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湖北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
2017湖北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一)
裝修好的辦公樓大門緊鎖,門前卻成了菜地、廢品場;主樓空著,既不敢搬又不作他用,幾百人依然擠在小配樓里;曾經的豪華政府辦公樓,如今改建成了敬老院……2016年5月,有記者再次跟蹤調查廣受關注的新建辦公樓閑置問題,不同地方的差異景象,令人深思:如何喚醒“沉睡”的辦公大樓,盤活利用好閑置的公共資源?
黨的之后,中央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明確“嚴格控制新建和裝修辦公樓”;之后,又印發了《關于黨政機關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許多已經規劃好的、在建的、剛剛建好的地方辦公大樓一時成了“燙手山芋”。閑置起來不敢用,又沒有合理的處置,造成許多“不亮燈大樓”的尷尬。問題也隨之而來,公共資源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棄而廢之。如何盤活閑置資源并最大化利用?考驗著地方政府的責任擔當和施政智慧。
綜合分析
辦公大樓被閑置,是一種巨大的浪費。喚醒“沉睡”的公共資源,雖然是各地基本的共識,但還多是停留在認識層面而缺少行動。從不少地方的情況來看,真正被重新使用起來的“沉睡大樓”太少,要么始終荒廢著,要么重新改造后也因故不能“入駐”。同時,針對“如何處置”也存在不少分歧,如市場化招租或拍賣、用于公益事業或公共福利等,都讓這個難題沒有“確定解”。實際上,在沒有認定清責任,甚至沒有根據不同情況對閑置樓堂館所進行“體檢”,只是“一封了之”或“想辦法甩貨”肯定不行。哪些確實是地方政府必需使用的?哪些可以讓渡給社會使用?哪些可以成為新產業的“孵化器”?這些都需要重新評估認定,細化標準,分類處置,物盡其用。
公共資源被閑置,本質上也是一種庸政懶政。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建樓堂館所上從規劃之初就顯出“簡單思維”,或是“一把手拍腦袋”的“形象工程”,或是為了追求所謂“標志性”,或是為了追求豪華氣派……似乎只要建起來就是一種“政績”,既不考慮自身形象和實際需求,又不把公共財政用在“刀刃上”。同理,面對“中央禁令”,對那些不符合規定的樓堂館所就一味閑置,在處置上態度不積極、辦法不創新,總是透著“躲一躲”“避一避”“拖一拖”的心理,自認為“我不用,就沒錯”。實際上,任由其荒廢,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更是一種庸政懶政、政治失責。說到底,如何對待和處置閑置的辦公大樓,體現著一個地方政府的作風和行政擔當,否則,公共資源未合理利用或不能保值增值,就有瀆職嫌疑。
參考對策
閑置的辦公大樓,從新到舊,就像一個大大的問號,在拷問著政府的執行力。對此,地方政府決不能抱著僥幸或惰政的心理,應盡快結合實際出臺政策規定,合規合法地切實解決公共資源閑置的問題。
而從長遠看,從一開始就掐滅“大興土木”的苗頭,從審批和制度管理入手、從紀檢和監管上著力、從問責和追查上突破,用制度真正杜絕更多違規新大樓的出現,才是解決各類公共資源閑置的釜底抽薪之策。
2017湖北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二)
2016年12月13日,隨著課間鈴聲一向,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學生們便來到了學校農場邊,這次他們的課程不是測量而是種田。在農場的學生們排隊領取農具,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性,該校將農場搬到了校園里,將“種田”設置為學生們的必修課,要求學生親自下田種地掙學分。
綜合分析
“秀才不到田里來,見了韭菜當麥子。”這句民間諺語的書面表達是“四體不勤,五谷不分”。這些用來諷刺和警戒不下田勞作、死啃書本的封建學子的農諺和名言,用在如今的學生身上仍然十分恰當。“書呆子”“文弱書生”代代相傳,幾乎成了一個難以解除的教育魔咒。而種田是以務農為生的耕種田地。學分和種田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有一種叫“種田課”的必修課卻把它們聯系到了一起。
“種田課”的開設,無疑就是直面問題實質的有益行動。勞動本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生存本領,一種生活需要,如今卻要通過開設專門的課程,通過專門教育來“強制”,通過學分來誘導,不得不叫人慨嘆。我們在點贊“種田課”之必要時,并不是要批評“亡羊補牢”的荒唐,而是對教育觀念勇敢突圍的首肯。
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種田課”,其最大意義在于促使教育者重新認識常識和知識的價值。勞動是一種生存本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讓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和生活。丟棄這個常識,驅趕受教育者全身心學習知識,明顯是曲解常識與知識的關系,本末倒置。強健、勤勞、堅毅、創造,這些基本的生命特質是由勞動這個常識培育的,而書本知識只能算紙上談兵。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種田”是一種實踐,實踐才能出真知,才能讓書本上、口頭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技能。同時,城市中生活的孩子多少有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公主病”、“王子病”,對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到了共鳴,讓他們走進“種田課”才能讓他們深刻地明白何為《鋤禾》,珍惜勞動果實。
《荀子·儒效》中有:“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種田課”的意義并不是種田掙學分那么簡單,而是一種校園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的重要性,懂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勞動中鍛煉身體,升華知識,錘煉心靈。
參考對策
首先課程設計要科學。通過“種田”課的學習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些都需要搞好頂層設計,決不能把“種田”課看輕了,搞成可有可無的“業余課”,那就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
其次要建立考評機制。把“種田”課納入考評體系,防止學好學壞一個樣,學與不學一個樣,這樣,才能使種田知識入腦入心,發揮其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
2017湖北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三)
“看病難、看病貴”,醫院里人滿為患,排長隊成為一個普遍現象。醫患曾是社會里最親密也是最有人情味的關系之一,而現在醫生和患者之間 “互不信任、互不理解”,中國醫者,人人自危。
近年來,我國醫患暴力沖突呈“井噴式”爆發,2016年全國各地發生了多起引起輿論嘩然的暴力傷醫事件。據中國醫院協會的一項最新調查,我國每所醫院平均每年發生的暴力傷醫事件高達27次。
一方面,病人覺得花了錢就一定要把病看好,而在前一輪醫改中,政府已經把醫院推向市場,過度市場化,勢必偏離了醫院的公益本性;在一些醫生眼中,病人異化為一張張“繳費單”。
原因分析
原因一 患者對醫療服務特點認識不足,“非理性就醫”現象仍較普遍。醫療服務有自身特點和規律。現代醫學技術有其局限性,“無力回天”的事時有發生,而患者一方卻固執地認為一旦出事就是對方的錯。而當自身權益遭受損害時,后者也通常拋棄正常維權渠道而選擇非正式的恐嚇、威脅以及身體傷害。同時,由于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的初診和轉診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加劇了醫療服務的提供能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之間的矛盾。
原因二 對衛生事業發展規律認識不足,醫藥衛生體系仍不健全。醫藥衛生體系關乎人民群眾的健康,涉及醫療保障、醫療衛生服務、藥品生產供應保障和監管等方方面面。當前我國編織了覆蓋13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保障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基本醫保的籌資水平和報銷水平仍然較低,重特疾病保險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仍不健全,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因病致貧的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同時,以藥補醫機制仍未從根本上破除,符合行業特點的醫務人員薪酬制度、績效考核與用人制度仍未建立,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制度仍需完善,引發醫患矛盾和糾紛的醫療安全質量和服務態度仍有待進一步改進。
原因三 與醫院及醫務人員的溝通技巧有關。一些醫患糾紛的發生的確與醫療缺欠甚至差錯、事故有關,但占比例不多。但由于一些醫務人員缺乏人文修養,缺乏與家屬溝通的技巧,未能使家屬了解醫學的局限性及疾病發生難以預料的突然變化的可能性;或者服務態度不好,家屬不滿意,引發糾紛。
原因四 醫療風險分擔和醫療糾紛處理機制不完善。醫療服務本身屬于高風險職業,在醫療活動中存在意外、一定概率的錯誤率甚至事故率。但是目前,通過醫療責任保險等有效方式分擔和化解醫療風險的機制在我國尚未建立,一旦出現醫療糾紛,患者的矛頭就會直接指向醫院和醫務人員,甚至導致醫患之間的直接沖突,醫護人員成為直接受害者,醫療機構成為實施傷醫危險場所。同時,醫院并沒有作為公共場所納入《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管轄范圍,缺乏一個起緩沖防范作用的“安全閥”。這是影響醫患關系良性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五 信任缺失是醫患沖突根源。傳統醫患關系建立在人際信任的基礎上,但在如今的陌生人社會,公眾就醫范圍不再局限于特定區域,具體的醫患關系可能就是一次性的服務與被服務,人際信任不復存在,制度性信任尚未建立起來。而不少醫院在生存壓力驅動下,功利地開大處方藥、過度檢查,從而失去了公眾信任。
原因六 輿論引導機制不健全。傳統媒體特與網絡媒體以有限的醫學知識判斷報道醫患糾紛,往往容易出現偏頗、有失公允,甚至以偏概全、誤導公眾。還有個別媒體不能恪守新聞媒體職業操守,為了吸引眼球,不顧客觀事實,對醫患糾紛渲染炒作,起到負面推波助瀾作用,激化了醫患矛盾,加劇了醫患關系緊張。
對策措施
第一,要構建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這需要公安和司法等部門與衛生部門通力合作,嚴格責任追究,嚴厲打擊醫托、醫鬧。同時,醫療機構要對每起醫患糾紛認真討論、分析、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對糾紛和事故中存在失誤的責任單位和個人,嚴格實行責任追究。
第二,要加強醫療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提高醫務人員的人文素質。定期舉辦醫學管理、法律等知識講座,對每例糾紛和事故要組織教訓討論學習,對待事故不應“諱疾忌醫”;引導醫護人員進一步轉變服務方式,改善服務態度,加強醫患溝通,爭取患者及家屬的理解與支持。
第三,要探索建立并完善醫患雙方信任的第三方調解機制,健全醫療事故監管機制;醫療衛生屬于高風險,高技術性行業,應該保護醫生的風險精神,鼓勵醫生獻身醫學事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各級新聞媒體要客觀、公正地報道醫患糾紛事實,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發揮積極的正面引導作用。
看過“2017湖北公務員申論備考熱點”