢消失于無形,不至于產生愈演愈烈的趨勢。
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古語有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思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足見民眾與政府之間其實是良性互動的關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憂群眾之所憂才是提升政府形象的“助推器”,而當前群眾所想、所急、所憂之事究竟是什么呢?是買不起房?是看不起病?是上不起學?不!應該是“人有我無”、“人優我劣”的心理落差、應該是“廣廈萬間、良田千頃”與“臥榻三尺、一日三餐”的現實反差、應該是“朱門酒肉臭”與“路有凍死骨”的強烈對比,而這些影響政府形象的“里子”從根本上來說其實是種種的社會不公。古語有云:“登高必自卑”。由此可見,要提升政府滿意度必自保障社會公平這一“基石”而始。
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當前的很多社會不公現象產生了一系列的“蝴蝶效應”,如對改革不以為然,又如對改革抱有抵觸,再如對改革無動于衷。凡此種種都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絆腳石。當“寒門難出貴子”現象不斷出現、當“讀書無用論”開始蔓延、當“逃離北上廣”漸成常態......社會不公平愈演愈烈,必將阻礙人民對改革的信心。故此,必須解決社會公平來掃除民眾對改革后遺癥的擔心、化解對改革前景的憂心、重拾對改革之路的信心,進而促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
古語有云:“論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實現社會公平有利于消除經濟社會轉型期的矛盾、提升政府形象、深化全面改革。有鑒于此,必須努力消除分配不公、縮小貧富差距、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如此才能促進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
2017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二)
古村若不存鄉愁何處尋
“古村落正在撥打120!”這并非危言聳聽。前不久,記者到江西、福建、陜西等地探訪10余個古村落,發現古村保護危機與生機并存:有的山水環抱、重煥活力,也有的門庭冷落、坍塌頹敗;一些地方,村民自發性的搶救保護讓人心生敬意,但一些“建設性破壞”“規劃性破壞”也觸目驚心。
“破壞”的原因,有認識上的問題,也與資金缺乏有很大關系。盡管國家對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給予幾百萬元補助,但相對于一棟古建筑動輒上百萬的維修經費而言,還是杯水車薪。
古村落保護因此常常陷入悖論:經濟欠發達地區存留的古村落較多,但越缺少保護的地方就越差錢。調查顯示,我國大量的傳統村落分布在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比例高出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由于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多數時候人去樓空,傳統文化習俗也有斷裂之虞。2014年4月,由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聯合發布的文件中稱,近一個時期以來,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的狀況日益嚴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
對有著5000年農耕文明史的中國而言,村莊是最小的細胞,也是最基礎的文化單元。保護傳統村落,本質上是在轉型期為傳統文化留下容身之地,為鄉村發展找到融合之道。因此,需要直面一些“難兩全”的問題。
古村落保護與商業開發之間有“糾結”。缺少資金是頭號難題,搞旅游開發是普遍思路。然而,并非所有古村落都適合發展旅游業,有的古村也曾試圖靠發展旅游來募集保護資金,卻因游客不至半途而廢。適度開發也不是易事,一些古村落成為旅游景點之后,往往有過度商業化的傾向,偏離了保護宗旨。
古村落保護與村民改善環境的訴求在“較勁”。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不僅是旅游景點,更是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大多數老房子采光、通風、排污、修繕等“先天不足”,而被劃入保護范圍的老房子,村民往往住不慣、修不起、拆不得。但他們有過上更好生活的權利,無視這個合理需求,保護無從談起。
有時,還要在“見物”與“見人”之間取舍。沒有人住、缺少人氣的古村,圈起來保護也只是一個沒有生機的博物館,難逃衰敗的命運。古村落不僅要保護外在的“筋骨肉”,更重要的是傳承好內在的精氣神。
“記得住鄉愁”,是關系一代人精神家園的時代命題。然而,倘若古村落總是疲于與推土機賽跑、與時間賽跑,最終淪為荒蕪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人們又將何處覓鄉愁?
令人欣慰的是,有關部門近年來先后3批將2555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給予經費支持。雖說與“散落民間人不識”的古村落相比,這還是少數,但它已然激蕩起“廟堂”“江湖”的共鳴。生活在這里的人,關心古村落命運的人,正在攜手解除這些難題。相信這樣的共識和合力,必定能為改天換地的現代中國留住那一抹鄉愁。
2017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三)
大國人口政策與養老
人口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變量。人口發展攸關國計民生,人口發展規律有跡可循,長周期性和強大慣性最讓人震撼,中國必須用瞻前顧后、統籌兼顧、高瞻遠矚的“歷史巨眼”來省思和觀照,用發展的觀點來考量當下的問題。我們必須清醒,當各種人口問題進入集中爆發期,一切將為時太晚。問題恰恰在于,歷史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很少。
針對眾說紛紜的中國人口問題,有四個基本判斷:其一,中國人口與其說是數量過剩問題,不如說是結構失衡問題。其二,中國人口與其說是總量過大問題,不如說增量萎縮問題。其三,中國人口與其說是老齡化壓力問題,不如說是少子化虧損問題。其四,中國人口與其說是發展落后問題,不如說是政策偏差問題。
中國是一個地理大國,作為一個人口數量大國是自古皆然,順理成章。中國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全球很多國家的人口密度高于中國。從人口少子化趨勢和后果看,當下中國的出生人口增加不是太多,而可能是太少。人口少子化的挑戰比人口老齡化更為深刻,因為生育是人類人口發展的源泉,人口少子化帶來的巨大而且深遠的挑戰。
養老問題和生育問題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養老資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其次是政策資源、物質資源、文化資源,人力資源是生育所創造和帶來的。宏觀上我們看到的是少子老齡化,微觀上家庭遭遇的是獨子老齡化的普遍挑戰。在理論上,中國需要的是“適度老齡化”戰略,也就是“雙子生育主導的老齡化”戰略。
獨生子女家庭和人口占主體的社會本質上是“風險社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需要提出“強細胞”理論來支撐中國社會的未來發展。為規避風險、減少風險,實現安全的和可持續的人口發展,中國的家庭政策要實現戰略轉移,即從家庭限制轉向家庭發展、從計劃生育轉向優化生育,打造四邊型結構為主、多邊型和三角型結構為輔的健康家庭人口生態——不僅有夫妻關系、親子關系,而且有兄弟姐妹的關系。控制和減少“獨生子女風險家庭”,鼓勵和增加“雙生子女健康家庭”。優化生育是實現家庭健康發展的不二法門。
“優化生育”不僅僅是指優生優育優教,而且是指:首先在權利的界定上,是個人、夫婦和家庭自由自主自覺的生育,也是對家庭、對孩子、對社會能夠負起責任的生育;其次在決策的優化上,是適度的生育,是適量、適時、適齡的生育;再次在效用的預期上,是指低風險的生育、高品質的生育和有保障的生育,生育對家庭的核心價值是天倫之樂、傳宗接代和養老送終,生育對國家的核心價值是能提供一代更比一代優、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新增人口,傳承文明,創新文化,繁榮民族,以至永遠。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重建中國的“大國人口觀”已時不我待。簡單說,就是要從增量而不是總量、從結構而不是數量、從長遠而不是短期、從反思而不是自滿來看待中國人口問題。適度的人口增長完全必要。
過猶不及,古有明訓;不察時弊,必失未來。超低生育率陷阱理論提出了嚴重預警。本文的主張是:鼓勵生育,持續發展;優化人口,強我中華。在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上,及時修正、完善人口生育政策和社會公共政策體系,努力修復人口結構,降低人口風險,健全人口功能,實現長治久安,早已迫在眉睫。
看過“2017云南公務員申論精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