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公考申論范文參考
寧夏回族自治區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一)
公費醫療”制度建立于1952年,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它與勞保、醫療并列,成為城市人口的醫療制度。由于其全面,報銷比例高,的確為特定群體提供了很好的健康。但是它的核心在于由財政全盤買單,里面的每一分錢都需要公共財政來為其支付。公費醫療的覆蓋人群小病大看、不看白不看,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浪費和過度診療等弊端,甚至成為醫療體系中最為沉重的負擔。
首先,與經濟發展可以選擇“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路徑不同,醫療必須確保其公平和公正性,而絕無道理讓一部分人先起來,更不能置更廣大公眾的基本醫療需求于不顧。從這個意義上說,取消公費醫療,無疑是醫保政策向公平這一基本屬性的回歸。只有當公共財政的醫療投入不被過多耗費在小部分人的“好處”上時,全體國民的醫療水平和覆蓋面才有了全面提高的可能,醫療“蛋糕”也才有望做大。
其次,實行公費醫療納入職工醫保之后,干部職工一律平等,同樣接受醫療報銷程序的嚴格審核,公費醫療長期“吃空餉”和“跑冒滴漏”的浪費現象就會得到遏止,公務員這個職業的特權色彩才會消除。
再次,我們還需看到的是,實現醫保公平并不是要一味地拉低公職人員的醫療待遇,而是要將其恢復到適當的位置,要把全體社會成員的水平提上去。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能夠公平分配蛋糕,恐怕是當下大多數國民最真切的“夢想”。
最后,以公務員為代表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所享受的特權福利遠不止公費醫療一項。公務員生老病死,都有福利政策,不用繳納養老保險金可以享受高薪退休待遇。對其他行業來說,不但公費醫療是天方夜譚,基本醫保沒有兌現的單位也不少見。由此可見,公務員取消公費醫療的步伐還可再快些,改革涉及的范圍還可以逐步拓寬。
寧夏回族自治區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二)
推進節能減排政府機關貴在“身體力行”
近年來,為了有效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全社會都在大力倡導低碳節能理念。國內一些城市紛紛引入節能環保的公交車,成為了城市里傳播低碳理念的流動風景線。同時,很多城市在公共設施建設過程中,也能充分將環保理念貫穿其中,比如,一些地區使用的風光互補路燈等,就是生動例證。還有一些政府部門采取相應舉措,對公共機構用電、用水、用氣等進行有效控制,這既能有效減少財政開支,也是對低碳生活的有力踐行。
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也有些城市的新建公共建筑,竟成為耗能大戶。在一些地區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資源浪費情況仍隨處可見:有的政府機關會議室里冬天如火爐夏天如冰窖,耗電驚人;關電腦不關顯示器,人走燈不滅,衛生間長流水……這些平時不為人注意的細節問題說明,節約資源在一些政府機關和公職人員中沒得到應有的重視。
如此尷尬的現狀,不免令公眾大跌眼鏡。在國家大力倡導節能減排的大形勢下,當好踐行低碳生活的“排頭兵”,本該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各級政府來說,不僅要大幅削減公務用車、節約辦公成本等,特別是在城市公共設施方面,無論是最初的規劃、設計,還是整個建設過程,以及公共建筑的后期運營等,都應全方位融入低碳理念,從而切實做到科學節能、低碳環保。
有專家指出,目前政府機構節能潛力是很大的,通過技術層面、管理層面、意識層面的低投入或者無投入的改進,能夠實現相當明顯的節能效果。從這個意義看,政府機關的節能,有著很強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其是否節能,會成為民眾熱議、效仿的模式。政府等公共機構應從小事方面重視節能,在老百姓心中樹立一個很好的形象,引導老百姓重視節能。當然,政府機關等公共機構要做好節能工作,不是簡單的提倡,發個文,還必須要建立責任制,形成考核、督查、評比機制。更重要的是樹立公共機構和人員的憂患意識。
隨著社會浪費現象越來越嚴重,國家一直在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宣傳,這也體現出中央和國家機關帶頭踐行節能減排的決心。在很多方面,政府機關都應當成為倡行節能減排的典范,只有政府機關能真正做到身體力行、率先垂范,才能引導更多公眾參與到節能減排的生活當中來。就拿“綠色出行”來說,如果更多的政府機關干部都能騎自行車上下班,勢必會掀起“綠色出行”熱潮,而這對于改善機關干部作風也有著重要意義。
無論如何,在當前的大形勢下,自覺帶頭踐行低碳,各級政府機關理應當好“表率”。而一些政府機關對公共機構節電、節水、節氣、公務車輛節油和辦公用品節支進行嚴格監督,無疑為政府機關帶頭踐行低碳生活樹立了值得學習的樣板。當然,在政府機關積極帶頭踐行節能減排生活的新形勢下,作為廣大公眾來說,同樣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極成為節能減排的有力踐行者,無論是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這對于我們來說,其實往往都是“舉手之勞”。
寧夏回族自治區公考申論范文參考(三)
別有“規模化”路徑依賴
途經新開通的莆永高速,穿過著名茶鄉福建安溪縣腹地,路低山高,抬頭一看,嚇了一跳——光禿禿一片,仿佛到了大西北,難怪說“種茶種出了水土流失”。
“喝這樣種出來的茶,心里不好受。”安溪當地人也很痛心。為什么會到這一步呢?“關鍵是在規模化種植上,走了彎路,留下了后遺癥。”
無論茶園總面積、畝產量和單價,還是總產量、總產值、出口總量,安溪都曾做到“全國第一”。最高峰時,茶園接近百萬畝,幾乎“無山不開,無山不茶”。然而,單一品種、連片種植、無休止擴張,也是大規模、頻繁暴發病蟲害的溫床。廣施農藥,病蟲也有了耐藥性。農藥殘留、水土流失擺在了面前。
類似“規模做大反陷尷尬”的例子不少。相鄰的蘆柑產地永春縣,因為行情好、名氣大、產地獨特,當年一股腦幾十萬畝種下去,如今也面臨同樣問題。不少地方出現了果樹大面積枯死山上、果農連管都懶得管的現象。
應該承認,因為規模化能直接降低生產成本,往往成為現代農業的一個特征,但切不能盲目規模化。許多人拿西方農業特別是美國農業說事,認為他們正是從規模化起步,才有了機械化、產業化,問題是,美國地多人少,能通過更大的縱深空間實施輪種,但在一些不具備條件的地方,搞不好就變成了邯鄲學步。
然而,時至今日,不少人甚至一些主管領導,談到現代農業張嘴就是規模化。在一些地方,大棚不搞到百畝以上就得不到補貼,基地不搞到千畝以上就報不了項目。似乎沒有規模就干不成事,至于規模以后怎么弄,就想得少了。
對規模化的路徑依賴,還普遍存在于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一聽說你上一條全省最大生產線,我就要做全國第一。你要建設“動漫中心”,我也要規劃“動漫基地”。爭來比去,就是跳不出同質化競爭的怪圈。難怪有許多地方,眼看著農業患上“農殘”病、工業患上“模仿”病、城市患上“城市”病,還是走不出規模化的迷思,在歧途上不知止步。
實踐證明,只有發現問題及時調整,不亦步亦趨地跟隨,才可能形成后發優勢。安溪縣2006年起開始退茶還林、壓減了茶園規模后,不僅農殘難題迎刃而解,蘆柑還被視為生態產品,在市場上紅火得不得了。不久前,記者到龍涓鎮采訪,制茶工藝大師劉金龍告訴我,“再買茶或者買水果,不光能挑品牌,還可以點地域、點鄉鎮甚至具體到哪座山頭、哪家農戶。”這種“點完山頭點農戶”的種植,雖不著眼于“規模”,又何嘗不是農業現代化?
而這一由興至退、由衰再興的過程,也是一種啟示:沒有一勞永逸的模式,更不要形成人云亦云的路徑依賴,即便是山區都可以跳出“梯度轉移”的舊框,落后也能擺脫“重來一遍”的老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更不能缺了打破路徑依賴、殺出一條血路的信心、智慧和勇氣。
看過“寧夏回族自治區公考申論范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